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血肿中心部位头皮相应处锥颅 ,选用内径 0 .4cm套管针 ,锥颅进入颅骨后 ,拔出锥芯 ,见褐色或酱油样液体溢出 ,置入相应内径剪侧孔之硅胶管 ,依血肿腔大小置入 3~ 4cm后进行引流。结果 :12例患者均获痊愈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6个月~ 1年无复发。结论 :锥颅治疗慢性硬膜外血肿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治愈快、无后遗症、费用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钻颅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新途径。方法:钻颅置管,溶解血肿,负压引流。结果:硬膜外血肿全部消失46%,减少75%以上为35%,减少50~75%为16%,缩小不足50%的为3%。结论:钻颅引流尿激酶灌注,是传统骨瓣开颅方法外治疗硬膜外血肿的又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新途径。方法 :钻颅置管 ,尿激酶灌注 ,溶解血肿 ,负压引流。结果 :硬膜外血肿全部消失 4 6% ,减少 75 %以上为 3 5 % ,减少 5 0~ 75 %为 16% ,缩小不足 5 0 %的为 3 %。结论 :钻颅引流尿激酶灌注 ,是传统骨瓣开颅方法外治疗硬膜外血肿的又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钻颅窥镜直视下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临床上少见报道。1994年以来,笔者对3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此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中,男23例,女8例;年龄11~69岁,平均35.4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16例,坠落伤5例,砸伤5例,击伤3例,跌伤2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72h。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血肿中心部位头皮相应处锥颅,选用内径0.4cm套管针,锥颅进入颅有后,拔出锥芯,见褐色或酱油样液体溢出,置入相应内径剪侧孔之硅胶管,依血肿腔大小置入3-4cm后进行引流。结果:12例患者均获痊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锥颅治疗慢性硬膜外血肿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治愈快,无后遗症,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患者,行保守及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血肿均自行吸收或手术清除,随访3~6个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12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CT动态观察,如血肿量较小,头痛、呕吐等症状不明显者行保守治疗;症状明显且进行性加重或伴随枕骨凹陷〉0.5 cm者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钻颅引流术治疗亚急性及慢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CT定位、钻颅反复抽吸血肿及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溶解残留血肿,共治疗12例。结果 12例中11例钻颅引流术治疗痊愈,1例术中转为骨瓣开颅术。结论 钻颅引流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缩短康复时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认识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3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在CT引导下进行锥颅抽吸血肿、尿激酶溶解血肿的临床治疗过程。结果30例锥颅后痊愈,2例经过手术治愈。结论急性期硬膜外血肿(血肿量适中者),采用锥颅、溶解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简单、创伤小的锥颅穿刺术加尿激酶(UK)溶解血肿后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方法本组86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经CT定位后,锥颅穿刺血肿并置硅胶引流管,用尿激酶(UK)5万U注入后引流。结果本组额部血肿16例,额颞部27例,颞顶部30例,顶枕部13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该手术方式易于操作、创伤性小、经济方便、并发症少、疗效可靠。适用于硬膜外血肿量较少且无急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6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有效、实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5例硬膜外血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痊愈60例,痊愈率为92.31%;死亡5例,死亡率为7.69%。结论利用头颅CT能正确估计血肿量,结合临床表现,可采取最佳手术治疗方案。对术前患者神志清楚,血肿量在30ml左右,或者出血时间较长,病情相对稳定的,可行颅骨钻孔置管尿激酶注入溶解引流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量大于40ml并有意识障碍者,则需行开瓣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享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50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1例,意识障碍消失,失语和语言不清者好转,意识清楚,肌力好转;病情加重7例,经二次手术后好转;死亡12例,包括院前抢救5例。结论:硬脑膜外血肿是临床急症,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才能挽救生命,减少致残。  相似文献   

13.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3-81,8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总结本院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CT检查诊断的临床经验。结果:硬膜下血肿12例,9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或半月形高密度影,3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双凸形高密度影,均存在中线移位;硬膜外血肿11例,以局限性半月形高密度影为主。结论: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各有其自身影像学特点,CT检查是对其进行良好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护理的效果,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护理提供更好的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73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在对这些患者手术后进行全面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第2天8例患者出现意识性的障碍加深,体温升高达39℃以上患者有12例,经过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均缓解,无加重者,术后10例患者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7例患者术后予机械辅助通气,17例呼吸困难患者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可脱离辅助呼吸恢复正常通气,73例患者中术后3例患者因病情较重而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且没有发生并发症.术后仅有3例患者因病情较重而死亡,最后存活的70例患者中,恢复较好者63例(86.30%),轻度致残患者3例(4.1%),重度致残患者1例(1.3%).结论 硬膜外血肿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个性化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研究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地佐辛在硬膜外血肿术后伤口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单纯性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40例,分为地佐辛组(20例)和安慰剂组(20例),术后分别给予地佐辛5 mg静脉滴注及同等量生理盐水,每6小时一次,直至术后48 h.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期观察并比较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较之安慰剂,地佐辛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并不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 地佐辛用于硬膜外血肿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何洪雨  刘华新  杨志强  于帅 《江苏医药》2013,39(16):1918-1920
目的 探讨颅骨钻孔硬脑膜外血肿引流并注入尿激酶的疗效.方法 对40例(观察组)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实施颅骨钻孔引流并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治疗;另外40例(对照组)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引流1周,硬脑膜外血肿残量不超过5 ml.后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无相关并发症.对照组中,5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无效,后实施引流手术.结论 应用钻孔引流和血肿腔注入尿激酶的方法治疗颅内硬脑膜外血肿,创伤小,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入院时血肿量较小而无颅内压增高和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的年龄、性别、GCS评分、伤后头部CT检查的时间及骨折线是否经过脑膜动、静脉或静脉窦与病情恶化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GCS评分、最初血肿大小均不是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但有骨折线经过脑膜动、静脉或静脉窦,且伤后6h内行头部CT检查的患者,71%病情恶化,需要手术治疗.结论小量硬膜外血肿患者如果骨折线经过脑膜动、静脉或静脉窦和(或)诊断在伤后6 h内做出,那么就存在病情恶化和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总结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疗方法,提高对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自2007年6月以来收治的2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病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起病情况、出血部位以及脊髓受压时间等不同,导致患者术后康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尽快完善MRI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是获得最大程度功能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张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24-292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所致的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2005年1月收治的来自外院针灸治疗所致的7例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椎板减压后分别选用相应的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其中发生于颈段3例、胸段2例、颈胸交界部1例、胸腰段1例.结论:针灸所致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临床罕见,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Surgical site bleeding and infection ar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fter electrophysiology (EP) device implantation procedures. To date,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tools for manageme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but it still remains unclear what methods are preferred.

Objective: The aim of our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 implantation utilizing MPH hemostatic powder to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os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tandard procedure protocol without MPH hemostatic powder.

Methods: In our study, a new plant-derived 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powder (Arista) was used. A total of 283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o asses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IED implantation with MPH hemostatic powder (n?=?77, MPH hemostatic powder) and without (n?=?206, no MPH hemostatic powder).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12 months.

Results: The MPH hemostatic powder group of patients had a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when compared to no MPH hemostatic powder, 0.3% vs. 1.7% (p?Conclusion: Using MPH hemostatic powder for post-procedural hemostasis was shown to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overall post-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 composite endpoint of hematoma and infections), and a trend in reduction of the infections rates and device implantation site hematoma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