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1例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人男性 ,76岁 ,因右下肢严重缺血 ,糖尿病足第 2、3趾坏疽且伴感染 4个月 ,经过内科长时间治疗无效于 2 0 0 3年 2月 15日入院。入院后下肢动脉造影显示 :下肢远段小腿动脉及足部动脉均已闭塞 ,足部血供仅靠少许侧支血管(图 1)。无法进行下肢远端动脉搭桥。经过充分论证后 ,于 2 0 0 3年 3月 4日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首先在局麻下抽取自体骨髓 3 0 0mL ,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可定向分化的干细胞 )悬浊液约 3 0mL ,再在硬膜外麻醉下 ,进行小腿肌肉局部注射。术后每天监测下肢远段经皮氧分压 ,于术后第 3d ,病人开始感觉足部发热 ,第 4…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对42例下肢缺血患者分别采用骨髓干细胞移植(A组,n=21)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B组,n=21)。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34~80岁,平均65.6岁。糖尿病下肢缺血2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单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例。缺血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年。治疗后4周,应用主观标准包括疼痛、冷感、麻木以及客观标准包括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血管造影、截肢率和足部创面变化等一系列指标评价其疗效。结果 治疗后4周,A、B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89.5%(P〉0.05),冷感缓解改善率分别为94.4%和94.7%(P〉0.05),麻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6.7%(P〉0.05)。A、B组ABI分别增加38.1%和33.3%(P〉0.05);经皮氧分压(TcPO2)有效率分别增加85.7%和90.5%(P〉0.05);新生侧支血管评估:A、B组分别有12例和9例患者术后复查血管造影,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77.8%(P〉0.05);截肢率评价:两组截肢率均为9.1%(P〉0.05);足部创面变化,A、B组有效率分别为60.0%和66.7%(P〉0.05)。40例患者获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主观评价,A、B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0.0%(P〉0.05)。客观评价:A、B组ABI较术前分别增加60.0%和65.0%;A、B组TcPOz较术前分别增加80.o%和75.0%;A、B组新生侧支血管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84.6%;A、B组溃疡面除B组1处明显缩小外,其余均愈合,客观评价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骨髓干细胞还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都是有效的方法;但对同时伴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尤其是采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需特别慎重。 相似文献
3.
4.
不同移植浓度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不同移植浓度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作用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对22例双下肢缺血的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将每一患者其中缺血较严重的一侧分为实验组(A组),较轻的一侧为对照组(B组)。A组移植骨髓干细胞浓度>1×108个/条下肢,B组<1×105个/条下肢。应用谷涌泉提出的患肢疼痛、冷感和麻木等主观标准,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pressure,TcPO2)、Tateishi-Yuyama等提出的新生侧支血管评估、保肢率和足部创面的变化等客观标准评价其疗效。术后1、2和4周分别观察其疗效,并选择4周时的疗效作为评价标准。结果A、B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0.0%和16.7%(P<0.01),冷感缓解改善率分别为90.5%和5.3%(P<0.01),患肢麻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1%(P<0.01)。术后4周的ABI测定,A、B组分别增加了31.8%和0;TcPO2测定,A、B组增加有效率分别为94.4%和11.1%(P<0.01);新生侧支血管评估分级,12例患者经术后血管造影复查,A组有效率为100%,B组除2条下肢为+1级外,余均未见增多的新生血管;截肢率A、B组分别为4.5%和27.3%(P<0.05);足部创面的变化,A组有效率为75%,B组无效。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移植的干细胞总量有密切的关系,移植量<1×105个/条下肢时无效或仅有微弱疗效,移植量>1×108个/条下肢时,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截肢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几年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现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Asahara等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大量存在于正常骨髓、脐血、外周血和脾中,证实成人体内存在循环EPC的假说,开创了血管新生疗法的基础,也有人称之为“细胞架桥”。采用血管新生疗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年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尽管目前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自体干细胞移植具有2个独特的优点:①不存在异体干细胞的免疫排斥问题;②不存在胚胎干细胞伦理道德问题。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引起的慢性下肢缺血在临床上最常见,对于血管流出道好的采用血运重建或介入下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但对于血管流出道差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上述方法 则不适用.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利用于细胞多重分化括性及高度自我更新的潜能,定向分化为具有血管活性的内皮细胞,在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病变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近30年来蓬勃发展的技术。成就显著为世人所共睹,我们自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对26例下肢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6~91岁,平均74岁。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24例,合并有糖尿病12例,合并有缺血性脑病12例。单侧下肢者有10例,双下肢16例,合并下肢坏死8例,皮肤溃烂10例,双下肢16例。合并下肢坏死8例,皮肤溃烂10例。全部病例均有静息痛,行走痛病史。最长17年,最短1年。1.2方法:细胞动员及聚集。应用吉赛欣针300~450mg1d×5d,第6d… 相似文献
10.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肢体动脉缺血时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方法 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 ,将取于自体的骨髓干细胞 (BMSC)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肌肉内共 7点 ,每点间隔 0 .2cm ,4周后行动脉造影 ,并取肌肉标本测定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治疗组缺血肢体侧枝动脉明显增多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每高倍镜视野达到 5个 ,与缺血组 (2个 /高倍镜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修饰干细胞用于下肢缺血疾病的治疗逐渐成为可能.基因修饰能使干细胞更好应用于下肢缺血的治疗.在细胞移植前,进行细胞基因修饰,提高了细胞的存活,尤其是干细胞,且可增强细胞治疗效果,但该治疗方法目前仅限于实验阶段.本文就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在下肢缺血疾病治疗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体外周血与骨髓中干细胞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经骨髓动员,血细胞机分离采集和离心浓缩后,外周血干细胞(APBSC)计数的变化并将其与骨髓中干细胞数相比较。方法 选取20例骨缺损患者(16例良性骨肿瘤,4例骨折),骨髓动员前作骨髓穿刺测定骨髓中干细胞数(单位体积数量,下同),然后每天皮下注射特尔立3.0μg/kg,连续3d ,第4天静脉滴注10mg地塞米松后采集APBSC并计数,分离,离心后再计数。结果 动员后,APBSC计数明显升高,为动员前的2倍,分离并离心后,APBSC计数为骨髓中干细胞计数的40倍。结论 骨髓动员能明显提高外周血干细胞计数,可用于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42只山羊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单侧股骨头坏死模型,8周后分为3组,A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B组行单纯股方肌骨柱移植术;C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松质骨移植术.三组的健侧均作为自身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6个月行放射学、组织学观察.结果 治疗术后3个月:①X线检查:A组、B组手术侧股骨头外形恢复,囊性低密度区消失,原塌陷已修复,股骨头无再塌陷.A组植骨愈合良好,骨柱影已模糊;B组植骨愈合欠佳,骨柱影仍较清晰.C组手术侧骨修复效果明显较A组、B组差,股骨头轮廓不规则,扁平塌陷,密度不均.②组织学观察:A组骨小梁成熟,排列规则;B组骨小梁幼稚,排列不规则;C组骨小梁变细、稀疏、断裂.A组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降低、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增高,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术后6个月:X线检查A组、B组手术侧股骨头已为正常股骨头X线表现,而C组手术侧股骨头完全塌陷.组织学检查A组、B组手术侧股骨头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效果良好,优于松质骨移植术和单纯股方肌骨柱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成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潜能成体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还存在于胚胎时期间充质来源的骨外组织[1],如皮肤成纤维细胞、脂肪干细胞、骨骼肌的卫星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骨髓MSCs(BMSCs)是骨髓基质的组成成分,体外分离培养后,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等多向分化的能力[2-3],这些细胞经过20~30个培养周期,仍能保持多向分化潜能。无论是自体的还是同种异源的BMSCs,一般都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BMSCs以其来源充足、取材简便、对供体损伤小、易于分离培养、体外增殖能… 相似文献
16.
自体外周血及自体红骨髓干细胞与脱钙骨复合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脱钙骨(DB)复合移植与自体外红骨髓(ARBM)/DB复合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36只家兔双侧桡骨造成1cm骨缺损,随机分为DB组、ARBM/DM级和APBSC/DB组,每组12只,分别进行X线片、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检查,然后作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第2、4、8、14周,APBSC/DB组和ARBM/DB组X线片、改进的GaryX线评分和光镜观察结果,以及术后第14周整骨破坏载荷和骨缺损修复形态学评分均明显优于DB组;但APBSC/DB组与ARBM/D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PBSC与ARBM都能在DB的骨形态蛋白诱导下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复合移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DB移植。 相似文献
17.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 每组12只。A组: 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与ECM凝胶混合, 种植于几丁糖神经导管中修复10mm坐骨神经缺损; B组: 仅将ECM凝胶种植于神经导管中; C组: 坐骨神经切下10mm, 翻转180°后缝合。16周后, 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定、组织学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和轴突计数等检查。结果: A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C组相近, 明显优于B组, 差异显著(P<0. 05)。结论: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可作为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细胞因子分泌及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梗死心肌后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贵州香猪24只,按照计算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抽取骨髓液3 ml,按照Wakitani的方法培养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5-aza)诱导后,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经局部注射和结扎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自体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以DMEM作对照.术后3周、6周取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Ⅷ因子表达.结果实验组梗死区3周、6周bFGF、VEGF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计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能分泌VEGF、bFGF,诱导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部分脱钙骨为支架材料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及其成骨机制。方法 培养、扩增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将第4代hBMSCs接种于部分脱钙骨支架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生长和粘附情况,并测量粘附率。于裸鼠皮下植入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和部分脱钙骨复合物,以无细胞部分脱钙骨作对照。8及12周取材观察。结果 8及12周复合物植入组均见新骨形成,多数骨小梁表面衬有一层成骨细胞样细胞,提示可能存在膜内成骨。单纯部分脱钙骨植入组未见新骨形成。结论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部分脱钙骨复合可以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其成骨机制可能为膜内成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适当的血清浓度可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血清浓度过低不利于细胞的生长,而高浓度血清则易引起细胞分化。而血清的不同来源对MSCs的培养同样产生影响。传统的培养方法用胎牛血清作为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时存在潜在的风险。本研究探讨同种异体血清在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人骨髓悬液,分离hBMSCs,分别用含胎牛血清和人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分别测定2种方法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培养的hBMSCs表面抗原类型;并将培养的hB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诱导后的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2种方法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人血清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速度快于胎牛血清培养组,但分化效率低于后者。[结论]通过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分化潜能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人血清培养hBMSCs与胎牛血清培养差别不大,可以作为一种适合临床的安全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