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成因主要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及破损。在此基础上 ,血小板发生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 ACS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非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展开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许多新的突破。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4.
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通常是由易碎的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所致。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ACS比单一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优越。本文对口服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ACS的应用情况及进展综述如下。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治疗ACS的基石 ,并广泛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证实 ,血栓烷素A2 (TxA2 )是血小板的强力激动剂 ,它激活血小板并使血栓对纤溶抵抗 ,结果导致血小板聚集和阻塞性血栓。阿司匹林通过其酰基部分与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不可逆…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手术前后规范化使用抗血小板药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本文综述抗血小板药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抗栓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挑战了氯吡格雷一枝独秀的局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不再是300 mg,而是增加至600 mg;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脉给药仍为标准途径。抗栓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缺血事件发生的关键机制。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1-3])。目前,欧美及中国指南均推荐,ACS急性期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基线血小板中度减少(mTP)患者的再发心肌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7年8月—2019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ACS合并基线mTP患者418例,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收集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数项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相继揭晓,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相关的国际最新指南也随之更新。然而,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欧美两大指南在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用法等方面却存在差异,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如何合理借鉴欧美指南以用于我国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及临床意义。本述评旨在阐明欧美指南异同,引起专家关注,促进共同思考,指导我国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多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急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情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3例ACS(非ST段抬高)患者,年龄44~89岁,>65岁143例,>75岁80例,急性消化道损伤临床表现有:1呕血;2呕吐物潜血强阳性;3柏油便、黑便;4大便潜血强阳性;66%的患者具有2个以上的高危因素,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153例患者中29例(18.9%)出现了急性消化道损伤,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例(1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达莫组20例(2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患者中已广泛使用,但其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在高龄(>65岁以上)、应急状态、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升高。ACS应慎重、综合考虑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二个基本机制在体内有密切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二个环节的抗栓治疗已成为ACS治疗的基本措施,也是多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1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受到关注 阿司匹林的问世已有100余年,最初在临床中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早在1891年就有阿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作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分子标志物对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及抗血小板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CS合并慢性肾病(CKD)患者血栓风险和出血发生率更高,因此,确定这一人群的最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既往大多数临床试验将晚期CKD患者排除在外,因而临床医师对这部分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现综述ACS合并CK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面临此类患者时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简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事件的发病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受到损伤,表面出现裂隙或溃疡,诱发血小板黏附,并通过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GP Ⅱb/Ⅲa受体相结合,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活化的血小板同时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促使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的次全或完全性闭塞,发生急性血管事件.因此,抗栓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关键.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近期,在北京召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定稿会上,我国多位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共同就《共识》的整体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同时充分肯定了氯毗咯雷75mg在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基础治疗的地位,并强调了其作为ACS患者急性期与二级预防的必备用药。此共识的出台,将意味着我国广大ACS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望得到更规范、更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北京友谊医院共完成PCI术1186例,有11例术前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ACS患者,占总例数的0.93%,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6例(54.5%),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3例(27.3%),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18.2%).5例(45.5%)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余6例(54.5%)行择期PCI治疗.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3例(27.3%),其余8例(72.7%)均为三支血管病变.术后随访(14.4±2.3)个月,期间3例(27.3%)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27.3%)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本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为主,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基石。在双抗治疗持续时间方面,相关指南有较为明确的推荐,但是关于双抗的用药强度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一项有关血小板抑制和患者终点事件(PLA-TO)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该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这一成果在优化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同时,也将为我国广大ACS患者带来了更佳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