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朝刚  李垒  刘保池 《中国全科医学》2015,(11):1330-1332,1336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围术期发生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乌司他丁辅助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06例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脓毒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分析两组术前免疫学指标(CD+4、CD+8T淋巴细胞及CD+4T/CD+8T)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脓毒症组中31例患者在综合性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乌司他丁治疗(乌司他丁亚组),以仅行综合性抗感染治疗患者31例为对照亚组,比较两亚组的治疗效果。结果306例HIV感染患者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31.7%(97/306)。脓毒症组(n=97)术前CD+4、CD+8T淋巴细胞,CD+4T/CD+8T,术前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n=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亚组治疗3、5 d后体温明显低于对照亚组(P<0.05);两亚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6)、(16.2±2.3)d,t=2.566,P=0.013〕;两亚组均有1例死亡;出院时复查CD+4、CD+8T淋巴细胞,CD+4T/CD+8T及血常规,两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者术后有较高的脓毒症发生率。术前CD+4T淋巴细胞和CD+4T/CD+8T,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降低与HIV感染者术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综合性抗感染治疗辅助应用乌司他丁可以较快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2 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n=36) 和对照组(C 组,n=36).U 组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将乌司他丁20 万U 溶于0.9% 氯化钠注射液20ml 缓慢静脉推注,若手术时间>2h,则相同剂量追加1 次.C 组应用等量0.9% 氯化钠注射液.术前24h(T0)、手术90min(T1)、术后1d(T2)、3d(T3)、7d(T4) 采集血样,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 细胞亚群含量及NK 细胞含量.结果 术前两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T1、T2 和T3 时点C 组CD3+、CD4+、CD4+/CD8+ 以及NK 细胞含量较术前下降,CD8+ 较术前上升(P<0.05 或P<0.01),T4 时点除CD8+,CD4+/CD8+ 外,其他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U 组T1 时点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T2、T3和T4 时点CD3+、CD4+、CD4+/CD8+ 以及NK 细胞含量较术前上升,CD8+ 较术前下降(P<0.05 或P<0.01).术后两组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 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乌司他丁能促进T 细胞亚群恢复,对细胞免疫具有保护和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就诊的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7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参照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乌司他丁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乌司他丁。方法术前、术后患者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天两组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上升,术后3天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下降,而术后乌司他丁组患者炎性因子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上升或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2)术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8+均降低,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乌司他丁组对比参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以及CD4+/CD8+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大,可有效促进机体炎性介质释放,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升机体抵抗力,减轻手术所致应激和功能性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胃癌术后患者肝、肾功能及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术前1 d至术后5 d每天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术后两组ALT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水平小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Cr、BUN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Scr、BUN有所升高,与同期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hs-CRP、TNF-α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胃癌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炎症介质的释放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炎症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则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及炎症因子(1L-6、1L-8、1L-10、TNF-α)水平。结果:术后12、24、48 h,两组1L-6、1L-8、1L-10、TNF-α水平均明显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以上各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上升,且术后48 h,观察组以上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D8~+水平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且术后48 h,观察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效果优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ω3鱼油脂肪酸能否通过改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来降低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死率.方法 选择48例存在肠功能障碍的严重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胸腺肽α1及乌司他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ω3鱼油脂肪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ICU住院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Marshall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28 d随访中,对照组死亡10例,占41.7%,观察组死亡3例,占12.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住院日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7 d APACHEⅡ和Marshal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ω3鱼油脂肪酸可能通过改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从而降低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乌司他丁对门脉高压脾切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15例门脉高压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对照组(n=68)和乌司他丁组(n=47)。乌司他丁组于术后当日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100000 U/d,连用5 d。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5 d空腹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乌司他丁组于术后3d、5d,P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PTA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后1d、3d、5d,APTT、TT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00000 U/d,可适当延长APTT和TT,改善术后患者的凝血状态,但不能减少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在门脉高压脾切除患者中使用乌司他丁更大剂量或连续给药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乌司他汀联合奥曲肽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按入组序列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休克、补液、抗感染、及时抑制消化液等常规治疗,同期观察组给予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及淋巴细胞(Lym)、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7d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增高程度低于对照组,12 d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同时白介素-10(IL-10)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7、12d后Lym、CD3+、CD4+百分比及CD4+/CD8+较对照组增高明显,CD8+百分比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伴多器官衰竭(MOF)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脓毒症伴MO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免疫功能指标水平、PCT及CRP水平。结果:治疗30 d后,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为14.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研究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CD4+及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1 d后,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两组PCT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PCT及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1 d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伴MOF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和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改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学均  代月娥 《四川医学》2012,33(12):2092-209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血清细胞因子差异。方法将60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全凭静脉麻醉组(I组),乌司他丁+全凭吸入麻醉组(II组),分别在术前1d拔管后1h、24h、4d、7d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拔管后1h最明显,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与II组在所有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稳态氧化氮产物在所有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并减轻其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网织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选取ITP患儿110例,根据治疗效果,将110例ITP患儿分为治愈组、有效组、无效组,同时设立对照组(25例)。应用FACS Canto II流式细胞技术仪和Sysmex-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不同荧光强度的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比的变化。 结果 ①治愈组、无效组和有效组中T淋巴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Th (CD3+CD4+)显著降低,抑制T淋巴细胞Ts (CD3+CD8+)及B淋巴细胞(CD3+CD19+)显著增高,患者治愈组、无效组和有效组中CD3+、Th、Ts及B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NK细胞(CD3-CD56+/CD16+)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患者组与对照组NK细胞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ITP患者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LFR%)明显降低,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MFR%)以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检测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儿童ITP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变化及预后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于绍兴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49例,未感染组71例。观察2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心功能指标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DVI),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IgA、IgG、IgM水平,MMP-2、MMP-9水平及预后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感染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心功能指标BNP、LVEDVI、LVESDVI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LVEF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2组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CD8+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2组患者I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IgG、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MMP-2、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MMP水平升高,加重心功能损伤,且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癌患者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阐明HIFU治疗对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
法: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36例,对照组体检健康者28例,于HIFU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并比较治疗前后原发性胰
腺癌患者KPS评分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变化。结果: HIFU治疗前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
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经HIFU治疗4周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和CA-19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胰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结核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 年6 月-2016 年6 月 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6 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该院收 治的576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肝组织病理结果及肝组织学 Ishak 积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白细胞分化抗 原CD57+T 淋巴细胞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CD20+T 淋巴细胞、CD8+T 淋巴细胞及CD4+T 淋巴细胞水平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比较有差异(P <0.05); 两组患者的纤维化分期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碎片状坏死、汇管区炎性改变Ishak 积分及总分均高于 对照组(P <0.05)。结论 肺结核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造成损伤,临床中应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 各项指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4月-2015年7月就诊的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7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参照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乌司他丁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乌司他丁。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天两组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上升,术后3天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下降,而术后乌司他丁组患者炎性因子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上升或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2)术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8+均降低,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乌司他丁组对比参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以及CD4+/CD8+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大,可有效促进机体炎性介质释放,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升机体抵抗力,减轻手术所致应激和功能性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efore and 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The proportion of CD4 CD25 Tregs among CD4 T lymph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33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before, 1 week and 1 month after TACE. And 25 healthy volunteers served as control. One month after TAC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2 in group A, who were in stable condition or getting better; and 10 in group B, who were deteriorating. One patient died and was exclu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D4 CD25 Tregs among CD4 T lymphocyt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in the 33 patients 1 week after TACE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ACE, however,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1)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the healthy subjects. The percentage of CD4 CD25 Tregs among CD4 T lymphocytes in group A 1 month after TACE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before and 1 week after TACE (P<0.01), whereas, that in group B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 month after TACE (P<0.01). It was concluded that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D4 CD25 Tregs in peripheral blood. TAC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CD4 CD25 Tregs within short time (such as 1 week). The proportion of CD4 CD25 Tregs in peripheral blood 1 month after TACE was 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icroRNA-181b(miR-181b)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CD19+ 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CLL患者50例,健康对照20例。所有人取外周血15 ml,行CD19磁珠分选后提取CD19+ B淋巴细胞总RNA,应用TapMan探针法检测miR-181b的表达水平,并对CLL患者按照临床分期、血清学指标、CD38、Zeta链相关蛋白激酶-70、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及遗传学异常等不同分组分析miR-181b的表达差异,并对上述指标行生存分析。 结果 ①50例CLL患者miR-181b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1);②不同分组miR-181b的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FISH)预后分组中预后差组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ATM缺失组低于正常组(P<0.05),余分组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生存分析:将miR-181b的表达水平按中位数0.033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比较显示:miR-181b低表达组OS低于miR-181b高表达组(P<0.05)。结合预后不良因素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SH预后分组高危组、P53缺失、ATM缺失、miR-181b低表达均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 结论 miR-181b在CLL患者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miR-181b低表达是CL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综合方案在胰腺炎患者中的生化体征及CT影像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80例胰腺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综合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体征及CT影响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白细胞生化体征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白细胞生化体征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胰头、胰体以及胰尾平扫各部位密度、增强各部位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胰头、胰体以及胰尾平扫各部位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胰头、胰体增强各部位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胰尾增强部位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方案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生化体征指标,改善患者CT影像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静  王烜  邓明明  孟娅 《重庆医学》2015,(4):450-452
目的:探讨 HMGB1、TLR4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乌司他丁的干预效应。方法将54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SAP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3组又分为6、12 h和24 h 3个小组(每小组n=6)。对照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组织,SAP组用5%的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治疗组在SAP造模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观察3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PS‐G7法检测血清中的淀粉酶;ELISA法检测血清及胰腺组织中的HMGB1;Envision两步免疫法检测胰腺组织中的HMGB1、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 SAP组、治疗组各时间点的淀粉酶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病理学改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SAP造模成功;SAP组在胰腺组织及血清中的 HMGB1表达在6 h开始升高,于12 h快速上升,至24 h保持上升趋势,与对照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SAP组相同时间点的 HMGB1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胰腺组织中的 TLR4表达在6 h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24 h开始下降,与对照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SAP组相同时间点的TLR4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在SAP大鼠胰腺中的致炎作用可能是部分结合其受体 TLR4并通过MyD88依赖性途径而实现的,而乌司他丁可能是通过中断SAP大鼠胰腺组织中的 HMGB1、TLR4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国 《中外医疗》2016,(23):26-28
目的: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患恶性肿瘤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且将其分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名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抑制性T细胞(CD8+细胞)、CD4+/ CD8+细胞等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D3+细胞(57.31±7.76)%,显著低于对照组(72.34±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D4+细胞(35.75±7.47)%,显著低于对照组(45.2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D8+细胞(33.9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37±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D4+/CD8+细胞(0.93±0.49),显著低于对照组(1.5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的重要参考,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