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一起由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人和从业人员生物样本、环境和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血清分型及分子分型检测。 结果 本次暴发罹患率为10.00%(7/70),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0%)、腹痛(100.00%)、呕吐(42.86%)为主。6份病人肛拭样中,4份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2份伦敦沙门氏菌、2份鼠伤寒沙门氏菌),2份仅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从业人员肛拭样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份食品原料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人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呈现两种带型,相似度分别为93.10%和87.50%~100.00%,但是和食品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带型均不相同;病人的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但与从业人员生物样本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带型相似度较低,仅为28.00%;病人的2株伦敦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 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同引起,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是此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述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系统在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检测中的运用。 方法 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提取的DNA模板进行扩增,扩增后的产物进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最后结合自动分析软件对毒力基因特异性条带进行结果判断。 结果 37份样品中,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tlh和toxR基因,不携带trh基因。 结论 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方法可以同时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具有检测快速、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此方法可在疾控机构监测食源性致病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查明两个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对引起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食品、环境及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24名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0%)、伴腹痛(91.67%)、呕吐(33.33%)。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凉拌海蜇(OR=4.857,95%CI:1.457~16.191)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实验室检出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10∶K4。 结论 凉拌海蜇可能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为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建议加强餐饮机构的食品安全及食品处理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餐饮环境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某企业食堂暴发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探讨大型企业在预防此类事件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食物中毒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食堂留样及加工食品的用具、餐具及半成品猪肉和患者肛拭物进行检测。[结果]该起食物中毒罹患率4.7%(69/1 480),部分肛拭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阳性,餐具(饭盆)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半成品猪肉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为食物和餐具受污染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 方法 采用传统细菌分离鉴定和实时荧光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鉴定,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常规鉴定、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析,图谱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并绘制聚类分析图,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共分离出3株副溶血性弧菌,两株来自病例,一株来自制作凉菜的厨师,血清型均为O3:K6型,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2种带型,两名病例菌株带型完全一致,与厨师的菌株带型存在一个条带的差异,为高度相关株。 结论 推断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厨师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凉菜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明1起166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所采集样品参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标准进行检验。结果从3份厨工肛拭样品、1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2份病人肛拭样品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从3份病人肛拭样品、3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5份留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经现场调查、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查找可疑餐次,对2016年广州某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中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137名病例,症状主要为腹泻(100%)、腹痛(86.13%)、呕吐(21.90%)。食用10月17日午餐的豉汁蒸金昌鱼(OR=13.82, 95%CI:1.71~111.73)和10月18日午餐的传统手打墨鱼丸(OR=4.83,95%CI:1.82~12.79)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4:K8)。 结论 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豉汁蒸金昌鱼和传统手打墨鱼丸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中毒场所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个案调查及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留样饭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 ;中毒人员的大便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气单孢菌和溶藻弧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一起因食品加式经营环境受到广泛性严重污染而引起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种致病菌同时污染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 ,应制定一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案 ,以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庆市大渡口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特点,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8-07-07/08重庆市大渡口区这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8-07-07/08,重庆市大渡口区因1起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能病例24例,主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呕吐等为主,最短潜伏期11 h,最长潜伏期25 h,病例为集体就餐后发生,均与食用污染食物有关。共采集25件样品,在6件患者肛拭、1件患者粪便、1件厨师肛拭、1件熟食菜板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细菌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为卫生监督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中毒事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采样,如消毒容器、剩余食物、病人呕吐物及腹泻物,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及潜在病原菌的测定。结果:25份食品样品中有1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加热卤制品分离出梅氏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而加热过的卤菜中只分离出梅氏弧菌,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其他致病菌。结论:五起食物中毒,其中一起由梅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混合污染食品而引起,其余四起均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并非偶然,应加强卫生监督和相应技术指导,减少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清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1起群宴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该次食物中毒23人,罹患率达17.69%,经实验室采样在9名患者的大便和1份冻虾等10份样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1起由于海产品冻虾加工不当所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某中学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为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收集病例、食堂加工和配餐人员肛拭子标本以及可疑剩余食品、各类环境样本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 搜索到病例20名(罹患率2.03%),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5.00%)为主,少数伴有恶心、乏力等症状,无发热;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可疑餐次为2020年4月29日晚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酸菜鱼(RR=5.34,95%CI:1.30~105.03)有关;在4份肛拭子样本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为α毒素基因阳性,判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 本次事件是由学校食堂配餐引起的一起A型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暴发。对学校食堂可能引起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和大量繁殖的环节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明一起升学宴食物中毒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为食物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查找可疑中毒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及食物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致病病原和毒力基因,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共搜索中毒病例92例,罹患率为46.9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93.48%)、腹痛(86.96%)、恶心(39.13%)、呕吐(34.78%)和发热(17.39%),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h。从3例患者样本(2份粪便、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rh阳性且PFGE图谱带型相似性系数为97.4%。10份食品样本中未能检测出致病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5、10.14、8.44、5.93、5.56、4.71,P均<0.05且OR值95%CI>1),其中夫妻肺片、加州鲈鱼暴露的危险度极高(OR值>10)。结论升学宴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由tr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未能确定可疑食品(夫妻肺片和加州鲈鱼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涛  黎明  苗艳芳  杨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8):3376-3379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菌株和生鲜冻水产品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成都市副溶血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检出的91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结实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用荧光PCR检测菌株的tdh、trh、tlh毒力基因。结果 91株菌分属于8个群26个血清型,主要为O1群(36.26%),其次是O4群(23.07%)和O2群(16.48%);46株疫情患者肛拭分离株O4群(48.71%)、O1群(35.89%)为主;22株鲜冻海产品分离株O1群(45.45%)为主;18株生鲜淡水产品分离株O2群(55.55%)为主。9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检出tdh基因均为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仅有1株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检出trh基因。E-test实验结果显示,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其他12种试验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成都市引起食物中毒疫情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携带tdh基因的O4、O1群菌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在食物中毒中病原学基因诊断的应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和肛拭增菌液进行快速检测,同时采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和细菌生化鉴定仪的生化鉴定,及日本生研株式会社生产的肠炎溶血性弧菌型别免疫血清(K型别)分型。结果:在这一起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实时荧光PCR检测6份粪便和肛拭增菌液,其中,4份阳性,并从PCR阳性的增菌液中分离到4株副溶血性弧菌K6型。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在采样后数小时内检测到病原菌的DNA,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在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起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WS271-2007等标准对10名病人的肛拭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0份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样本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同一血清型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相似度在92.9%~100%之间,同一样本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K8和O3:K6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预防食物中毒发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进食当天分发的蛋糕,临床症状基本相同,在8份患者肛拭子、2份患者洗胃液和4份蛋糕中均检出A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论 该事件是1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