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节性筋膜炎首先由Konwaler等(1955)报告8例。现确知是一种发生于筋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亦见于皮下脂肪、深筋膜及附近的肌肉。此病变具有肿瘤样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如不熟悉,每易误诊为其它良性肿瘤或各种软组织肉瘤。本文收集3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超声误诊原因,以提高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并归纳总结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及超声病理特征。结果:23例结节性筋膜炎超声表现为单发梭形、椭圆形结节,或有分叶状;病灶最大径约0.7~3.6 cm,平均(1.0~2.8)cm。14例为低回声,部分夹杂中高回声结构;5例为中等回声;2例为高回声,中央见不规则无回声;2例为低-无回声;边界清楚或欠清楚,无明显包膜,18例可见肿块两端筋膜汇合成线样延伸,即呈"筋膜尾征";23例结节后方回声均无衰减,19例结节后方回声增强;与皮肤无粘连,对邻近组织无明显影响;CDFI检查:17例结节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6例结节内部或周边可测及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超声提示皮下结节15例(65%,15/23),超声误诊8例(35%,8/23,脂肪瘤3例,积液2例,囊肿1例,转移瘤1例,血管瘤1例)。结论:结节性筋膜炎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节性筋膜炎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何凡桂 《吉林医学》2014,(12):2505-2507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以往文献资料对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结节性筋膜炎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上肢前臂,临床表现:肿块小、生长迅速、质硬或韧、边界不清。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特征为纤维母细胞形成"S"形漩涡,核分裂相易见,无病理性核分裂相;小裂隙形成;红细胞外渗、有少量的炎细胞及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黏液样基质。结论:诊断结节性筋膜炎应抓住其临床特点、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特征,掌握其鉴别诊断,防止误诊为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4.
谈雯  陶山  陶斯翠 《重庆医学》2018,(9):1269-1270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组织学确诊的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声像图表现,评价超声特征包括筋膜炎的位置、大小、轮廓、内部回声、血供、病变中心的位置水平及与深筋膜的关系.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33 ± 2)岁,病变在上肢占62.5%(10/16),下肢占18.75%(3/16),背部占6.25%(1/16),胸壁6.25%(1/16),乳腺6.25%(1/16).超声表现:肿块大小8~28 mm,轮廓为椭圆形或呈分叶状椭圆形,2例低回声内伴点状高回声,6例低回声内伴边缘高回声,5例高回声内伴裂隙状低回声,3例高低回声相间,9例肿块外周回声增强,12例中心水平位于皮下脂肪层深层及深筋膜层,15例未见明显血流或少量血流,12例与深筋膜相连.结论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常位于皮下深部临近深筋膜的脂肪中,声像图有别于其他软组织肿瘤的特征性,肌骨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结节性筋膜炎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38岁.肿块生长迅速,直径1 ~~2 cm,8例发生于四肢,1例发生于躯干.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漩涡状排列,核分裂活跃,细胞间形成裂隙和小囊,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外渗的红细胞,间质水肿、黏液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Actin(+)、Desmin(-)、S-100(-).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诊断应结合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超声表现,分析超声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NF患者的术前超声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单发的梭形、椭圆形或有浅分叶状结节,边界清楚或欠清楚,无明显包膜;肿块二端分别见筋膜汇合呈"筋膜尾征",8例为高回声,中央不规则无回声,5例为高低相间回声,2例为均匀低回声,13例后方回声增强;与皮肤无粘连,对邻近组织无明显影响;CDFI和PDI可检测到血流信号,且具有低速高阻的特点。其中病变位于皮下11例,累及皮下浅筋膜层2例,累及肌肉筋膜2例,超声提示皮下结节,炎性考虑12例(80%,12/15),超声漏误诊3例分别是血管瘤1例,皮脂瘤1例,不能定性1例)。结论 NF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对N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节性筋膜炎是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深浅筋膜表面甚至骨膜的一种良性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上有生长迅速的肿块形成,组织学上细胞丰富,核分裂易见,故常误诊为肉瘤。本文收集我院1981~1991年间病理诊断为本病者30例,进行病理分析。1 材料与结果 30例标本均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回顾性重新阅片,结合有关文献比较分析。 年龄和性别:30例中,男、女各15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997—2007年收治的5例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5例结节性筋膜炎均为病程短、生长快的肿瘤,中年女性多见,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肿块呈结节彤,直径为1.5-3cm。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SMA(+)、Des(-)。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属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木村病8例完整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以中轻年男性多见,病程较长(2~30年),患者外周血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2例行血清IgE检测增高。7例表现为无痛性皮下结节或肿块,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仅表现为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CT和MRI表现为:(1)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6例,位于头颈颌面区及头皮皮下结节或肿块,累及腮腺,体积增大,腮腺内可见多发结节及肿块;(2)所有病灶中较大结节、肿块边界不清,2例单发病灶较小者其中1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模糊、不清楚,病灶较小时局限于浅筋膜层下,未侵犯浅筋膜;较大病灶常挤压、浸润浅筋膜层,相邻筋膜增厚、模糊,皮下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皮肤连续;(3)结节、肿块密度、信号常较均匀,未见囊变坏死,5例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强化;(4)5例伴同侧或双侧引流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楚,密度、信号均匀,无囊变、坏死,未见融合趋势,增强呈均匀强化。结论木村病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对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陈星义 《广西医学》1990,12(2):91-92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小儿软组织一种少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以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而不累及肌肉为特证。早在1924年Meleney 首先描述了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综合症的表现,此后均有类似报导,但命名相当混乱,至1952年Wjlson 经观察总结遂将皮肤、皮下脂肪、浅深筋膜的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 5例结节性筋膜炎3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44.5岁。临床肿块生长迅速,病灶处有疼痛,境界不清,无包膜。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具有多种不同病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背痛腰痛筋膜水肿的MRI、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40例下腰痛患者,其中22例临床诊断腰背肌筋膜炎,采用GE Signa0.2TMRI进行腰椎常规SE序列、FSE序列检查,层厚5mm;21例同期进行了CT检查,层厚5mm。结果140例下腰痛患者中MRI显示腰部背侧腰椎棘突后方浅筋膜深层中线区域异常长T1、长T2信号41例,其中临床诊断腰背肌筋膜炎22例中MRI显示浅筋膜深层异常长T1、长T2信号16例。CT显示腰部背侧腰椎棘突后方浅筋膜深层,MRI长T1、长T2信号区域呈不规则片状略高密度影,密度略低于竖脊肌密度,边缘模糊。结论腰背痛患者腰部背侧浅筋膜深层水肿发生率较高,MRI、CT检查显示背侧浅筋膜水肿敏感,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肺癌的CT表现,探讨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病的CT征象,以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认识.方法 收集CT初诊误诊为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结核的结节或肿块25例,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增强等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同时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肺癌35例,对结核及肺癌的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例肺结核包括18例结节,7例肿块.边缘光滑3例,边缘欠整齐22例;浅分叶18例,深分叶4例;短毛刺2例,长毛刺4例;胸膜凹陷征3例;支气管充气征3例,空泡征1例,空洞3例;钙化2例;密度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13例;轻度强化16例,中度强化7例,显著强化2例.25例结节或肿块型结核与35例肺癌比较,深分叶征、短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征象出现越多越提示周同型肺癌.增强方面,轻度强化及显著强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强化提示结核,显著强化更倾向于肺癌.经统计学分析多种不同征象(浅分叶、轻度增强、无短毛刺、无空泡征、无胸膜凹陷征、无血管集束征、无空气支气管征)联合诊断结节性或肿块型肺结核,征象出现越多,结核可能性越大.结论 结节或肿块型肺结核少见深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浅分叶、轻度强化更多见于结核.  相似文献   

14.
潘登  何向蕾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18-1318,1320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镜下细胞形态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寻求FNAC诊断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和临床依据。方法总结18例结节性筋膜炎临床表现,光镜下进行FNAC细胞学改变观察。结果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患者年龄30岁左右,肿块表浅小于3cm,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FNAC细胞形态特点:黏液样背景,主要增生细胞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单个弥散状无方向性分布,细胞核染色质细腻、均匀淡染,核膜光整,无异型性。结论FNAC对结节性筋膜炎从细胞学角度有其鲜明的形态学特征和独特的诊断价值,可与相关疾病作鉴别,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被视为首选的诊断手段,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结节状及肿块状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不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6例结节及肿块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平扫及增强图像和临床资料,按不同的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病部位,右肺下叶16例,左肺下叶13例,左肺上叶3例,右肺上叶2例,右肺中叶2例,分叶征33例,其中深分叶5例,中分叶12例,浅分叶4例,毛刺征31例,胸膜凹陷征30例,血管集束征27例,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15例,密度不均匀25例,相对均匀11例,所有病例均强化,周边小结节及小斑片状模糊影15例,周围癌性淋巴管炎9例,胸水8例,空洞1例,钙化1例,误诊为慢性炎症3例,肺脓肿1例,结核球1例。结论:结节及肿块状周围型肺腺癌大多数具有特殊的CT征象,大部分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郭以宝  周张雷  倪代华 《吉林医学》2011,(10):1913-1914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结节性筋膜炎确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结节性筋膜炎病程83.3%(10/12)不超过3个月;年龄75%(9/12)发生于20~40岁;发生部位75%(9/12)为上肢;病变直径83.3%(10/12)在1~3 cm之间。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特征为纤维母细胞形成"S"形的漩涡,核分裂象常见;纤维母细胞之间形成裂隙和小囊;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外渗的红细胞;水肿和粘液变性的间质。结论:诊断结节性筋膜炎应抓住其临床特点、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特征,掌握其鉴别诊断,防止误诊为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恶性软组织肉瘤的病理鉴别诊断。方法:对二例结节性筋膜炎从临床表现、巨检及镜下基本成分来鉴别。结果: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为恶性,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方能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只有通过光镜下鉴别诊断,结节性筋膜炎与恶性软组织肉瘤才能做到准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8.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软组织感染类型,感染主要侵犯皮肤,皮下脂肪和浅深筋膜但无肌肉坏死,致病菌大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微需氧链球菌,G一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者多见。诊断要点:①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重者常伴中毒性休克;②局部肿痛,有的类似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19.
坏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Fasciitis,NF)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的皮肤筋膜感染性疾病 ,延误诊断和治疗不当常导致死亡 ,我科 1 981~ 2 0 0 1年共收治 7例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见附表 )2、讨论2 .1诊断本病多见于会阴、四肢、腹壁 ,发生于面颈部者少见 ,其发病率低于 2 .6%,死亡率在 1 8%~2 2 %[1 ] ;根据①皮下浅筋膜广泛性坏死 ,伴广泛潜行坑道状向周围组织内扩散 ;②重度的全身中毒症状 ,伴神志改变 ;③不罹及肌肉等依据诊断[1、5] 。对于临床表现较典型者不难做出诊断 ,由于病变早期外表无显著改变 ,其症…  相似文献   

20.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快速进展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的急性坏死,感染沿深、浅筋膜快速扩散,患者常在短期内出现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表现为受累肢体或组织红、肿、热、痛、硬,又被称为"痛性红色肿胀".经血行感染的坏死性筋膜炎常起病隐匿,早期诊断极为困难[1].伴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的坏死性筋膜炎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死亡率极高,又被称为"嗜肉细菌(flesh-eating bacteria)感染"[2,3].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3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TSS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