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6-1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RA或CTA检查诊断分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100例(VBD组)及非VBD患者100例(非VBD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BD组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高尿酸血症、合并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TC、TG、LDL-C、HDL-C方面与非V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性别、糖尿病、BMI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及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均为导致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对VBD发病的危险因素予以广泛重视,对合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及时干预,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VBI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n=62)、对照组(n=62),其中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天麻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镇肝熄风汤加减,对比2组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与血管搏动指数(PI)]、眩晕评估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积压、全血粘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6%(59/62)高于对照组82.26%(51/62)(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M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DHI评分、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积压、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VBI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调节血液粘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促进脑部供血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栾川县中医院收治的8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较对照组(81.82%)高,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血流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最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最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延晓勇  杨兴亮  崔胜宏 《安徽医学》2013,34(9):1389-139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6例患者,全部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A检查,对MRA、DSA对后循环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A检查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1例,左椎动脉起始变异3例,左椎动脉迂曲5例。右椎动脉狭窄8,右椎动脉迂曲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MRA检查血管后循环血管异常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可良好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异常血管检出率与DSA无显著差异,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椎底动脉延长症患者MRI影像学表现及出现后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V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MRI图像上检测患者椎底动脉最大内径,同时对基底动脉行高度评分及位置评分,观察基底动脉与存在椎底动脉血流淤滞、后循环脑梗死关系。结果 100例VBD患者,发现50例患者头颅在T1WI、FLAIR图像显示椎底动脉"亮血管征",36例患者存在后循环脑梗死;MRA图像显示9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形成。"亮血管征"阳性组基底动脉位置评分、基底动脉总评分及基底动脉内径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脑梗死阳性组基底动脉位置评分、基底动脉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D患者基底动脉位置偏移与后循环脑梗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张方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73-1074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葛根素注射液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较对照组(78.43%)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血流较对照组高(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与对照组(3.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效果,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88例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毅  袁良津  蒋鸣坤  施雪英 《安徽医学》2010,31(9):1035-103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88例脑梗死中血管造影显示69例(78.41%)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58例有颈动脉系统受累,29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8例。其中38例同时有多部位受累。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的以椎动脉开口处最为常见。19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DSA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部位病变为主。DS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80-82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VBD患者45例进行观察,另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非VBD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合并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45例VBD患者中仅行MR检查12例,包括循环新鲜梗死灶6例,脑干压迫4例,脑出血1例,脑积水1例。仅行MRA检查8例,MRA显示可见迂曲、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移位、压迫脑干等。两者均进行检查共25例。观察组VBD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吸烟/饮酒史、合并内科疾病及主要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VBD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不同检查方法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CT血管造影(CTA)的特点,加深对该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08年7月确诊的5例V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及CTA特点。结果: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可表现为眩晕;VBD还可以引起周围性面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不全闭锁综合征。头颈CTA可见增粗、延长、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及管腔、管壁内钙化斑,以及基底动脉移位、扩张、压迫脑干。结论:VBD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更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脑干梗死及脑神经损害。头颈CT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椎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血管壁钙化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高频小凸阵探头检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及斑块情况,评价其在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小凸阵探头对282例受检者的564条椎动脉起始段进行检测,按检测结果分为3组:无狭窄组、狭窄率<50%组、狭窄率≥50%组,分别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对高频小凸阵探头与DSA对椎动脉起始段斑块的检出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高频小凸阵探头检测出的椎动脉起始段有无狭窄、狭窄率<50%、狭窄率≥50%情况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0.19;P=0.71,0.66),高频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斑块检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4;P=0.00)。结论 高频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情况诊断与DSA相同,但其对椎动脉起始段斑块检出率高于DSA,是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经济、无创、可靠、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造影特点。方法纳入104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且接受动脉造影(DSA)检查者。其中50例患者同时进行双下肢踝肱指数(ABI)测定。根据DSA测量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血管狭窄程度≤50%)和病变组(血管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比较两组ABI平均值水平及ABI<0.9时各段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分析各段狭窄病变与ABI关系,并讨论病变特点的临床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DSA结果显示各段动脉病变主要以斑块为主,51%~74%和75%~99%程度的狭窄病变在肾动脉中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2.1%和5.8%,而闭塞病变在椎动脉中发生率最高,达到27.9%。任一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组(n=30)ABI平均值水平较正常组(n=20)低(P=0.000),椎动脉和肾动脉病变组(各17例)平均ABI值较正常组(各33例)低(P分别为0.003,0.02),且ABI<0.9时,病变发生率较高(P分别为0.008,0.047),锁骨下动脉病变组(8例)与正常组(42例)比较,平均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同时合并全身多处动脉病变,主要以斑块形成、狭窄或闭塞病变为主。ABI<0.9时,应注意同时存在全身多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  相似文献   

16.
DSA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其分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39例(39/55,70.90%)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6/55,10.90%):后循环病变33例(33/55,60%),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36%),累及两争或两争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3.6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0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及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  相似文献   

18.
莫英绪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71-1572
目的:分析老年眩晕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2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行全脑DSA术,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DSA阳性率为82%,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1例(50%),颈内动脉系统病变7例(31.8%),血管正常4例(18.2%)。结论:眩晕与前、后循环缺血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