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红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52)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前对病变的狭窄程度、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的准确判断是支架置入方案选择的关键.最佳冠脉内支架置入方案,能有效的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提高冠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血管内超声对靶阻管的狭窄程度、血管内斑块及黏膜病变情况能够精确实时显示,包括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支架扩张是否均匀对称,支架对血管壁斑块的挤压支撑情况如何.说明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较冠状动脉造影更能全面的评价血管内病变情况,对支架的选取策略及支架释放后的评价与指导,防止血管内再狭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玉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9):1745-1748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已经成为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已成为当前疾病治疗的主要局限.本文将对血管内超声在减少和判断冠脉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应用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由本文第一作者榆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冠脉支架置入的血管内超声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4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血管内超声在冠脉支架置入前的应用.②血管内超声对冠脉支架置入效果的评价.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可在支架置入前确定靶血管的狭窄稃度、血管及血管腔的大小和面积,帮助选择大小长度适合的支架,指导支架正确而有效的放置.血管内超声要求在支架选择与血管内径匹配上尽可能使支架最小内径不小于3mm,尽力避免或减少支架两端的内膜撕裂和支架内斑块脱垂.②在支架置入后支架扩张不完全,与血管壁贴靠不良是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血管内超声可以立即观察到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扩张后的支架是否对称,精确测量扩张后支架的大小以及支架与血管壁的紧贴程度.明确冠脉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特点,指导对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治疗,降低再次再狭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支架置入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在其指导下的支架置入可获得较大的支架面积和较小的再狭窄率,在冠脉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超声可准确检测支架的扩张及血管壁内贴壁情况,对冠脉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 例患者的52 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 2.5 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 例患者的52 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 < 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 =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 < 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 < 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 < 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 < 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 例(75.0%),远段血管有23 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 < 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 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 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例患者的52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2.5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择50例拟在血管内超声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观察其置入效果。结果在血管内超声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置入支架63枚,术后1年再狭窄3例,占6%。结论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睛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毛幼林袁义强王瑞敏黄琼陈俭陈愿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2):170-17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在IVUS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拟在CT血管造影(CTA)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冠脉病变检测特点、冠脉支架置入效果及治疗后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管腔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观察组支架置入总有效率(87. 17%)显著高于对照组(71.76%)(P<0. 05)。术后1年,观察组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4例(5. 12%),对照组12例(14. 11%);术后3年,观察组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7例(8.97%),对照组18例(21. 17%),两组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VUS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能更准确检查和判定冠状动脉病变,提高支架置入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对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分别进行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比较和探讨两种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用IVUS检测71例患者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的最大径、最小径及血管腔的最大径、最小径,算出平均径及直径狭窄率,测量相部位CAG所显示的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对这两种技术检测血管的斑块性质,狭窄形态及狭窄程度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CAG检测发现偏心性狭窄59处,向心性狭窄30处;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64处,向心性斑块25处,CAG无法显示管腔形态,斑性狭窄59处,向心狭窄30处,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64处,向心性斑块25处,CAG无法显示管腔形态、斑块性质,而IVUS可清晰显示,对手术的效果判断,CAG显示手术效果理想的血管,IVUS则显示大多数内膜撕裂严重而需进一步处理,对于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CAG与IVUS两种技术测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CAG测重而需进一步处理,对于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CAG与IVUS两种测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CAG测值较IVUS测值为低,结论:对于冠脉介入入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过程指导、手术效果评价,IVUS明显优于CAG。 相似文献
9.
王晓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9):1699-1702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可明显改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引起的急性闭塞并发症以及血管再狭窄.但支架置入同样面临冉狭窄的问题,尤其足复杂病变更易形成再狭窄.研究证实,血栓、炎症和平滑肌增生是支架再狭窄的3个重要阶段,其中血管内膜增生是再狭窄的最主要机制.文章通过检索文献总结了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置入后再狭窄,分析了支架置入对侧支循环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来重建血运,对一些药物治疗适应证和疗效均有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风险高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均具有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并明显减少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文章针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证实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在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上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和FTCA、支架植入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143例,其中的54例76支病变冠状动脉植入支架59枚,包括前降支25枚、回旋支12枚和右冠状动脉22枚。结果: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依次为前降支、右冠、回旋支及其他分支。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多支病变狭窄的发生率较中青年明显增加。狭窄血管经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明显改善,但仍有可能发生再狭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随心血管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以及支架再狭窄等问题不断出现,利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术后的随访,对不同的心血管支架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生物相容性特点,对心血管支架发展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塔罗莫司涂层支架(zotarolimus-eluting stent,ZES)和雷帕霉素涂层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置入术后血管愈合情况。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6例,根据置入支架分为ZES组36例和SES组50例,ZES组经桡动脉置入ZES,SES组经桡动脉置入SES。2组均随访(11.3±1.8)个月,于支架置入前、置入即刻及随访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病变节段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外弹力膜体积及斑块脱垂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2组支架置入前、置入即刻及随访时病变节段管腔体积、外弹力膜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组随访时外弹力膜体积((431.7±92.2)mm3)明显大于支架置入前((399.2±61.2)mm3)(P〈0.05),ZES组((401.4±81.3)mm3)与支架置入前((392.6±72.0)mm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S组支架置入即刻斑块脱垂率和随访时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22.2%,2.9%)明显低于SES组(44.0%,18.0%)(P〈0.05);SES置入(OR=4.175,95%CI:1.352-11.978,P=0.005)和斑块脱垂(OR=1.438,95%CI:1.016-1.702,P=0.029)是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与SES比较,ZES置入后斑块脱垂和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明显减少,SES置入和斑块脱垂是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药物洗脱支架与裸金属支架相比,最大的改进就是在原有裸金属支架平台上,增加了药物载体和药物.虽然冠状动脉支架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有了提高,但是再狭窄仍然足限制支架应用的一个障碍.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的过敏反应已有报道.文章在药物洗脱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进行了临床研究,探讨了支架再狭窄产生的原因并从临床实例角度综合研究了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新进展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冯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4):4-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并发症特点及诱因,行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皮下血肿、出血的发生率为4.00%,冠状动脉痉挛为3.50%,血栓栓塞为0.50%,低血压为2.50%,未发生造影剂反应;对照组则分别为14.50%,10.50%,5.50%,11.00%,造影剂反应为4.50%;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对症治疗,术后密切检查并发症并做好护理工作,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识别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28例ACS患者和13例SA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应用IVUS观察59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数量,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结果59支冠状动脉共检出151个粥样斑块,平均每支冠状动脉斑块数目为2.56个,其中ACS组61.3%为脂质斑块,SA组40.0%为脂质斑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与SA组比较,ACS组斑块负荷重[(70.71±9.64)%对(59.61±21.58)%,P=0.008];且以正性重构为主(1.06±0.18对0.98±0.11,P=0.013)。结论ACS与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不同,IVUS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动脉粥样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