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4例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进展组)和同期住院的54例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卒中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入院时高血糖、入院后高血压、高血脂、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等16个因素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入院时高血糖、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等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持续时间、hs-CRP、糖尿病病史与脑梗死相关,是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进展为脑梗死,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15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住院7 d为观察终点,7 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BCD2评分与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成正相关,低危组15.1%,中危组31.5%,高危组84.8%.单因素分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高者TIA进展至脑梗死风险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莫国毅 《中外医疗》2014,(13):62-63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原因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制定有效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该院住院2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通过调查自行设计调查表,以及采用单变量(χ2检验)对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筛选出与死亡危险相关因素。选择非大面积脑梗塞死亡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高血压史、卒中病史、房颤、糖尿病史、入院时间、复发性脑梗死、感染、意识状态这9方面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脑梗死、感染、意识状态、高血压史、卒中病史、房颤为特别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静脉溶栓、降纤、保护活化脑细胞、积极治疗感染等并发症,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复发性脑梗死生存病例,分别进行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测定,做头颅CT及TCD检查,回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组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低血压、脑动脉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TIA发作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高于对照组.结论 许多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积极防治相关不利因素可改善预后,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有关独立危险因素或独立保护因素. 方法 选择9个可能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脑梗死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为脑梗死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Lp-PLA2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GF-β1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 结论 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血压痛、糖尿病外,Lp-PLA2可能是它的独立危险因素,TGF-β1为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于祥  陈于兰  瞿伦学  费容  黄勇 《重庆医学》2013,(24):2839-284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其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脑梗死复发患者102例为复发组,同期初发病例21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嗜烟、嗜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首发脑梗死部位、平时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房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清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增高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TIA、伴颈动脉斑块、嗜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Hcy升高、CRP升高这9项因素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为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冠心病、高脂血症、TIA、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嗜烟是老年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是保护因素。结论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减少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CI)14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有无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PCI)72例和非进展型脑梗死组(非PCI)69例,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CI进展的影响程度。结果 PCI组患者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FBG、TC、Fib、低Alb血症、发热和感染等因素与非PC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FBG、低Alb血症、感染和发热是进展型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提高对其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为MCI组94例和SCI组202例,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发病的24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无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CI与SCI组间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房颤史、吸烟史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2~1.066)]、高血压史[OR=2.196,95%CI(1.291~3.736)]、脑梗死史[OR=2.846,95%CI(1.144~7.079)]、房颤史[OR=2.818,95%CI(1.012~7.842)]、吸烟史[OR=1.875,95%CI(1.027~3.421)]均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SCI组相比,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房颤史、吸烟史均为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64例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复发的好发时间以及危险因素。提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房颤、TIA等是常见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及MRI影像学评价分为两组,其中8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A组,69例单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患糖尿病和高血压、TIA、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44、1.20、1.58)。结论MCI与SCI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卢波  韩莉  尹航 《医学综述》2014,(2):356-358
目的分析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保定第二中心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涿州市新农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0例(A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349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220例(C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414例(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热、椎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压控制不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早期防治措施,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最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年脑梗死患者基线高尿酸血症与1年内脑梗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53例1周内首发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线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63)及正常尿酸组(n=190),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1年内脑梗死复发比例。结果 2组患者中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饮酒、家族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纤维蛋白原(Fib)、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尿蛋白定性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提示血尿酸与TC、TG具有相关性(r=0.378、0.302,P<0.05)。1年内复发26例,总体复发率为10.3%,其中高尿酸血症组为17.5%(11/63),正常尿酸组为7.9%(15/190),通过Kaplan-Meier法(乘积极限法)分析提示,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4.88,P=0.027)。结论中年脑梗死患者尿酸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基线高尿酸血症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因此应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就诊于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脑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401例,随访1年,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322例,复发组79例,对复发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显示性别(x2 =4.246,P<0.05)、年龄(x2=11.660,P<0.05)、高血压(x2=13.813,P< 0.05)、冠心病(x2=6.964,P< 0.05)、糖尿病(x2=32.427,P< 0.05)、吸烟(x2 =5.421,P< 0.05)、卒中家族史(x2=5.529,P< 0.05)、TIA史(x2=7.019,P< 0.05)、房颤(x2=6.574,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x2=35.930,P< 0.05)、高脂血症(x2=5.530,P<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x2 =68.054,P<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28,2.858,15.346(P均<0.05).结论 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首次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8例,按照脑梗死前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无TIA组和TIA组,其中TIA组120例,无TIA组438例;TIA组根据发作频度分为1次组、2~3次组和〉3次组3个亚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标准,于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病程3周时对各组进行ADL评分,比较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TIA不同发作频度及其他影响因素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有TIA发作组在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及I级预后中所占比例[72.5%(87/120)、73.3%(88/120)]高于无TIA组[61.9%(271/438)、61.6%(270/438)1,在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3.3%(16/120)1及Ⅱ级预后[26.7%(32/120)]中所占比例低于无TIA组[23.5%(103/438)、38.4%(168/4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A发作2~3次组在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及I级预后中所占比例[90.6%(29/32)、96.9%(31/32)1高于无TIA组[61.9%(271/438)、61.6%(270/438)1、1次组[33.3%(2/6)、33-3%(2/6)1及〉3次组[33.3%(2/6)、67.1%(55/82)],在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及Ⅱ级预后所占比例[6-3%(2/32)、3.1%(1/32)、3.1%(1/32)1低于无TIA组[23.5%(103/438)、14.6(64/438)、38.4%(168/438)1、1次组[33.3%(2/6)、333%(2/6)、66.7%(4/6)]及〉3次组[13.4%(11/82)、18-3%(15/82)、32.9%(27/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关的因素为TIA发作频度、家族史、房颤史、吸烟史(均P〈0.05),其中,TIA发作2.3次为保护性因素(OR〈1.000);与预后情况有关的因素为TIA发作频度家族史、房颤史、饮酒史(均P〈0.05),其中,TIA发作2~3次为保护性因素(OR〈1.000)。  相似文献   

15.
刘湘  项丽  张岚  佟光明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6):3274-3279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引进,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的抗凝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发生率较前下降;但是,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和抗凝治疗现状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讨同期住院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评估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抗凝现状,以期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的主要疾病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血管病组(合并心血管疾病,n=162)和肺病组(合并慢性肺疾病,n=125),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次日清晨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数据及CHA2DS2-VASc评分。后续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抗凝等药物使用情况和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肺病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静息心率、心力衰竭比例、右心房内径(RAD)长径、RAD短径、基底段右心室内径(RVD)、肺动脉压力、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评分≥4分的比例高于心血管病组(P<0.05);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心血管病组(P<0.05)。两组抗凝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心血管病组使用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胺碘酮药物比例高于肺病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病组共发生脑梗死16例(9.9%),肺病组29例(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7,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A2DS2-VASc评分、RAD短径、肺动脉压力是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同期住院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梗死发生率高;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较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存在较高的CHA2DS2-VASc评分、RAD、RVD及肺动脉压力;针对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应及时评估抗凝指征,加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重视心力衰竭、肺炎等合并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史、近期感染、吸烟史)、辅助检查、预后与转归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复发组在原发性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饮酒、近期感染等均较初发组高。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复发组也高于初发组。复发组治愈、好转率低,无效及死亡率均高于初发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近期感染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性脑梗死治愈、好转率低,无效及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首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3月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对照组年龄、吸烟、冠心病、心房颤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区域梗死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对于hs-CRP显著升高、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高、关键部位梗死及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加强关注.并应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和治疗,缓解抑郁状态,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早发现、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房颤)转复成功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n=37)仅给予胺碘酮治疗,Ⅱ组(n=42)给予胺碘酮+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成功率及复发率。结果在转复成功率和减少房颤复发(随访6个月)方面Ⅱ组明显优于Ⅰ组(59.45%vs 73.80%,26.08%vs 15.38%)(P〈0.05);左心房直径Ⅱ组治疗6个月后为(39.4±0.42)mm,12个月后为(33.5±0.50)mm,与治疗前[(46.7±0.53)mm]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在药物或电复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l拮抗剂(AT1)厄贝沙坦可以提高房颤的转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