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通过比较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癌根治手术与常规后外侧切口下的肺癌根治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情况,评价VATS肺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术前临床诊断为围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腔镜手术组和常规开胸手术组,分别进行VATS微创根治性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和传统后外侧切口根治性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分别统计两组清除淋巴结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腔镜手术组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清扫N1淋巴结242个,N2淋巴结232个,N3淋巴结0个,阳性淋巴结数197个;开胸手术组清扫N1淋巴结243个,N2淋巴结238个,N3淋巴结1个,阳性淋巴结数198个,两组淋巴结总数无统计学差异(χ2=0.016,P=0.815),阳性淋巴结数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034,P=0.956).结论 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在周围型肺癌患者中可以达到肺癌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其淋巴结的清扫数量和阳性淋巴结清除率与常规开胸手术无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与开胸肺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结果及淋巴结清扫情况.方法:选取赤峰市第二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2例,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行开胸肺癌根治术6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120.6±24.1) min,短于开胸组的(146.3±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82±132.62) ml,少于开胸组(252.83±176.45) ml;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术后无大出血及再次手术止血的患者,未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及脓胸,开胸组术后一例死于肺栓塞.胸腔镜组和开胸手术组的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2.19±6.10)枚和(11.35±7.10)枚,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在淋巴结清扫上可以达到与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癌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背景与目的:在世界范围内,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相关经验正在逐渐积累。很多医学中心可在胸腔镜下完成解剖学上彻底的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一些胸外科医师关注该类手术方式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益处和根治性。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根治性肺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实施肺叶切除合并淋巴结清扫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32例,运用常规开胸手术器械及胸腔镜用器械切除肺叶,结合特殊的淋巴结摘除钳完成淋巴结清扫,并与同期40例肺癌常规开胸手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胸腔镜组32例肺癌手术顺利,出血少,均无输血,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快。与常规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量、范围无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胸腔镜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肺癌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符合肺癌手术原则,长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观察组)与开胸手术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2种手术方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2组患者CRP、TNF—α以及IL-6水平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2组患者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创伤小、急性期反应低,疗效肯定,可作为常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电视胸腔镜组(n=40)及开胸组(n=20),电视胸腔镜组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开胸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胸组相比,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天数较短,手术出血量较少,术后VAS评分较低(P<0.001)。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开胸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8,P=0.006)。淋巴结清扫数目、肺癌病理分型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原发性肺癌具有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并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收集经胸腔镜手术治疗74例(胸腔镜组)及开胸手术治疗80例(开胸组)的Ⅰ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同时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声音嘶哑、心肺总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胸腔镜组在双侧N2淋巴结清扫的数量高于开胸组(P〈0.05);2组双侧N1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声音嘶哑发生率及心肺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Ⅰ期NSCLC根治术中,胸腔镜下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技术上符合肿瘤外科原则,优于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常规开胸、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早期肺癌手术患者118例,尊重自愿选择的原则分为开胸组52例、胸腔镜组43例及机器人组23例。三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各组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结果: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3天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与站数也明显优于胸腔镜组(P<0.05),但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其他二组(P<0.05)。结论:除手术费用高昂,机器人辅助手术较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对于早期肺癌的近期疗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癌根治术(VATS)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术中并发症.方法:选取NSCLC患者86例,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43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组数和个数、疼痛评分、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术中出血量[(115.52±22.15) ml vs (205.62±28.21) ml]、痛疼评分[(4.49±1.21) vs (6.24±2.02)]、术后第一天引流量[(320±120.23) ml vs (541±150.91) ml]、下床活动时间[(1.23±0.76) d vs (2.38±0.71) d]及住院时间[(8.28±2.17) d vs (14.31±1.5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145.62±27.26) min vs (142.12±32.41) min]、清扫淋巴结组数[(5.41±1.21) vs (6.02±0.98)]和清扫淋巴结个数[(14.26±2.18) vs (14.58±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VATS治疗NSCLC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患者疼痛轻,是NSCLC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清扫淋巴结角度看胸腔镜辅助手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径路,其能否完成标准肺癌根治术一直是胸科医师争论的焦点。本研究从清扫淋巴结角度探讨传统切口与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5年12月的549例肺癌患者,所选病例均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统计各病例术后胸内清扫淋巴结数,并计算各组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平均每例淋巴结清除数等。收集有关系统胸内淋巴结清扫、胸腔镜辅助肺叶或(左或右)全肺切除等资料,进行淋巴结清扫对比研究。结果:549例共清扫淋巴结7360个,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13.41个,与传统切口开胸清扫淋巴结数对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可以完成同质量的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并能规范的完成肺痛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12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电视胸腔镜)60例和对照组(开胸手术)64例,分别给予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2例术中转开胸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胸引管留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临床疗效显著,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创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骨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30例实施电视胸腔镜下切除术配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3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总结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对比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骨转移率,并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明确影响NSCLC患者术后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为40.00%,其中随访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者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00%、12.12%、40.00%、55.56%、57.89%、69.57%;术中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组间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骨转移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淋巴结清扫>15且≤30枚者术后不同时刻骨转移发生率均高于≤15枚者和>30枚者(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60岁、临床III期、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且≤30枚、低分化、碱性磷酸酶超标均为NSCLC患者微创切除术配合淋巴结清扫术后骨转移的危险因素(OR=3.182、5.463、3.475、5.978、6.177,P<0.05),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是其保护因素(OR=0.412,P<0.05)。结论:NSCLC患者微创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且≤30枚者术后骨转移风险较高,且年龄>60岁、临床III期、低分化等均是术后骨转移的危险因素,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新辅助治疗后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LND)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围术期和长期结果来验证VATS的充分性。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145例LA-NSCLC患者分为VATS组和开胸组,进行倾向评分配对,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进行充分MLND相关预测因子的评估,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Kaplan-Meier法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长期生存率评估。结果:倾向评分配对前后的ypT/N、符合MLND指南患者比例、站点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倾向评分配对后的切除完整性情况,VATS组与开胸组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VATS组仅在右上叶或中叶切除时的第3站淋巴结清扫率显著低于开胸组(16.7% vs 56.0%,P=0.006),但在其他任何部位,VATS组的淋巴结清扫率均不逊于开胸组;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下叶手术相比,上叶或中叶手术更易获得充分的淋巴结清扫(OR=3.843,95%CI:1.612~9.171,P=0.002),而手术方法并不能作为充分淋巴结清扫的有效预测因子(OR=0.812,95%CI:0.364~1.803,P=0.606);VATS组和开胸组的RFS(P=0.292 9)和OS(P=0.216 4)均无显著差异,手术方法不是RFS(HR=0.955,95%CI:0.415~2.198,P=0.913)或OS(HR=0.841,95%CI:0.338~2.093,P=0.709)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LA-NSCLC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VATS的应用可能足以保障MLND的充分性,同时与开胸手术比较,也并未明显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与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患者意愿选择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47)。观察组于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1年和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1年、3年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患者恢复快,是临床治疗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8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38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和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血清TNF-α、CRP、IL-6、IL-10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组TNF-α、CRP、IL-6及IL-10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TNF-α、CRP、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79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9例,采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0例,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组.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24 h及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等体液免疫指标.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2组患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CRP水平又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优点,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comple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CVATS)与辅助小切口肺癌切除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肺癌患者(Ia 期10例、Ib期39例、IIa 期47例、IIb 期37例、IIIa期5例),采用完全胸腔镜手术(CVATS组)6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AMT组)76例,对比两组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CVATS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VAMT组,但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置管时间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天血液炎症因子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VAMT组高于CVATS组;术后第1、4天胸腔引流液中IL-6和IL-10水平,VAMT组较CVATS组均高,但CRP水平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8%vs 9.21%,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CVATS或VAMT行肺癌切除,在手术切除率、淋巴清扫、出血及并发症等影响患者安全的主要指标间并无显著区别,仅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非主要指标略有差异;临床仍应根据术者的习惯、熟练程度及病变的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早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液体量、手术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