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方寒区某步兵部队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旨在摸清北方寒区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措施,以保障官兵身体健康,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全训步步部队战士1998年3月初至1999年2月末的军事训练伤进行调查。结果:该部队军事训练伤的总发生率为32.38%,其中骨关节损伤37.67%,腰腿关节痛32.04%,软组织损伤22.89%,冻伤7.39%,训练伤的月平均发生率在3-10月份和11-2月份无明显差别,骨关节损伤和软组织的损伤主要集中在3-10月份,11-2月份以腰腿关节痛和冻伤占绝大多数,且南方兵训练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北方兵(P<0.01),训练伤的发生率随军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受伤原因与环境气温低,对寒冷适应能力差及训练方法不当,技术不熟练,训练强度过大等因素有关。结论:北方寒区冬季训练应注重士兵居住条件及防寒保暖措施的改善,对南方兵应加强耐寒训练,逐渐达到冷习服;其它季节训练伤防治的重点为新兵,应在部队中普及防护知识,科学训练,反对超重负荷训练。  相似文献   

2.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查明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部807名男性武警新兵随访1年。军事训练伤的诊断依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进行。结果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累积发生率为16.1人次/100人年,骨骼骨肉系统的过劳性损伤占77.7%,应力性骨折最多,占各种损伤的63.8%。开始训练的前5个月是训练伤的高发期,发生的损伤占全年损伤的90%。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损伤项目以5公里跑最多。全年人均训练日损失12天。受伤新兵就诊率低,仅为60%。结论 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低于解放军,但训练伤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3.
武警某部战士运动系统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为了做好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卫生保障工作,调查运动系统训练伤在武警部队训练中的发生特点,探讨降低训练伤的有效预防对策。方法: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填表调查的方式对武警某部队1986名战士运动系统训练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武警部队运动系统训练伤的发生率为25.3%,全训练组(29.6%),明显高于非全训组(21.1%),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生率与入伍时间及训练科目,训练时间,训练强度有密切关系,训练伤主要以骨关节伤(全训组41%,半训组40.7%),和软组织伤(全训组45%,半训组35.7%)为主,致伤因素主要为器械,擒敌技术,400m障碍,5km越野等。全训组在战术科目上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半训组,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该部队训练伤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全训部队及新兵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基层医务人员的医学监督职能,基层指挥员应学会合理安排军事训练,科学施训。  相似文献   

4.
武警新兵入伍前状况与入伍后军事训练伤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探讨武警新兵入伍前状况与入伍后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关系,为制订训练伤预防措施及选兵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选取807名男性武警新兵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依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进行军事训练伤的诊断,随访1年。结果: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的累积发生率为16.1人次/100人年。在损伤类型中以过劳性损伤为主,占全部损伤的77.7%,而急性损伤仅占22.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民族差异、是否参加农业劳动、下肢损伤史、是否参加体育活动、跑步情况以及是否参加跑步比赛均与军事训练伤有统计学联系(P<0.05);将上述6项指标一次性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入伍前有下肢损伤史、参加农业劳动是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入伍前参加跑步活动则是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6.75、2.47和0.46。结论:武警新兵入伍前状况与入伍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有关。为减少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应选择入伍前身体素质良好,无下肢损伤史者入伍。  相似文献   

5.
海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海军某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为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驻粤海军某部参加1998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592人,在训练中受伤的战士由营军医查体并询问病史,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诊断。结论在90d的训练中,军训伤的累积发生167例,发生率为28.2%,开训后第8周为发生高峰,各部位损伤中以下肢的发生率为最高(占伤总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为制订有效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某部门诊登记和巡诊初诊人员提供的有明确诊断的训练伤发病人数,结合病历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5月至2002年4月,某部战士训练伤发生率为34.5%,受伤部位以上肢为主,损伤性质以骨折最多;损伤发生人数最多的科目是军事体育。407例训练伤中,318例在卫生所治疗。25例住院治疗,治愈353例,治愈率为86.7%。[结论]在军事训练中应提高干部和战士对训练伤防治的认识,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训练时做到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7.
某部军事训练伤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部1997年3月至2月的军事训练伤进行调查。结果:该部军事训练伤的年度发生率为30.04%,上半年训练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半年,训练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单位训练伤的发生率不同。在训练伤病例中以关节扭伤所占比例最大(33.21%),受伤部位以肘,腿,踝和腕部为主,受伤课目以战术训练和5公里越野跑等所占比例高(  相似文献   

8.
某部军事演习期间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军事演习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状况和特点,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参加军事演习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 该部军事演习期间训练伤发生率为23.3%;训练伤发生率随官兵军龄的增加逐渐下降;训练伤中软组织损伤发生率最高(占63.7%),其次为骨关节损伤(占35.3%),器官损伤最低(占1.0%);不同演习阶段训练伤的发生率、性质不同(P<0.01);损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66.7%);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环境不良,官兵睡眠不足、疲劳,训练强度过大,心理、身体素质不适应,动作不熟练,缺乏防护知识,思想麻痹.结论 在军事演习过程中,要普及军事训练伤防护知识,建立军事训练伤监测系统,重视入伍1年以内新兵在演习准备、训练阶段下肢急性软组织损伤的预防,特别要注意防止骨折、脏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2019-2020年海军某特战部队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特点, 分析新军事训练大纲施训后该部队训练伤的伤情特点及诱因规律。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该部队2019-2020年训练伤的发生情况, 并对训练伤损伤部位、损伤类型、预后、对训练的影响、训练伤与作训科目的关系及训练伤的诱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2019及2020年该部队官兵训练伤四肢损伤依然高发, 2020年较2019年头颈部损伤发生率有所上升;训练伤类型以慢性劳损、拉伤扭伤为主;2年中均存在训练伤预后不良情况, 导致训练强度降低的比例有所增高;致伤风险科目主要为自主训练科目、器械训练和400 m障碍等;场地与技术方面的致伤诱因比例下降, 体能不足、负荷过大、心理恐惧等成为可能的高致伤诱因。结论海军某特战部队依照新军事训练大纲施训后, 2020年较2019年训练伤发生率虽无明显增高, 但呈现出一定的新变化特点, 训练伤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应根据训练伤新的变化特点及时加以调整, 科学制定训练方法, 利用新手段和新技术加强训练伤的预防及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出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的预防措施,为武警部队伤害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国内通用的标准对武警某总队3367名官兵在2005年6月1日~2006年5月31日发生的伤害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率为31.2%,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为23.9%,非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12.4%;军事训练伤主要发生在4月、5月、9月,非训练伤高发月份为5月、7月、8月、9月;军事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营区内,非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营区外。结论武警官兵伤害发病率较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均有一定的规律;武警部队应将伤害预防工作列人议事日程,建立伤害预防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军队伤害监测体系,及时总结伤害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海军基层部队官兵训练伤发生情况,为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海军某士官学校全部学员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学员在基层部队服役期间明确已发生的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SPSS 1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89.6%。调查对象均为士官,平均军龄3.8年。训练伤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软组织损伤、骨损伤及海洋有毒生物伤,发生率分别为93.75%、72.99%、25.67%。在开放性软组织伤中擦伤最为常见,占52.83%;在闭合性软组织伤中慢性腰肌劳损最为常见,占38.4%;在骨关节损伤中关节扭伤、关节脱位和上肢骨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2.92%、23.81%和13.27%;在海洋生物伤中水母蜇伤最为常见,占30.16%。结论海军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的军事训练伤为皮肤软组织擦伤、慢性腰肌劳损、关节扭伤和关节脱位,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加强防护;同时要特别注意海洋有毒生物伤的防治,做好相关急救药物的储备及官兵自救、互救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长航对水面舰艇和核潜艇艇员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为改善长航艇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1)研究对象分水面舰艇组和核潜艇组 ,并以岸勤组为对照 ;(2 )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进行评定。结果 :(1)SAS评分 ,两长航组艇员航后较航前和岸勤组均增高 (P <0 .0 1) ;SDS评分 ,水面舰艇组航后仅较航前增高 (P <0 .0 5 ) ,核潜艇组航后较航前和岸勤组均增高 (P <0 .0 1)。 (2 )焦虑发生率 ,水面舰艇组航前为 8.77% ,航后增至 2 8.0 7% (P <0 .0 1) ,核潜艇组航前为 6 .0 6 % ,航后4 3.4 3% (P <0 .0 1) ;抑郁发生率 ,水面舰艇组航前 4 .39% ,航后 2 1.0 5 % (P <0 .0 1) ,核潜艇组航前 7.0 7% ,航后 4 4.4 4% (P <0 .0 1)。 (3)PSQI总分与水面舰艇组SAS、SDS均分间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 .4 792和 0 .4 6 75 ,与核潜艇组SAS、SDS均分间r分别为 0 .4 498和 0 .4 983,(P <0 .0 5 )。两长航组的SAS与日间功能之间 ,核潜艇组SDS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之间也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水面舰艇和核潜艇长航均可致艇员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增高和睡眠质量变差 ,且程度以核潜艇长航为著。睡眠质量变差与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地驻军军人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法,对西北某驻军部队3 979名军人进行1年中伤害发生情况调查. 结果伤害发生率23.02%,例次率25.21%.伤害中训练伤发生例次率(14.05%)高于非训练伤(11.16%)(P<0.01).伤害中前三位的依次排列:军事体育训练伤(占46.06%),碰伤(占9.67%)和跌伤(占7.68%). 结论部队要重视军人伤害的研究与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水面舰艇及核潜艇长航对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研究长时间水面和水下航行对艇员心身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特点 ,为提高长航艇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研究对象分水面舰艇组、核潜艇组 ,对照组包括岸勤组和中国军人常模。 (2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及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 (PSSG)在长航前后对艇员进行测评和结果比较。结果 :(1)个性特征 :水面舰艇组航后内 -外向得分较航前增高 4 1.0 % (P <0 .0 5 ) ;核潜艇组航后内 -外向得分较航前增高 5 7.3% (P <0 .0 1) ,并有精神质得分降低和掩饰倾向得分增高 (P <0 .0 5 )。 (2 )心身健康评分 :与军人常模比较 ,水面舰艇组航后忧郁、焦虑因子分非常显著增高 (P <0 .0 1) ,核潜艇组航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因子分非常显著增高 (P <0 .0 1)。 (3)心理应激评分 :水面舰艇组航后心理应激总分、负性情绪分、正性应对分增高 (P <0 .0 5 ) ,核潜艇组航后负性应对分增高 (P <0 .0 5 ) ,而心理应激总分、负性情绪分则非常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水面舰艇及核潜艇长航两种特殊生活和作业环境均对艇员的心理卫生状态造成了明显影响 ,但两者导致的心理行为障碍特点和造成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男兵非特殊军事训练伤后EQ问卷测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特殊军事训练伤男兵EQ的影响,为心理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Q相关因子中的5项自测表对147例男兵因非特殊训练伤住院伤员进行测查。随机选择无本类伤男兵10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EQ相关因子平均得分均与对照组不同,其中冒险性得分相差显著(P〈0.05),情绪调节力、情绪稳定度、愤怒驾奴度及度变能力得分相关非常显著(P〈0.01)。结论:非特殊军事训练伤显著影响男兵EQ;EQ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水面舰艇和核潜艇长期航行对艇员血液细胞成分和某些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特点 ,探讨这些影响对艇员健康的意义。方法 :设水面舰艇组、核潜艇组 ,并以岸勤组为对照组 ,观察两长航组艇员血液细胞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1)红细胞系 :与航前比较 ,水面舰艇组航后HGB升高 11.6 3% (P <0 .0 5 ) ,HCT升高 4 0 .5 5 % (P <0 .0 1) ;核潜艇组航后RBC升高 2 4 .6 9% (P <0 .0 5 ) ,HGB升高 19.96 % (P <0 .0 1) ,MCV升高 17.4 1% (P <0 .0 5 ) ,同时HCT升高 33.4 4% (P <0 .0 5 )。 (2 )粒细胞系 :与航前比较 ,水面舰艇组航后WBC升高 5 9.6 4% (P<0 .0 5 ) ,GRAN升高 5 9.71% (P <0 .0 5 ) ,LYMF降低 2 1.6 1% (P <0 .0 5 ) ;核潜艇组航后WBC和GRAN分别较航前降低 35 .0 1%和 33,2 4 % (P <0 .0 5 ) ,LYMF升高 72 .5 7% (P <0 .0 1)。 (3)巨细胞系 :与航前比较 ,核潜艇组航后PLT降低 4 6 .13% (P <0 .0 5 ) ,PCT降低 30 .30 % (P <0 .0 5 ) ,LPCR则升高 4 6 .13% (P <0 .0 5 )。 (4)血液流变学 :与航前比较 ,水面舰艇组航后全血粘度升高4 6 .0 3% (P <0 .0 5 ) ,红细胞电泳时间则缩短 31.2 7% (P <0 .0 5 ) ;核潜艇组航后全血粘度升高39.36 % (P <0 .0 5 ) ,血浆粘度升高 15 .33% ,血小板凝  相似文献   

17.
南方某部队野外驻训期间急性腹泻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野外驻训期间我军腹泻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某部队野外驻训期间腹泻病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统计方法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判别分析。结果 参训部队腹泻发病率较同期该地常年驻军显著增高 (7.32 %vs 0 .98% ,P <0 .0 5 ) ;干部发病率低于战士 (0 .99%vs 8.2 0 % ,P <0 .0 5 ) ;腹泻的发生贯穿整个非常时期 ,但高峰期常见于初期 ,此后逐渐趋于平稳 ,并可时有大小不等的散在暴发 ;发病率的单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经回归和判别分析 ,结果显示发病率与参训单位的苍蝇密度和人均日供开水量有关 ,判别模型总的判别正确率达91.9%。结论 本结果为我军野外驻训期间腹泻病的预防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军医大学学员海上卫勤演练中医院船医护组训练流程的回顾和分析,结合现代化海战实际特点和目前发达国家海上医疗救护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探索以军医大学学员为主体的海上卫勤演练中,医院船医护组教学、训练的新模式,为制定符合实战需要的医院船医护组工作流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部队选兵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武警某部2000年男性新兵805人,随访1年;对其体质、体能进行测量和评价,检出其中过劳性损伤病例93人,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果: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的累积发生率为8.5人次/100人年,占军事训练伤的77.7%。,过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训练中间无休息、就激性生活事件,缺乏体育活动和下肢损伤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OR值,分别为10.19、14.57、2.36、4.53。结论:在选兵时应选择身体素质好,剔除有下肢损伤史者。在训练中,及时与战士沟通了解情况,避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还要加强新兵的营养,减少过劳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0~14岁儿童伤害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定一套适合深圳地区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改善儿童生活质量。方法选择伤害发生率较高的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作为伤害监测点,并对横岗镇4个社区的儿童进行了伤害基数摸底,在此基础上开展伤害控制的全面监测工作。结果横岗镇0~14岁儿童非致命性伤害的年发生率为8.36%,男女比例为2.13∶1;男童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伤害类型前5位依次为意外跌落(52.50%)、机械伤(12.50%)、宠物咬伤(11.25%)、烧烫伤(8.75%)和中毒(6.25%)。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在7、8月份。结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交叉合作的系统工程。在深圳开展伤害干预研究,开发出适合该地区儿童伤害的干预措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