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  方法  利用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调查的13 382名居民数据,其中血糖信息获得3 209份。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使用相加模型评估二者交互作用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并探讨二者交互作用的性别差异。  结果  本研究糖尿病患病率17.3%,标化患病率12.9%,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占8.8%,血脂异常者占7.6%。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及高脂饮食等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存在协同作用,家族史和血脂异常共同存在时,男、女性人群患病风险分别是二者均不存在者的15.24倍(95% CI:4.57~50.82)和9.84倍(95% CI:4.58~21.12)。男性相对超危险度比(the 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 RERI)为6.59,归因交互作用(the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 AP)为43.2%,交互作用指数(the synergy index, S)为1.86,纯因子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AP%×(AB)为46.3%;女性RERI为4.22,AP%为42.9%,S为1.91,AP×(AB)%为47.7%。  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和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存在协同作用,且男性人群的交互作用可能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感染、饮酒及吸烟在原发性肝癌发病中的交互作用。方法以肝癌高发区广东顺德区为研究现场,选取3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病例组,306例正常者为对照组,运用相加模型分析HBV感染、饮酒及吸烟对原发性肝癌的交互作用。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HBV感染与饮酒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有协同作用,协同效应指数为1.748;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2.268;交互作用归因比为41.4%。HBV感染与吸烟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也有协同作用,协同效应指数为2.068;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1.716;交互作用归因比为49.5%。结论 HBV感染与饮酒、HBV感染与吸烟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两者同时存在可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对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与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发生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其交互效应。  方法  以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建卡就诊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及总胆汁酸。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感染及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用相乘与相加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正常孕妇相比,孕期仅感染HBV或仅患有ICP均不增加SGA与LBW的发生风险,但孕期HBV感染合并ICP使未足月SGA和LBW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76%(OR=1.76,95%CI:1.16~2.65,P=0.007)与85%(OR=1.85,95%CI:1.44~2.38,P<0.001);孕期HBV感染与ICP对未足月SGA[RERI(95%CI)=6.54(0.14~12.94),AP(95% CI)=0.90%(0.68%~1.13%),S(95% CI)=7.03(1.38~42.64)]和LBW[RERI(95%CI)=5.69(0.48~10.90),AP(95%CI)=0.76%(0.55%~0.97%),S(95%CI)=8.02(1.92~33.43)]存在相乘与相加的交互作用,其发生风险分别是两因素单独存在风险之和的7.03倍和8.02倍。  结论  妊娠期HBV感染合并ICP增加了未足月SGA和LBW的发生风险,怀孕后积极防治HBV感染与ICP可降低SGA和LBW的出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和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2017—2018年开展南京市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 对61 098名≥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复杂抽样的方法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  结果  最终纳入60 283名调查对象。高血压患者15 686例, 标化患病率为29.8%。33.8%的居民有高血压家族史, 血脂异常标化率为2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 有高血压家族史合并血脂异常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无高血压家族史无血脂异常人群的4.881倍(95%CI : 4.381~5.438)。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107, 95% CI:1.015~1.208)。相加交互作用提示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存在协同作用, 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index, S)、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分别为1.603(95%CI: 1.447~1.775)、1.460(95% CI: 1.212~1.707)、29.9%(95% CI: 24.8~35.0)。  结论  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存在协同作用, 两者同时存在时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西藏日喀则市18岁以上世居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与高血压发病率之间的关联程度。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血压测量的方法收集到日喀则市391位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盐摄入量等信息。数据分析采用SPSS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391份调查问卷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8.3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9.91%,女性患病率为36.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日喀则居民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吸烟、饮酒,其中年龄、BMI、吸烟与高血压成正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呈负相关。  结论  在日喀则地区世居居民中,年龄、BMI、吸烟这三种因素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饮酒则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嚼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4年在湘潭市某综合医院确诊的口腔癌病例及同期该院其他科室就诊的非口腔疾病、非肿瘤病人共100对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分析,计算OR值及95%CI,并分析嚼槟榔与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 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OR=3.441,95%CI:1.671~7.001,P=0.001)、饮酒(OR=3.010,95%CI:1.497~6.063,P=0.002)、嚼槟榔(OR=3.340,95%CI:1.423~7.844,P=0.006)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OR=2.700,95%CI:1.289~5.656,P=0.008)、饮酒(OR=2.257,95%CI:1.071~4.756,P=0.032)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现嚼槟榔(OR=2.070,95%CI:0.790~4.758,P=0.139)能独立升高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嚼槟榔与吸烟(OR相乘交互=0.696,95%CI:0.140~1.465,P=0.658)、饮酒(OR相乘交互=1.416,95%CI:0.318~6.300,P=0.648)间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交互作用:嚼槟榔与吸烟之间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的95%CI(-1.573~2.225),归因比(AP)的95%CI(-0.364~0.514)包括0,且交互作用指数(S)的95%CI (0.589~2.087)包括1。但嚼槟榔与饮酒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嚼槟榔且饮酒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是不嚼槟榔不饮酒的5.034倍,RERI为2.263、AP为0.449、S为2.275。 结论 嚼槟榔、吸烟、饮酒都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嚼槟榔与饮酒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可增加饮酒患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脑卒中早发家族史对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EACE-MPP)江苏省22 552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早发家族史对脑卒中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早发家族史与高血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与无早发家族史人群相比,有脑卒中早发家族史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较高,OR值为2.04(95% CI:1.70~2.44);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来说,男性亲属型、女性亲属型和双性亲属型皆比无早发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高,OR值分别为2.18(95% CI:1.68~2.84)、1.76(95% CI:1.3~2.37)和3.12(95% CI:1.80~5.42);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来说,只有女性亲属型人群与脑卒中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未发现早发家族史与高血压、糖尿病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有脑卒中早发家族史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应当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疾病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感染具有个体差异性,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2(transporter-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2,TAP2)基因多态性对PTB发病的影响,并分析TAP2基因与人口学特征、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在PTB发病中的交互作用。  方法  使用病例对照家系研究方法,将广东省多个结核防治单位收集的PTB多发家系中确诊患者作为病例组(PTB组),PTB多发家系中未患病者作为健康家庭密切接触者(healthy household contacts,HHC)组,当地同期收集的健康家系的家庭成员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PTB的关联,决策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模型分析发病危险因素间交互作用。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HHC组,年龄、男性、吸烟和缺乏健身活动是PTB发病危险因素;对于HC组,城镇户口、BMI>18.5 kg/m2和室内干燥是发病保护因素,男性、吸烟、缺乏健身活动和室内环境卫生较差是PTB发病危险因素。PTB组与HHC组、HC组比较均发现rs3819721与PTB易感性相关。PTB组与HHC组的CAR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吸烟与有健身活动共存可降低PTB发病风险。PTB组与HC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缺乏健身活动且携带rs3819721 AG+AA基因型的人群PTB患病风险更高。  结论  TAP2 rs381972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TB发病相关,且其与缺乏健身活动在PTB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暂未发现rs24144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TB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影响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生理、社会心理及膳食等生活习惯因素,为HUA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6-2017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比较基本资料、行为习惯、心理因素等对HUA患病风险的影响。采取分类树模型分析各研究因素与HUA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 118人,平均年龄为(52.8±7.9)岁。统计发现,30岁以下及40~50岁、吸烟、饮酒、静坐为主工作、对工作不满意、精神压力极大的人群HUA检出率更高。因子分析共提取出3种膳食模式:传统模式,油炸腌熏甜点模式,优质蛋白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53.886%。多因素模型显示,优质蛋白模式、体育锻炼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与HUA呈负相关,男性、吸烟、饮酒、血脂异常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HUA的危险因素。性别分析显示,男、女优质蛋白模式均与HUA呈负相关,油炸腌熏甜点模式为女性HUA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类树模型显示男性、血脂异常、高BMI等级、油炸腌熏甜点模式是HUA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性别人群HUA的影响因素不同,应采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超重或肥胖男性应控制吸烟、饮酒等行为,女性更应注意油炸腌熏甜点食物的摄入,提倡优质蛋白饮食模式及适当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及其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方法  基于金昌队列平台,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计算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及不同组合下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家族史、BMI、WHtR对糖尿病发病的独立作用和联合作用。运用相乘模型分析家族史与BMI/WHtR的交互作用。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糖尿病前期人群5 495例,平均随访2.2年后,糖尿病累积发病率为15.69%,其中有家族史组发病率(18.31%)高于无家族史组(15.26%)(χ2=4.664,P=0.031),随着BMI/WHtR水平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91.727,P < 0.001;χ2=73.334,P < 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当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BMI ≥ 28 kg/m2或中心型肥胖)同时存在时,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HR=4.401,95% CI:3.026~6.401;HR=2.565,95% CI:1.989~3.307),且均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当家族史/BMI ≥ 28 kg/m2/中心型肥胖三个因素叠加,糖尿病发病风险达到最高(HR=4.977,95% CI:3.351~7.392)。  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与肥胖相互叠加增加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两者的独立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高风险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制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并当面评估该人群危险状况。  结果  4 731例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高风险行为发生率为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1次或≥2次、既往有危险行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5、2.73、16.21、3.59和4.01, 均有P < 0.05)。既往有住院与既往发生过危险行为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和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 S)分别为33.59、0.78和4.96。而各因素之间未见相乘交互作用。  结论  既往有住院史、既往有危险行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予以关注。在社区实际工作中,可将既往有住院和既往发生过危险行为等特征性因素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风险防控的重点指标,及时进行监测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膳食中链饱和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的关联。  方法  本病例对照研究以面访式问卷的形式调查2013年11月14日至2019年3月2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确诊的225例新发口腔癌患者及527例健康对照。以对照组中能量校正后的各类脂肪酸每日摄入量的中位数进行分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分层分析及相乘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高水平组的总中链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十一烷酸及月桂酸等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其调整后的OR值及其95% CI值分别为3.19(95% CI: 2.17~4.69)、2.54(95% CI: 1.75~3.69)、2.56(95% CI: 1.76~3.71)、5.00(95% CI: 3.27~7.64)和3.09(95% CI: 2.10~4.54)。在不吸烟者中,辛酸和癸酸与口腔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且无论是否饮酒,其均能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各亚组均发现高总中链饱和脂肪酸、十一烷酸及月桂酸摄入量与口腔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此外,中链饱和脂肪酸与吸烟、饮酒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结论  较高水平的膳食中链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肌肉衰减症的影响因素,为老年肌肉衰减症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对泸州市某社区及医院439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并降维,将降维后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相对危险度.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显示:变量数为7时袋外估算误差率最低,依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TAT4遗传变异及其与运动的交互作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影响。  方法  在601例新发肝癌患者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s7574865、rs897200、rs1031507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门脉癌栓的关联。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分别评价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  结果  在显性模型下,rs897200变异与患者首诊时晚期的风险存在临界统计学关联(调整OR=0.64,95%CI:0.41~1.01,P=0.057)。携带rs1031507 CC+AC基因型的患者晚期风险低于AA基因型患者(调整OR=0.63,95%CI:0.40~0.99,P=0.046)。叉生分析中,与携带rs897200 CT+CC基因型且有运动的患者相比,缺乏运动的TT基因型患者晚期风险增高(OR=3.71,95%CI:1.97~6.98,P < 0.001)。类似,rs1031507AA基因型与缺乏运动共同升高患者的晚期风险(OR=3.78,95%CI:2.01~7.13,P < 0.001)。但未观察到rs897200、rs1031507与运动存在影响肝癌分期的统计学交互作用。  结论  STAT4 rs897200和rs1031507遗传变异的独立效应及与运动的联合效应影响肝癌患者首诊时的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C(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 XPC)位点多态与长治市食管癌的关系以及主要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50例食管癌患者和176例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对XPC rs2279017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正常人群中,XPC基因型频率(GG、GT、TT)分别为48.86%、42.05%、9.09%,食管癌患者中分别为29.33%、46.00%、2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0.12, P<0.001);携带等位基因T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携带等位基因G的2.11倍(OR=2.11, 95% CI: 1.53~2.92, P < 0.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XPC突变基因T与饮酒具有协同作用(RERI=1.26, S=1.91, API=0.35)。  结论  XPC rs227901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长治市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