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背景实现基层医防融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目的 分析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医防融合的实现机制,为探索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医防融合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以“医防融合”“医防协同”“防治结合”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相关文献,筛选出对医共体、医联体等整合型服务体系案例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的文献,最终筛选出文献18篇,案例15个。基于彩虹模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支持要素确定系统整合、组织整合、专业整合、服务整合、功能整合、规范整合为条件变量,以良好医防融合效果为结果变量,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的医防融合实现机制。结果 共有4条组态路径能有效提升医防融合效果,4条路径分别符合多层面整合型、中微观整合型路径,同时得出以下结果:(1)依托整合型服务体系开展医防融合更为有效,在整合型服务体系下存在多种路径可有效提升医防融合效果;(2)服务整合对提升医防融合效果起着基础保障作用;(3)对提升医防融合的系统整合、专业整合和功能整合相关政策指标设置尚不健全。结论 (1)依...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共体内全科医生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医共体建设,发挥全科医生团队在疫情防控中的"桥梁"和网格化管理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成果,本项目组织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在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证据、广泛征集意见、充分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科医学+"医共体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优势和构建经验进行汇总,形成了本专家建议(第一版试行)。本专家建议的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医共体的内涵、组织结构、职责与分工、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培训与考核等,可以为各地区建设"全科医学+"医共体并发挥其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中国基层医疗服务长期面临着能力难以提升的困境,为此全国多地开展了县域医共体改革。目的分析有助于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的路径组合,为完善和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01-01至2022-11-26,以“县域医共体”“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获得662篇相关文献,最终共筛选出9篇文献、11个案例。基于文献和政策分析确定规划实施规模、组织架构紧密、管理制度协作、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共享、医保支付改革、激励机制设计为条件变量,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提升(门急诊人次年均增长率)为结果 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识别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提升的多元实现路径。结果 共有4条路径组合能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路径S1,规划实施规模*组织架构紧密*管理制度协作*区域资源共享*医保支付改革*激励机制设计;路径S2,组织架构紧密*管理制度协作*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共享*医保支付改革*激励机制设计;路径S3,规划实施规模较小*组织架构紧密*管理制度协作*信息平台不整合*区域资源不共享*医保支付改革*激励机制设计;路径S4,规划实施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4.
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2023,(22):2711-271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再次将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预防活动提升到全社会关注的层面。健康的预防与治疗间的关系是一个长久话题,但COVID-19疫情高峰期后,中国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再次引起医学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反思。医疗和预防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实现“医”与“防”的协调与平衡?“医防融合”的全科解决方案如何?这些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明确治疗和预防的概念入手,分析导致二者被拆分的原因,进而探索二者有效衔接、相互协同之道,并为全科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呼吁全科同仁贡献全科智慧,助推“医防融合”对健康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日益加重的老龄化和慢性病的持续高发态势已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挑战。健康中国的建设亟需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医疗的健康促进模式,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然而,体医融合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体医融合的路径尚不清晰,尚无科学可行的体医融合发展模式可供参考或遵循。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医疗机构和体育机构为优势资源,以社区为基本环境,基于体医融合的“医疗机构+体育机构+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模式。对该模式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流程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论证,以期为体医融合提供可行的路径选择,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工作模式,为做好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探寻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介绍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分析“互联网+医共体”存在的不足,从顶层设计、路径规划、人才培育3方面提出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施路径,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校院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医学高等院校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院校一体化”操作模式入手,探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多元化的建设方法。床边教学是一种以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为着力点的“校院一体化”建设模式;除此之外,在人才培育模式以及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层面,创新建设“学院-附属医院挂包”模式和“医教研融合导师制”教育模式可以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临床实践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相融合,科学探究方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协调的合作育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是基层中医医疗发展的生力军,医学高等院校是培育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核心。为加强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医学高等院校应当以医教研协同理念为引领,推进“校院一体化”建设。医疗机构与高校作为利益共同体,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合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亟待双提高,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差异化与医疗需求高速发展不相吻合等问题;能够进一步深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医教协同。   相似文献   

8.
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医防相对割裂的现状,健康中国研究网络通过汇集专家智慧,以医防融合的内涵、理念、体系、制度为基本框架提出“创新医防融合共筑健康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指出,创新医防融合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促进治疗和预防服务的有效协同为抓手,实现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全链条服务的有机衔接,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医防融合在理念上应从单向的干预或治疗向综合式的健康管理转变,从供方决策向需方共同参与式决策转变,从短暂的医患关系向连续长期的责任制关系转变;在体系上应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协同,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作;在治理上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与工作机制;在制度上应优化医防融合考核评价、筹资支付、薪酬绩效、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同时加快医防融合智慧赋能与宣传引导,推进医防人员通、资源通、信息通,打破医防分离,实现医防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9.
体医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整合卫生系统和体育系统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利用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维护健康的目的。社区作为体医融合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既是体医融合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本文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剖析了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目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路径。目前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形成了基于政企合作、社区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质监测中心三种类型服务模式,但仍存在人们对体医融合理念认知不足、缺乏长效合作机制、人才紧缺、平台建设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社区体医深度融合,亟需提升体医融合认知、建立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体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调动不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医融合建设,以期加快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进程,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人次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着人员素质不高且流动性强、服务能力弱且效率低等问题,因此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务之急。目的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于2021年4—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桂林市6个县、2个区共计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开展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建设、医保政策执行及发展困境等。采用NVivo 11.0质性分析软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原始访谈资料逐级分类、归纳和提炼。结果 本研究提炼出38个初始概念、9个初始范畴、4个主范畴及1个核心范畴,获得样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在“资源配置制约”“三医联动路径阻碍”“功能定位偏离”“医共体建设缺乏紧密性”4个维度的阻滞节点。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均衡资源配置、完善补偿机制是核心问题,三医联动路径协同是外部条件,调整功能定位是关键环节,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是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基层全科医生的执业后持续培养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是承担全科医生培训培养工作的重要机构。本文介绍自2020年依托浙江省德清县政府和卫生健康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德清县下属各医疗机构三方共建的区域全科医生分层阶梯式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从医教协同框架体系的建立、教学共同体的建立、分层递进培训模式的实施3方面介绍区域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过程,为县域政府与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合作框架下的区域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GP)面向社区与家庭,是一个综合性医学大类学科,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等多学科内容。全科医学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护,既关注个体健康,又注重群体健康。建国70周年以来,全科医学在我国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在面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新发传染病持续威胁人民健康的新形势下,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的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在我国基层卫生系统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也给全科医学提供了更多发展的角度与空间,在全科医学的视角下整合家庭、医院、社区与养老机构的资源,以全科医生作为纽带,推进“家庭式”“社区式”“一体式”医养结合模式综合构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养老压力,培养具备全科医学理念与技能的全科专业团队,为全生命周期做好健康守护,既是我国医疗和养老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出现了裂痕。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分离,使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合未来疾病治疗(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裂痕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同时,应加强对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领导、师生、临床医生、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卫生政策制定者的公共卫生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国全科医学科研的发展沿革及现阶段发展状况,总结我国全科科研发展瓶颈,为中国全科医学科研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方法 系统回顾我国全科医学科研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全科科研发展状况。以“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社区卫生”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及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近30年的文献加以荟萃分析,归纳我国全科医学科研的主要领域和方向。 结果 全科科研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986—1996年为萌芽阶段,1997—2009年为初期成长阶段,2010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全科科研的六大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科医学教育与全科医师培训、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人群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与临床疗效、社区康复延续性管理、全科医生绩效评价与岗位胜任力。全科科研发展核心瓶颈:研究对象存在局限性,研究方法与研究能力滞后于专科,研究领域存在空白地带。全科科研应为围绕社区人群健康展开的涵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公共卫生、人文社会学科及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结论 我国全科医学的科研发展应进一步明确其核心内涵,打造以临床实践为导向的全科团队,开辟一条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科研道路,以促进全科医学科研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于晓松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797-1799
国际上,全科医学起源于近代的通科医疗,作为一门临床二级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居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全科医学及各学科专家同道的积极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大陆正式建立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学发展历程,重点谈到了近30年来全科医学发展取得的成效。最后,阐述了全科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并且结合百姓健康需要和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就未来全科医学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开启全科医学发展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村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尽快培养更多的能适应农村社区需要的医学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湖州师范学院受湖州市政府委托培养农村社区医学方向的临床医学专科生培养任务,毕业后定向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本思路、培养特点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实践,采用“校地共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社区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国内外全科医学师资现状,比较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经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提出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的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与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10年3月国家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鼓励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全科医学科。2014年6月上海市卫计委批复同意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设立全科医学执业科目,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开设全科门诊与全科病房。全科医学科致力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与学术研究等,是上海2家具备全科医学诊疗资质的三级医院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开设1年来门诊和病房的临床实践、总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面向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研究这四大方面分析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临床功能定位,即体现在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符合全科思维、全科理念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过程;指明三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的必要作用,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沟通桥梁,并促使双向转诊顺利进行;指导社区全科医生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为广大全科医生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探讨构建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发展模式,强调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在区域卫生协同发展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推进医疗机构间的互相协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宣布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对于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卫生质量和促进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最新宣布的全科医生制度,回顾了其发展确立的历程,简单介绍了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从建立、改革到完善的过程,阐述了我国全科医生制度改革的要点和现状,分析了我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从人才匮乏、人才难留和法规不完善等三个关键方面探讨,提出了应对之策,为我国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全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地政府及医学院校更加重视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湖南医药学院也将《全科医学概论》列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是以人为中心,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本文对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 teaching mode,CPC)联合传统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初步探索,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方法 按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5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教学班24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120人)和实验组(128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实验组应用CPC联合L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根据全科医学概论理论考试成绩、见习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学满意度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结果 实验组学生全科医学概论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同时,实验组在问卷调查和教学满意度上对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 CPC联合LBL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适合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概论的教学方法,其能提升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概论的认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