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率变异性和脑电双频指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同时间点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及评估。方法 10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颅内占位须行开颅手术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前30min均给予力月西0.1 mg/kg、阿托品0.01 mg/kg肌注。麻醉诱导:力月西0.1 mg/kg,芬太尼4μg/kg,异丙酚2mg/kg和维库溴铵0.15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5min内不给任何麻醉药。呼吸机参数: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10 ml/kg,I∶E为1∶2。麻醉维持:术中持续输注异丙酚8-10 mg/(kg.h),维库溴铵1-2μg/(kg.min)、芬太尼28-34μg/(kg.h),持续吸入异氟醚0.8%-1.2%。实时监测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BP)、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性(HRV),分别于入室静卧10 min后(T0)、诱导后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切皮时(T4)、颅骨钻孔时(T5)、颅内操作时(T6)、停药时(T7)和拔管时(T8)9个时间点监测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和心率变异性。结果所有患者BIS诱导兴奋期过后忽然下降(P〈0.01),之后至停药时在41.81±16.32-56.06±14.27波动,拔管时恢复至65.63±13.86,但与基础值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HRV值诱导时明显下降(P〈0.01),之后趋于平稳,从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HRV在42.56±7.30-48.50±6.50。结论 BIS联合HRV可用于颅脑手术的麻醉深度监测,并对麻醉深度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比较经硬膜外腔与静脉途径使用芬太尼的镇静水平。方法将42例拟行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P组21例,采用经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20μg麻醉,IV组21例,采用经静脉注射芬太尼20μg麻醉,记录两组的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经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比经静脉注射芬太尼产生更低的BIS值,两者的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0μg芬太尼经硬膜外腔注射比经静脉注射起到更好的镇静水平,临床上应采用芬太尼经硬膜外腔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联合应用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性(HRV)监测氟芬合剂、依托咪酯及其加用咪唑安定复合诱导时的麻醉深度,观察诱导后气管插管刺激对BIS和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I Ⅱ级,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81例,根据诱导用药是否加用咪唑安定分为咪唑安定(MD )组和无咪唑安定(MD-)组。观察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分钟、3分钟、5分钟时BIS、95%SEF、HRV、BP、HR的变化。结果 诱导给药后两组的SEF、BIS迅速。降低,插管期间MD-组的BIS呈一过性上升,MD 组的BIS无明显变化;而两组的SEF均无明显变化。诱导给药后两组的SBP、DBP、HR及HF均下降,LF及LF/HF比值无明显变化;气管插管后,两组的SBP、DBP和HR均明显上升;LF/HF 比值明显增大。结论 联合应用BIS和HRV监测麻醉深度,可较好地反映全麻病人中枢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伤害刺激的反应性,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罗库溴铵与不同剂量丙泊酚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非头面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3个不同剂量组:A组(1 mg/kg)、B组(1.5 mg/kg)、C组(2 mg/kg)。在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注2倍ED95剂量罗库溴铵0.6 mg/kg,90 s后行气管内插管,分别记录丙泊酚诱导前即刻(T1)、静脉注射丙泊酚后即刻(T2)、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的BIS。结果:与T1比较,T2~T4时3组BIS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T2比较,T3、T4时A、B两组BIS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T2、T4时B、C组BIS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T2时C组BIS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麻醉诱导期罗库溴铵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与丙泊酚剂量有关,一定范围内与丙泊酚剂量正相关,而在深镇静水平下,则对BIS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判断全身麻醉深度时的准确性及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馈组,对照组按常规速度给予麻醉药;反馈组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节麻醉药物用量,观察麻醉药物用量盼变化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反馈组的全麻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反馈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可有效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减少全身麻醉用药,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6.
麻醉手术期间常根据病人血压和心率变化、出汗、流泪及体动反应等来决定麻醉深浅和调整麻醉用药。但这些指标均无特异性,很难即时地反映麻醉药对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和意识变化程度,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于准确指导临床麻醉。1996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第一种用于判断镇静水平的脑电监测指标,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被广泛应用于麻醉领域。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则可以反映心脏交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围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讨论其对应激反应抑制的机制.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 55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 mg/kg,然后以200 μg·kg-1·min-1的速度泵入,B组在相同时间段给与等量生理盐水.麻醉采用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罗库溴铵1mg/kg诱导,并记录给予艾司洛尔前(T0)、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即刻(T3)、插管后1 min(T4)、3 min(T5)、5min(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BIS值.结果 2组患者To、T1、T2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T3、T4、T5各时间点的HR、MAP均升高,但B组患者HR、MAP明显高于A组(P<0.01);T3、T4、T5与插管前相比A组BIS值无明显变化,B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艾司洛尔可以抑制气管内插管刺激引起的BIS值变化,同时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作用减轻心血管反应,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低频脉冲电针辅助全麻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评价低频脉冲电针对全身麻醉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针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组(观察组)和靶控丙泊酚输注组(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预先给予经皮电针刺激,穴位选取双侧合谷、内关穴,频率选择2 Hz,波形选择连续波,电针强度选择3,时间设定30 min.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全身麻醉方式,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0 μg/kg,丙泊酚2.0 mg/kg,阿曲库铵0.5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用阿曲库铵0.25 mg/kg/h,2%七氟醚吸入.观察组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2.0 mg/mL,设定丙泊酚反馈值为脑电双频指数(BIS)=50,BIS≥50时输注持续进行,BIS<50时反馈程式启动,输注将被终止,对照组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2.0 mg/mL.分别记录观察组实施电针前(T0)、观察组实施电针后(T1)、插管后(T2)、切皮(T3)、分离胆囊(T4)、胆囊切除(T5)、缝皮(T6)7个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HRV、BIS的变化和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241.3±21.4)mL,对照组为(315.2±13.2)mL,观察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T2、T4时间点SBP下降较观察组明显,观察组中有4例需用多巴胺升高血压,对照组中有10例需用多巴胺升高血压.两组患者的HR在麻醉后均有下降,对照组在T4时间点HR下降较观察组明显.两组患者的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比(LF/HF)在T0、T1、T2、T3各个时间点均有下降,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在T4、T5时间点牵拉胆囊时LF、HF均升高,其中HF显著升高,LF/HF降低,对照组的降低幅度大于观察组.结论 低频脉冲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可以降低患者BP、HR的波动,对HRV有正性调节作用,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可以达到较精确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芬太尼对丙泊酚 (Propofol)静脉麻醉人工流产患者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方法 :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 (对照组 ,n =16 )以 3.5mg/ (kg·min)的速率静注丙泊酚 ,若宫颈扩张无肢动反应时停药 ,并开始手术 ;术中视需要追加丙泊酚。Ⅱ~Ⅲ和Ⅳ组于丙泊酚给药前 1min分别静注 0 .2 5、0 .75和 1.2 5 μg/kg的芬太尼 ,每组均为 16例。术中观察脑电BIS、SBP、DBP、HR和SpO2 的变化 ,记录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的BIS值及恢复时间、丙泊酚用药量等。通过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评估患者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结果 :与Ⅰ组比较 ,Ⅲ、Ⅳ组患者宫颈扩张无肢体反应和负压吸引过程中出现肢体反应的BIS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丙泊酚的用药量显著减少 (P <0 .0 1)。Ι、Ⅱ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血浆皮质醇浓度均较注药前高 (P <0 .0 1)。Ⅳ组定向力恢复的时间较Ι组明显延长 (P <0 .0 1) ,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其他组增加 (P <0 .0 5 )。 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术中使用合适剂量的芬太尼 (0 .75 μg/kg) ,可增强止痛和抗伤害作用 ,使镇静深度变浅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患儿全身麻醉中用脑电双频指数仪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患儿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择期手术。麻醉用静脉注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持续静脉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月,≤2岁),C组(>2岁,≤6岁)和D组(>6岁,≤12岁)。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做密西根大学镇静评分(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dation Scale,UMSS),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记录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5~T6),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T5~T7)。结果(1)各组患儿,T1镇静评分为0~1分;T2时上升,T4为4分,T7回到T1时水平(0~1分)。与此对应,(2)各组患儿T1时的BIS值在96以上,T2时BIS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7回到T1水平。(3)A组患儿与B、C、D组患儿相比,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组患儿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年龄全身麻醉患儿中,脑电双频指数仪可以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全麻中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40例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观察入室(T0)、诱导后(T1)、置入喉罩(T2)、切皮(T3)、术毕(T4)、拔出喉罩后5 min(T5)的LF/HF、HRVI、HR、Sp02,清醒及留观时间、手法辅助通气、拔出喉罩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入室比较,R组的LF/HF、HRVI、HR在T1~T4显著降低,F组的在T2、T3显著升高,在T1、T4、T5降低(P<0.05),Sp02在T1~T5降低(P<0.05);两组比较,在T1~T4R组HRVI、LF/HF、HR均低于F组(P<0.05),Sp02均高于于F组(P<0.05);患者清醒时间和留观时间R组短于F组(P<0.05);R组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麻中,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抑制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的适宜剂量。方法将择期行骨科手术全麻患者84例按芬太尼不同诱导剂量随机分为4组,即G1组(2μg/kg)、G2组(4μg/kg)、G3组(6μg/kg)、G4组(8μg/kg)。观察麻醉诱导前(T0)、静注芬太尼4min后(T1)、意识消失时(T2)、BIS降到(45±5)时(T3)、静注维库溴铵4min后(T4)、气管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插管后3min(T7)、插管后5min(T8)时收缩压(SP)、HR、BIS和T2、T3时异丙酚的Ce变化情况。记录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G2、G3、G4组患者在T2、T3时所需异丙酚Ce均较G1组低(P<0.01),G2、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T1时BIS均较T0降低(P<0.01),G2、G3、G4组较G1组下降明显(P<0.01)。心动过缓和呛咳反应的发生率G3、G4组较G1、G2组高(P<0.05)。结论芬太尼4μg/kg诱导时对BIS数值影响较少,所需靶控输注(TCI...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改变全麻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对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术前血气分析值正常,心功能~级非心脏手术年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后,通过调整呼吸频率改变PETCO2,随机分为:A组PETCO2维持25~30mmHg;B组PETCO231~35mmHg;C组PETCO236~45mmHg,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全麻期间调控PETCO2后对HRV的影响,记录、分析和比较各组麻醉前、气管插管PETCO2水平稳定后15min、插管后60min、插管后120min、插管后180min(PETCO2恢复至36~45mmHg)5个时段的短时程频域指标。结果:以麻醉前相比,3组患者气管插管后所有时段TP、LF、HF均显著降低(P<0.05);麻醉前及气管插管PETCO2水平稳定后15min,3组组间HRV各指标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插管后60min、120min,A、B两组LF与LF/HF降低明显(P<0.05),表明交感神经受抑制较迷走神经明显;且A组LF与LF/HF降低非常显著(P<0.01),表明A组交感神经受抑制较为明显;C组LF/HF较A、B两组增加(P<0.05),表明交感节律增加;气管插管后180min3组组间HRV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期间维持适当过度通气有利于降低全麻老年患者手术期间交感神经活性,对于维护心脏自主神经的张力、均衡性及机体循环系统的稳定也许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异丙酚和3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μg/mL和3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5ng/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μg/mL和5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LTCI组:插管后1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25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以硬膜外穿刺部位的高低分为A、B两组:A组15例为中胸段硬膜外麻醉组;B组10例为腰段硬膜外麻醉组。分别测定硬膜外麻醉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功率谱及心率、血压变化。结果: 中胸段硬膜外麻醉后低频(LF)、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下降(P<0.05),LF值与血压的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腰段硬膜外麻醉对HRV未见明显影响。腰段麻醉10 min后LF、高频(HF)、总功率(TF)、MAP均高于中胸段麻醉(P<0.05~P<0.01)。结论: 中胸段硬膜外麻醉可影响心率变异性,使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LF值明显下降,其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与麻醉平面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HRV)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A组)及76例非冠心病患者(B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取时域指标SDNN代表HRV,同时测量ABI,分析冠心病患者HRV与ABI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A组)与非冠心病组(B组)相比,其HRV明显降低,同时ABI也明显降低,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HRV与ABI呈正相关(r=0.358,t=2.338,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HRV及ABI降低,并且HRV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庭国  吕建瑞  薛荣亮 《医学争鸣》2005,26(24):2271-2273
目的:观察不同局麻药用于上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心率变异性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上胸段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20g/L氯普鲁卡因组,n:30),B组(15g/L利多卡因,n=30),观察其阻滞前、阻滞后5,10,15,20,30min时HR,SBP,DBP,SpO,及HRV和Vc,FVc,FVc1,MMV的变化.结果:A组阻滞后5,10,15型阻滞前及B组HRV,HR,SBP,DBP均有所下降(P〈0.05).A组及B组于阻滞后10rainVC,FVC,FVc1,MMV都较阻滞前下降(P〈0.05).结论:用20g/L氯普鲁卡因和15g/L利多卡因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张义长  朱耀民  叶平安 《医学争鸣》2004,25(21):1966-1968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方法:利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HRPSA)技术对9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进行研究. 结果:麻醉诱导后,依托咪酯组HRV总功率频段(TP)和其中低频段(LF),丙泊酚组LF、高频段(HF)、LF/HF(低频/高频比)及TP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丙泊酚组LF与LF/HF降低程度显著大于依托咪酯组(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LF,LF/HF及TP均显著升高(P<0.01),HF亦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插管前后HRV各指标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丙泊酚在麻醉诱导时对自主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强于依托咪酯;就控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言,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的临床意义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静脉预注对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8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各组麻醉诱导前用药分别为:D1组:地佐辛0.05mg/kg;D2组:地佐辛0.1mg/kg;D3组:地佐辛0.2mg/kg;C组:生理盐水5mL。4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3tL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观察给药前(T0)、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MAP、HR值比较,C组、D1组在T2-4时点明显高于T1时点(P〈O.05),D2组仅在T2、T3时升高(P〈0.05),D3组变化不明显;但相同时点比较,MAP、HR值D2、D,组低于C组(P〈0.05)。BIS值比较,与T1时比较,C组、D1组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D2组仅在T2时升高(P〈0.05),D3组在T4、T5时显著低于T1时(P〈0.05),D3组在T2-5时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地佐辛0.1—0.2mg/kg预注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全麻诱导对心率变异性(HRV)、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患者60例,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每组中根据麻醉诱导时给药剂量的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每组10例。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剂量分别是R1(F1)1μg/kg、R2(F2)1.5μg/kg、R3(F3)2.0μg/kg;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电图(ECG)、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双频谱指数(BIS)。记录麻醉前(T0),诱导时(T1),插管即刻(T2)及气管插管后1min(T3),5min(T4),10min(T5)各时间点、HR、HRV、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结果①F1、2、3组心率与麻醉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R1、2、3组于麻醉前比较心律变化平稳(P>0.05)。②心率变异性R 3个剂量组T2、T3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于各时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组病人BIS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T3、T5时间点F1、2、3组与同剂量瑞芬太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平稳,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