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免疫肠内营养制剂茚沛 (IMPACT)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IMPACT组和能全素 (NUTRISON)组 ,在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10d ,肠内营养用量为 10 4 6kJ (2 5kcal) / (kg·d) ,术前和术后 11d测定血浆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结果 :术后第 11d ,IMPACT组血浆白蛋白升高 (P <0 0 5 ) ,免疫功能指标较NUTRISON组有明显增强。结论 :免疫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老年胃癌术后的价值。方法:将40例老年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和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PN-EN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血清水平、留取24 h尿计算氮平衡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血糖、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N-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负氮平衡得到纠正。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符合患者的病理生理需求,具有安全、有效、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祖安 《重庆医学》2008,37(10):1077-1078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后通过鼻肠管实施早期EN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院时与EN开始进行后第8天的钾、钠、血糖、尿素氮和谷丙转氨酶等各项生化指标及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等多项营养指标,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等。结果EN支持前后患者的钾、钠、血糖、尿素氮和谷丙转氨酶等各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患者的总蛋白、清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也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发生腹泻和腹胀率分别有10%和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临床胃肠肿瘤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655-165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结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结肠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每组各45例。两组病例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早晨检测免疫学和炎症指标以及营养指标,包括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同时记录两组病例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d和术后7dEEN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以及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EEN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则明显低于TPN组(P<0.05)。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营养水平,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正>手术后营养支持是外科尤其是消化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胃、小肠、结肠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麻痹,在胃肠蠕动未恢复前,应用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2001年7月-2003年7月,共52例食管癌患者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术后早期营养液滴注,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时补充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预防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内营养组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患者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时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CD3+、CD4+、CD4+/CD8+及NK各免疫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术前,也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8±0.5)d,住院时间为(10.8±2.3)d,对照组分别为(2.5±0.6)d,(15.6±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可尽快恢复患者肠道功能,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对患者术后尽早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7至10天内)营养支持的合理途径。方法:分析在我科住院的4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途径,其中26例(EN+PN组)为术后1-2天给予肠内营养(加少量肠外营养),16例(TPN组)为术后7天内给予全肠外营养,术后第7天观察患者的营养指标、肝肾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给予EN+PN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肝肾功能方面均优于TP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TPN组患者。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合理给予EN+PN优于TP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营养状态的改善及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豪  陈长清 《右江医学》2004,32(1):23-24
目的 探讨胃肠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病人营养状况及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 6例胃肠术后肠内营养 (试验组 )与 2 6例胃肠术后肠外营养 (对照组 )随机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恢复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不良反应 ,并测定营养支持前后的体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K+ 、Na+ 、Ca2 + 等指标的变化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 12h和 15h ,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体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K+ 、Na+ 、Ca2 +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胃肠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可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 ,及时改善营养状况 ,是临床胃肠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寅  傅斌生  魏忠  谢钊  赵旭辉 《安徽医学》2006,27(2):100-102
目的总结我科30例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评价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临床效果的优越性。方法30例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肠内营养组和标准肠内营养组,每组各15例。手术后早期(24小时)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应用能全力作为基础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颗粒(安凯舒)作为强化肠内营养。术前、术后7天测定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手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天强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标准肠内营养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标准肠内营养组(P<0.05)。个别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经对症治疗缓解,全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未发现有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和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刘博 《安徽医学》2014,(2):209-2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TPN组)各24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喉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喉癌手术后应用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喉癌患者5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4例,使用立适康(短肽型)+立适康(纤维型)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27例,使用自制匀浆膳。并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7d营养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平均住院日、体重、白蛋白、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血浆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喉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使用短肽型配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可以减轻对病人胃肠道的刺激,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恢复也比自制匀浆膳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18-22
目的探讨围术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胃肠道菌群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就诊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n=50)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联合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干预。比较治疗前后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肠道菌群变化,记录患者胃肠功能、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比较不良反应、复发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均有提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CRP、IL-6、TNF-α表达均有提高,联合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表达水平均有提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消化链球菌、葡萄球菌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第一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复发率6.00%均低于对照组25.00%、22.92%(P0.05)。结论给予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可改善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纠正胃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营养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期应用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通流质饮食鼻饲,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15 d后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情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结果治疗第15天,营养指标:对照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分别为(61.42±3.34)g/L、(34.04±3.92)g/L、(226.3±17.5)mg/L、(111.7±12.8)g/L,观察组分别为(67.16±4.41)g/L、(37.46±3.25)g/L、(278.6±16.1)mg/L、(127.4±13.3)g/L;免疫功能指标:对照组IgG、IgM、IgA、CD4、CD8、CD4/CD8分别为(13.04±1.24)g/L、(1.78±0.43)g/L、(2.37±0.76)g/L、(36.92±1.94)%、(25.79±1.88)%、1.27±0.12;观察组分别为(16.49±1.16)g/L、(2.32±0.31)g/L、(2.84±0.53)g/L、(41.16±2.01)%、(27.84±1.93)%、1.56±0.19,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降低.且对照组较观察组下降显著(P<0.05)。并发症: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压疮、肾衰竭、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分别为24.2%、18.2%、21.2%、15.2%、18.2%、36.4%,观察组分别为12.1%、9.1%、9.1%、6.1%、6.1%、24.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效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对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方法80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术后8 h开始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组(术后立刻开始肠外营养),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心电监护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组( 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7 d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的有效吸收,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态和放射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6例食管鳞癌放疗患者,随机分成营养组和常规组,每组23例.营养组患者在放疗前行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并行营养支持.常规组患者放疗期间常规饮食.比较2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各项营养学相关指标,评估2组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组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体质量等营养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放疗后营养学相关指标较放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放疗急性毒性反应重于营养组.结论 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应用于食管癌放疗患者能有效改善营养状态,减轻放射损伤,且安全、方便,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肠内营养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40例经腹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的胃上部癌患者术后均给予肠外营养,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为全量肠内营养,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8天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学指标及IgA、IgG、IgM、C3、C4等免疫学指标。平均住院时间14d,肛门排气时间平均(58±6)h。术前、术后血生化及肝肾功能指标无显著改变(P〉0.05);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IgM术前与术后第1天、IgG术前与术后第8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8%)并发症中:膈下感染1例,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提示,近端胃切除术后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