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循环祖细胞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中循环祖细胞(CPCs,以CD34+细胞为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健康体检者(A组)、38例无并发症T2DM患者(B组)、32例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C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同时检测3组外周血FPG、HbA1c和hsCRP水平.结果 B、C组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均降低,与A组相比,其CD34+、FPG、HbA1c、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与FPG 、HbA1c 、hsCRP均呈负相关.结论 CPCs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T2DM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可作为T2DM病情变化及其微血管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罗格列酮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降糖以外的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36例(A组),无大血管病变32例(B组),并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前后A组血清hsCRP、血糖等变化。结果A、B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C组,A组明显高于B组;A组罗格列酮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罗格列酮类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发挥其对大血管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健康对照组(NC组,20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组,46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2DM+MA组,54例)血清AP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结果:NC组、T2DM组及T2DM+MA组血清APN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PN水平与BMI、WHR、TC、HbA1c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WHR、TC成为影响脂联素水平的最为显著的因素。结论:低血清APN可能与T2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APN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尿酸和甘油三脂水平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选择41例2型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DM)无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均检测血尿酸(UA)、血脂、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C组)比较。结果A组患者UA、TG、FBG、HbA1c水平明显高于C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1);B组FBG、HbA1c水平明显高于C组(均P<0.01)。认为血尿酸和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与DM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谭兴容  屈春梅  方超  汤利华  王毅 《重庆医学》2011,40(13):1314-1316
目的探讨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患者各项血脂指标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60例DM患者(A组)、64例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68例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C组)、74例DM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患者(D组)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浆脂质水平。比较各组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B、C、D组收缩压(SBP)、FPG、HbA1c、TG、ApoB明显高于A组(P<0.05);(2)B、D组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高于A、C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ApoA1、ApoA1/ApoB明显低于A、C组(P<0.01);(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ApoA1/ApoB与HbA1c、TG、LDL呈明显负相关(r=-0.293,-0.236,-0.129,P<0.05),与HDL呈明显正相关(r=0.156,P<0.01)。结论 ApoA1可能对DM大血管病变具有保护作用,ApoB是DM血管病变的共同损害因子,ApoA1/ApoB在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可能较ApoA1、ApoB单项指标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变化以及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组和34例初诊T2DM患者(T2DM组)、28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FGF‐21水平以及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血浆FGF‐21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脂、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水平的关系。【结果】T2DM 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FGF‐21水平明显升高,空腹血浆FGF‐21水平与FPG、HbA1C呈明显正相关,WHR、舒张压、HbA1C是影响血浆FGF‐2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浆FGF‐2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血浆FGF‐21可能参与了 T2DM 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明显降低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TCH)和尿酸(UA)的变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120例T2DM按照有无并发症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T2DM无并发症,B组为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C组为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检测血清胆固醇和尿酸水平,并与10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清UA含童A、B、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TCH含量B组与C组水平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1);B组与C组UA及T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胆固醇和尿酸升高与T2DM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检测二者含量对判断T2DM伴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人血清可溶性OX40配体(sOX40L)、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汤阴县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收诊的45例T2DM合并ACI患者(A组)和45例单纯T2DM患者(B组),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C组。按照斑块性质,将A组再分为A1组(29例,不稳定斑块)和A2组(16例,稳定斑块)。比较A、B、C 3组的一般资料、血清sOX40L水平、IL-17水平、斑块指数(Crouse积分)、内-中膜厚度(IMT),比较A1、A2组血清sOX40L、IL-17水平,分析A组血清sOX40L、IL-17与HbA1c、Crouse积分、IMT的相关性。结果 A、B、C 3组年龄、饮酒史、吸烟史、舒张压(DBP)水平、体质量指数(BMI)水平、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bA1c水平高于B组,B组HbA1c水平高于C组(P<0.05);A组血清sOX40L及IL-17水平高于B组,B组血清sOX40L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N)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病变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T2DM患者80例,根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各组间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ADPN等水平的差别,观察血浆ADPN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中BMI和HbA1c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中BMI、WHR及HbA1c水平均高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中HbA1c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ADPN水平低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ADPN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HbA1c(r=-0.446,P<0.01)和BMI(r=-0.361,P<0.05)与ADPN水平负相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WHR与ADPN水平负相关(r=-0.451,P<0.01);单纯糖尿病组HDL-C与ADPN水平正相关(r=0.587,P<0.01)。结论血浆ADPN水平下降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指标。血浆ADPN水平与HDL-C正相关,对于防治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大血管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 选取198例T2型DM患者,其中合并大血管病变组110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9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分别为(1.15±0.41)mm、(0.97±0.28)mm,两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64.5%和30.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血尿酸、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在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hsCRP是促使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TC/HDL-C)及踝肱指数( ABI)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PAD)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5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患者ABI,根据ABI结果分为PAD组(≤0.9,38例)和非PAD组(〉0.9,57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状态、血压、腰臀比( WHR)和体重指数( BMI)、空腹(FPG)及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INS)、C肽(C-P)、TC、TG、HDL、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尿酸( UA )、血清胱抑素C( CysC)、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者比例、INS、TC/HDL-C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AD 组病程、WHR、BMI、HbA1c、SBP、HDL、CYSC、FPG、C-P、TC、TG、LDL、UA、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TC/HDL-C比值和ABI是预测PA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TC/HDL-C比值较单项血脂检测更具敏感性,PAD与增龄、TC/HDL-C,空腹INS水平、吸烟状态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糖调节受损者糖化白蛋白(GA)与强预测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 ratio)的分布特征。方法受试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空腹GA、hsCRP、TC和HDL水平。按200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的血糖调节受损诊断标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5组:糖耐量正常组、血糖调节受损组(包括单独空腹血糖受损组、单独糖耐量异常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联合组)、糖尿病组,比较各组间GA、hsCRP、TC/HDL ratio和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并进一步分别按hsCRP、TC/HDL ratio四分位水平分组,分析各组GA水平的差异。结果血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GA、hsCRP、TC/HDL ratio和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与糖耐量正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GA水平随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上升而明显升高(P<0.01)。结论初诊糖尿病患者和血糖调节受损者GA水平随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的升高而上升,其对糖尿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其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523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体重指数(BMI)、病程。收集其临床检验结果,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APN水平。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定,根据SDS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伴抑郁组和不伴抑郁组。结果  ①T2DM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36.7%,轻度抑郁患病率为27.5%,中度抑郁患病率为7.3%,重度抑郁患病率为1.9%;②与不伴抑郁组比较,伴抑郁组患者病程较长,BMI、HbA1c、TG、Hcy、hs-CRP水平较高,而APN水平较低(P <0.05);③HDL(b=0.452,P =0.000)、TG(b=-0.036,P =0.018)、HbA1c(b=-0.114,P = 0.012)是APN的影响因素;④APN(b=-3.128,P =0.000)、Hcy(b=0.237,P =0.002)、病程(b=0.243,P =0.004)、HbA1c(b=0.645,P =0.018)是SD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可能是其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0例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Resistin、TNF-α、FFA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并计算出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用Homa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并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非肥胖糖尿病组和肥胖糖尿病组空腹血浆Resistin、TNF-α、FF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肥胖糖尿病组的抵抗素、TNF-α、FFA水平与非肥胖糖尿病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肥胖糖尿病组血抵抗素与BMI、FPG、HbA1C、TG呈显著正相关;与IRI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FINS、TC、SBP、DBP及WHR无相关性。血清TNF-α、FFA水平与BMI、FPG、HbA1C、TG、FINS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IRI呈显著正相关,与WHR、SBP、DBP无相关。非肥胖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抵抗素、TNF-α、FFA与所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抵抗素、TNF-α和FFA与IRI显著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胰岛素抵抗更为显著,抵抗素、TNF-α和FFA均参与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影响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对血脂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存在的血脂异常及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对20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将病人分为血糖控制良好、控制较差和控制差3组,采用方差分析法观察血糖浓度对血脂的影响。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蛋白(HbA1c)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P<0.05);随着HbA1c水平升高,TG、TC、LDL呈逐渐增高趋势,HDL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糖浓度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血糖浓度的同时应注意其对血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2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的157例T2DM患者,分为高血尿酸组(68例)及正常血尿酸组(89例)。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IMT,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高血尿酸组BMI、WHR、FINS、HOMA—IR、LDL—C、TG、IMT较正常血尿酸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组更易出现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以及给予非诺贝特、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无脂代谢紊乱及严重并发症组,伴以总胆固醇(TC)升高为主脂代谢紊乱组(T2DM HTC),伴以甘油三脂(TG)升高为主脂代谢紊乱组(T2DM HTG)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抽空腹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及脂联素;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给实验组调脂治疗8周,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浆脂联素水平与体重、腰围、臀围、BMI,WHR、TG、TC、LDL-C、VLDL-C及HOMA-IR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以脂联素为因变量,其他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腰围、TG、体重及VLDL-C进入回归方程;调脂治疗后血糖、血脂均有下降,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早期脂联素浓度降低,糖尿病伴脂代谢紊乱者显著降低,而T2DM加HTG组与T2DM加HTC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调脂治疗可以提高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体质量指教正常人群胃底黏膜组织Obestatin表达水平,探讨Obestatin在肥胖症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于2010年10月-11月收集同济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诊断结果正常的患者55例,依据不同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组、消瘦组和正常组,三组人群均在胃镜下取胃底黏膜一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Obestatin的相对含量,同时测量三组人群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三组比较,Obestat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Obestatin和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01),而和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关系(r>0.05).结论 Obestatin可能在肥胖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艳  程昕然  鄢力  王晓鸥  何卫兰  向蓉  曾欢欢 《四川医学》2012,33(10):1710-1712
目的分析31例儿童1型糖尿病的血脂特点以及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将我院31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成DKA组(n=12)和非DKA组(n=19),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无差异;根据血脂分为异常组(n=18)和正常组(n=13),比较两组DKA发生、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结果 DKA组和非DKA组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发生DKA的百分比分别是55.56%和1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不随HbA1c的升高而升高(P>0.05),HDL随HbA1c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合并DKA者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组更易发生D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