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Wu XY  Gu HY  Liang ZG  Zhang S  Jiang XR  Wu GM  Qu XF  Li WM  Liu S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85-268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采用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和非接触标测的方法对105例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63例,年龄47±16(12—73)岁。VT27例,PVC78例。结果(1)105例患者中97例成功,8例失败,成功率93.3%。15例复发,复发者再次消融后成功。(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84例,左室流出道21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16例,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心内膜2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纤维连接处3例。(3)术中出现1例急性心包压塞,2例少量心包积液。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卓远  张文新  林加锋 《浙江医学》2017,39(7):529-534,538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在心室流出道(VOT)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以下简称消融治疗),并经三维标测或X线影像证实起源于左心流出道(LVO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资料进行观察(观察组),使用系统抽样法选取同期成功行消融治疗的155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PVC/VT进行对照(对照组),再根据起源的位置不同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左冠窦(LCS)组、右冠窦(RCS)组、左冠窦下(ILCS)组。观察各组V1、V2导联R波振幅及时限比值、胸导联移行指数、V2导联移行比、胸导联QRS波的移行情况,分析其对LVOT和RVOT及各亚组的PVC/VT鉴别价值,并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LVOT和RVOT的PVC/VT的V1、V2导联R波振幅以及R波时限比值及V2导联移行比、胸导联移行、胸前导联移行指数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LVOT亚组分析显示:(1)符合胸导联移行指数<0,在LCS组、ILCS组及RCS组分别为92.39%(85/92)、90.91%(30/33)、90.00%(27/30)。(2)符合V1导联的R波振幅比值≥0.3及时限比值≥0.5,在上述3组分别89.13%(82/92)、93.94%(31/33)、76.67%(23/30)。(3)符合V2导联的R波振幅比值≥0.3及时限比值≥0.5,在上述3组分别为88.04%(81/92)、93.94%(31/33)、90.00%(27/30)。(4)V2导联移行比>0.6,在上述3组分别为89.13%(82/92)、93.94%(31/33)、83.33%(25/30)。(5)PVC的胸导联移行在ILCS组有93.39%(31/33)在V1导联之前,其余亚组均在V1导联之后。(6)I导联QRS波形态LCS组及ILCS组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型,分别为78.26%(72/92)及81.81%(27/33),RCS组以正向波为主呈R或r型76.67%(23/30)。结论在VOTPVC/VT的形态心电图鉴别标准中,胸导联移行指数对于鉴别LVOT与RVOT起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应被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3.
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诱发心功能不全。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好的方法,作者对射频消融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5.
孟玉玲  贾邢倩 《新疆医学》1995,25(3):152-153
我院自1993年6月至1994年7月为65例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施行了射频消融术(RFCA),63例获得成功,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资料 6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13~75岁,平均42岁。汉族54例,维吾尔族9例,回族1例,蒙古族1例。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病程1~40年。其中61例术前使用过1~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有效  相似文献   

6.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结构正常者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死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可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长时间发作如无休止室速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通过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并可获根治,体表心电图在室速/早定位初步确定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和性质,为指导射频消融治疗起到关键作用。室性早搏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并结合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通过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药物副作用和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诊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单导管消融组只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结果单导管消融组治疗后消融靶点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消融成功比例、随访心律失常复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每日早搏次数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导管消融有利于减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流出道(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最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部位的流出道VA共同靶点特征:靶点窦律下可记录到V波后高频低振幅电位(P2),室早或室速时P2成分电位翻转,明显提前体表QRS-30ms以上(Pl),90%以上流出道VA可记录到此类特殊电位,预示消融成功;而非靶点部位无此特殊电位.解剖研究提示,心室流出道存在肌袖性优势传导束,部分向肺动脉/主动脉瓣上延伸,这种特殊性靶点电位被认为与流出道肌袖传导有关.临床标测流出道VA靶点结构包括心律失常起源起源点-肌袖性传导通路-心室突破口,肌袖传导长短不等,最长达3 cm.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尽管消融成功,42%消融后肌袖电位仍然存在.流出道VA与肌袖性传导密切相关,但其确切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行消融治疗,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消融方法及消融结果。方法: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11-58岁。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消融能量为15-40W,即刻消融成功标准为放电后10s内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消融后以消融前的条件反复诱发并同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室性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成功标准为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果:27例患者起源右室流出道11例。右室游离壁2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区12例。右室流出道并左室后间隔区双部位室性心动过速1例。即刻消融成功26例。成功率96.3%。随访3月-4a。复发3例。分别于术后半月,2月及5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且无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可以作为有效消融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A)射频导管标测与消融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方法:167例RVOTA患者男60例、女107例,年龄(47.7±15.2)(15~78)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20例,室性早搏(PVCs)147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分析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结果:消融成功160例,成功率达95.81%。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41±3.23)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有以下表现形式:①起搏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②起搏标测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其中1种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完全相同;③VT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VT的1种QRS波群完全相同;④起搏标测时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12个导联完全相同,激动标测可见尖峰样、尖峰碎裂样或双电位。放电时PVCs或VT很快(〈10 s)消失或终止;或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很快消失。结论:绝大多数RVOTA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应≥30 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除传统的起搏时QRS波群与自发PVCs形态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外,尚有多种表现形式,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正确判断有效靶点,缩短标测、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和三尖瓣环部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确诊为VT/PVC患者6例,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位置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6例VT/PVC均消融成功,3例起源于主动脉窦,其中2例右冠窦,1例左冠窦;另3例起源于右心室三尖瓣环部,其中2例游离壁,1例偏间隔部.主动脉窦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额面电轴下偏,Ⅱ、Ⅲ、aVF导联呈高耸直立的R波,胸前导联一般在V3导联之前移行,V4 ~ V6导联呈高振幅R波,V5、V6导联一般无s波.三尖瓣环部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V5、V6导联呈高R波,Ⅱ、Ⅲ、aVF导联QRS波的极性可正可负,但三者极少同时正向,胸前导联一般在v3 ~ V5导联发生移行.其中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T/PVC与间隔侧起源的相比,具有QRS波限较长、肢体导联QRS波可有切迹和胸前导联移行较晚的特点.结论 与经典部位的VT/PVC相比,两种非经典部位起源的VT/PVC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能够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心室电极作参考标测消融靶点,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将49例室速IVT及室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放心室电极指导标测,两组均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及室早的起源部位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消融成功率、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6%(24/25)和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作指导,可缩短靶点标测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左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3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与室速/室早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左冠状动脉窦内消融者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室速/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但对于左室流出道室速/室早的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3例患者(室速/室早起源于主动脉瓣下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全部消融成功;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RFCA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体表心电图对室速/室早在左室流出道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消融靶点的确定可直接采用激动标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中50例患者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实施射频消融手术(常规组)、34例患者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EnSite组).EnSite组患者的标测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nSite组和常规组的室性早搏数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Site组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72 h,EnSite组的CK、CK-MB、cTnT、AST、LDH、Mb、HBDH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轻对患者心肌造成的损伤,手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且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s/VT患者29例纳入本研究。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PVCs/VT时的QRS波群特征以初步判断其来源;在常规X线透视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或CartoXP或Carto3指导下完成标测与消融术。结果V1呈qrS型22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7例;V2呈qrS型3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1例,rS或RS型25例;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17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12例[其中左冠窦(LCC)3例、右冠窦(RCC)1例,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7例,左冠窦下(ILCC)1例];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判断LVOT起源,Ⅰ呈r或m型判断L-RCC及RCC起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4.1%、91.7%、94.1%与87.5%与50.0%、77.8%、75.0%。结论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PVCs/VT并非均起源于L-RCC,亦可能起源于RVOT、RCC、LCC及ILCC,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预测LVOT起源,再结合Ⅰ的QRS形态来预测其主动脉窦的具体起源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7.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IVT的起源;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6例(58.1%),左室间隔部21例(33.9%),右室流入道4例(6.5%),左室流出道1例(1.5%);消融成功率93.5%(58/62),复发率5.2%(3/58);消融未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手术中未诱发出IVT;术后出现心包填塞1例。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PVC/VT)消融靶点的三维分布规律?方法:6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术中,在EnSite-Array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三维模型,以心内膜最早激动点设为靶点,以射频消融结果加以证实,观察靶点三维分布?结果:消融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下的49例均消融成功,其中17例分布在游离壁,32例分布在间隔部;15例分布在上部,34例分布在下部; 30例分布在前部,19例分布在后部?消融靶点分布于肺动脉瓣上11例,9例消融成功?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有助于确定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