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干预组给予EPO预处理,15min后,对模型组和干预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建模后2h进行血流再灌注;对假手术组仅建立假手术模型,建模后2h灌注生理盐水。记录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面积、脑神经元凋亡情况,用RT-PCR检测谷氨酸转运体(GLT-1)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蛋白表达。结果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灶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量神经细胞凋亡,而干预组缺血区仅部分凋亡。脑缺血再灌注后2h,模型组与干预组大鼠缺血区GLT-1 mRNA和GLAST蛋白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干预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EPO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四动脉血流阻断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射EPO(3000U/kg);48h灌注取脑。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48h,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正常组(211.28&;#177;7.95)个/视野,假手术组为(209.28&;#177;11.34)个/视野,EPO治疗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170.28&;#177;8.12)个/视野,缺血组为(146.84&;#177;8.35)个/视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阳性细胞(152.48&;#177;18.52)个/视野,EPO治疗组有(1797.51&;#177;151.35)个/视野,缺血组有(2250.41&;#177;180.06)个/视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iNOS蛋白的表达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区灰度值为5.36&;#177;1.54,EPO治疗组为31.80&;#177;6.42,缺血组为49.46&;#177;8.96。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EPO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死亡和凋亡,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丁咯地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的影响,研究丁咯地尔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丁咯地尔治疗组,每组各36只,各组又分再灌注1,3,6,12,24,48h 6个时间点。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为1h,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脑,制成蜡块。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切片核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65,NF-kB65)、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ion protein-1,MIP-1α)、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mxidase,MPO)的着色情况,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灰度分析,同时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均无NF-kB65,ICAM-1,MIP-1α和MPO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丁咯地尔治疗组均出现NF-kB65,ICAM-1,MIP-1α和MPO免疫阳性细胞,手术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各时间点比较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丁咯地尔治疗组除再灌注1h[NF-kB65:100.13&;#177;3.31:ICAM-1:153.90&;#177;3.82;MIP-1α:187.72&;#177;3.41],其余各时间点灰度值均高于手术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P&;lt;0.05)。结论:丁咯地尔可能通过减少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抗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研究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关促红细胞生成素脑保护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目的:通过观察缺血损伤区域脑组织细胞学形态,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浓度,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Wistar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后2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000 U/kg、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1 000 U/kg,并设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24 h后,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结果与结论:形态学结果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组较生理盐水组皮质神经细胞存活数量增多,损伤程度减轻;促红细胞生成素高、低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丙二醛浓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P<0.05).提示经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神经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增加,可显著改善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清除自由基,拮抗过氧化损伤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EPO治疗组)。连续监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测定再灌注末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Na+-K+-ATP酶和Ca2+-ATP酶的变化。结果:EPO降低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持续时间,使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EPO减少再灌注末心肌MDA含量,提高心肌GSH-Px、CAT、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对心肌SOD活性无影响。结论:EPO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自由基及钙超载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的影响,研究丁咯地尔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丁咯地尔治疗组,每组各36只,各组又分再灌注1,3,6,12,24,48h6个时间点。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为1h,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脑,制成蜡块。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切片核因子(nuclearfactorkappaB65,NF-κB65)、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inflamma-tionprotein-1,MIP-1α)、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着色情()况,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灰度分析,同时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均无NF-ΚB65,ICAM-1,MIP-1α和MPO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丁咯地尔治疗组均出现NF-κB65,ICAM-1,MIP-1α和MPO免疫阳性细胞,手术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各时间点比较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丁咯地尔治疗组除再灌注1h犤NF-κB65:100.13±3.31;ICAM-1:153.90±3.82;MIP-1α:187.72±3.41犦,其余各时间点灰度值均高于手术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P<0.05)。结论: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动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分为运动预处理组(n=8)、模型组(n=8)、假手术组(n=8)。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2 h、24 h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后取材,HE染色观察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运动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改善(P0.05),血清TNF-α、IL-1β及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脑缺血区皮质病理损伤减轻,间质水肿程度减轻,细胞排列较整齐,缺血区变性和坏死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运动预处理可以降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研所三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鼠龄4~6个月)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总RNA的提取:在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28s和18s两个清晰条带,28s与18s比值约为2:1,未见明显降解。②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有少量表达,目的基因与内参的吸光度比值为0.107&;#177;0.017,0.289&;#177;0.023;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分别为0.173&;#177;0.032,0.725&;#177;0.109,比正常对照组增加61.7%和150.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③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水平的表达:阳性反应显色位于细胞膜及胞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反应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存在,但主要集中于神经元。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有少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13.10&;#177;2.68;而脊髓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加,荧光亮度增强,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36.00&;#177;5.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结论:脊髓组织中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肾未缺血再灌注组18只,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再灌注达1,6,24h时间点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0.93&;#177;0.09),(1.19&;#177;0.08)μmol/g,(1919.55&;#177;126.52),(1338.10&;#177;5.50)μkat以,P〈0.05]。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降低[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87.53&;#177;1.22),(121.63&;#177;21.17)μmol/L,(252.06&;#177;4.59),(369.14&;#177;18.38)mg/L,P〈0.05]。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病变与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基底膜多完整,肾小管腔内见少量管型。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兔脊髓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 44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只),对照组(20只),rHuEPO处理组(20只),对照组与rHuEPO处理组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 d后时间点随机处死4只动物,取L3~L5节段脊髓组织用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及兔抗人IL-8 ELISA试剂盒检测脊髓组织内IL-8的表达。结果 IL-8在无损伤脊髓中即见有表达。随着缺血及再灌注进程的加重,组织中IL-8阳性表达强度逐渐增加。脊髓损伤后24 h表达明显上调并达高峰;高表达持续至损伤后7 d;两组间IL-8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在各时间点rHuEPO处理组兔脊髓组织IL-8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uEPO具有抑制脊髓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IL-8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TD-kallikrein对大鼠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学交联法构建PTD-kallikrein,鉴定PTD-kallikrein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测定PTD肽段对原代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制备大鼠MCAO模型,梗死90min后再灌注,并分为生理盐水组、Kallikrein组、PTD-kallikrein组和PTD-kallikrein+B2抑制剂组。再灌注后24h,分别用NSS量表测定神经功能,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ELISA测定梗死灶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PGE2的含量。结果:PTD-kallikrein能通过血脑屏障,1μmol/LPTD肽段对上述3种细胞无毒性,10μmol/LPTD肽段对原代神经元和PC12细胞有轻度毒性;PTD-kallikrein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小梗死体积、抑制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PGE2的释放,B2受体抑制剂能明显抑制PTD-kallikrein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PTD-kallikrein对大鼠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并且很可能通过B2受体介导而发挥该功效。  相似文献   

12.
米帕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米帕明(Imipramine,Imi)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中含水(H2O)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Imi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80-320 g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处理组(A组)、模型组(B组)、小剂量Imi组(C组)及大剂量Imi组(D组)各15只,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C、D组于术前60min分别给予Imi 10及20 mg/kg腹腔内注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检测脑缺血组织H2O、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①H2O和MDA含量,C、D组均明显低于B组,D组低于C组(P<0.01、0.05)。②SOD活性,C、D组明显高于B组,D组高于C组(P<0.01、0.05)。③梗死体积,C、D组明显小于B组,D组小于C组(P<0.01、0.05)。结论:Imi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生成及梗死体积,疗效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痘苗病毒致炎兔皮提取物(AG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61只分为假手术组(n = 11)、假手术给药组(n = 11)、模型组(n = 20)和模型给药组(n = 19)。模型组和模型给药组线栓法脑缺血1.5 h后恢复灌注。模型组和模型给药组各有2只造模不成功。再灌注3 h后,假手术给药组和模型给药组尾静脉每天注射AGC 20 U/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48 h后每组取4只大鼠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脑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Bcl-2和Bax表达;给药7 d后,行抓握牵引实验;各组取4只大鼠,免疫组化法观察离子钙结合蛋白(Iba1)阳性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给药组抓握时间明显延长(P < 0.01),HSP70和Bcl-2表达明显升高( P < 0.01),Iba1阳性和GFAP阳性面积下降( P < 0.05)。 结论 AGC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Wistar 乳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通过去除培养液中氧气来模拟脊髓缺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 检测EPO受体(EPOR)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及乳酸盐脱氢酶(LDH)活力测定观察加入不同浓度EPO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后EPOR表达及LDH浓度明显增加(P<0.0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缺氧组比较,EPO 组EPOR 表达及LDH 浓度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强(P<0.01),且与浓度相关。结论EPO可减轻缺氧对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而EPOR表达上调可能是EPO发挥其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渝华  张勤  肖贞良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0):1385-138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模型,选用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Epo治疗组,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Epo治疗组血浆MDA、Cr、BUN水平较休克组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SOD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Epo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提高肾组织中SOD水平,降低肾组织中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头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CAM-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7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及头针组各30只,模型组和头针组分别再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24、48及72 h 3个时相点各10只.模型组和头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再灌注模型,对照组仅开颅不栓线.造模成功后,头针组选取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针刺,并接低频电流穴位神经刺激仪,20 rain,每天1次.观察各时间点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缺血脑组织及血浆中的ICAM-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各时相,头针组与模型组NSS评分、炎症细胞计数及脑组织和血浆中ICAM-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48和72 h点头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炎症细胞计数、血浆ICAM-1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0.05);在72 h点头针组NSS评分及脑组织ICAM-1含量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头针治疗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浸润,减缓由其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降低脑组织及血浆内ICAM-1的含量,减轻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缺血半暗带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恒磁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恒磁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40mT恒磁场体外照射大鼠头部30min/d,共7d,测MDA、SOD(T-SOD,CuZu-SOD,Mn-SOD)、GSH-PX、T-AO、CP的变化.结果磁疗组中的MDA显著低于模型组,T-SOD,CuZu-SOD,T-AO,CP显著高于模型组,Mn-SOD,GSH-PX相对模型组有增高趋势,但不显著.结论恒磁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环孢素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10 8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环孢素A组 ,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大鼠脑缺血 2h再灌注 2 2和 70h后 ,分别对各组各时间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TTC染色和脑超微结构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各时间点环孢素A组与对照组比较 ,行为学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脑梗死灶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减轻 (P <0 .0 5 ) ;脑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轻于对照组 ;假手术组各项观察指标则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免疫因素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环孢素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