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恶性胸膜间皮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洪霞  邹玉凤 《吉林医学》2010,(34):6194-6195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CT及X线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不规则增厚、胸膜结节,其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胸膜活检。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以胸痛、呼吸困难、咳嗽为主要症状,胸膜活检为主要确诊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复习。结果:鼻腔阻塞、鼻出血、鼻腔肿块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肿瘤细胞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是病理诊断依据,HMB45、S-100、Vimentin有助进一步确诊。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恶性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李莘 《吉林医学》2011,(2):217-217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行胸腔镜检查者全部确诊,12例行免疫组化染色病例中Calretinin阳性11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程度高,易误诊,应胸腔镜下尽早取活检,除常规HE染色外,在免疫组化染色,特别是Calretinin帮助下可尽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耳廓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发生于耳廓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术后切面见皮下黑褐色及极少部分灰白色结节,界限不清晰,略干燥,质脆,免疫表型HMB45、S-100、Vimentin阳性,LCA、CK、EMA阴性,病理诊断左耳廓恶性黑色素瘤。结论耳廓巨大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多来自良性痣,无色素型或无色素区仅凭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免疫组化可辅助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本地区石棉肺患者并发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胸部CT主要表现在石棉肺基础上出现胸腔积液、弥漫性胸膜增厚,胸膜结节;确诊依赖于获得病理学依据及免疫组化.结论 胸部CT有助于诊断MPM,但最终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Calretinin,WT-1,CK5/6和D2-40是较为理想的标记物,可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首选抗体.以手术配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15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上皮样、梭形、小细胞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Vimentin。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其它鼻腔原发性肿瘤,容易导致临床处治不当,延误治疗。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更具侵袭性,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12例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9例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组织结构染色多样,误诊率较高。近年来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确诊很有帮助,但对皮肤外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文献报道不多。我们对21例皮肤外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提高皮肤外恶性黑色素瘤的确诊率。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对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0~1999年21例皮肤外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21例恶性黑色素瘤发生部位分布情况:鼻腔10例,眼球7例,膀胱、膝、颅骨、肩部各1例1.2 方法 病理组织学分析:21例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标本用10%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类型相似,临床上罕见,临床症状和常见的食管癌无明显的区别,手术前能够确诊的极少.我们这个病例比较特殊,手术前胃镜提示:食管下段肿瘤,但是病理活检报告:食管黏膜慢性炎症、炎症渗出及坏死组织.结论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恶性度极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辅以放射治疗.临床医生除了掌握常见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外,还必须了解一些罕、少见疾病如食管癌肉瘤、腺癌、原发件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等的临床特征,不断提高我们对食管肿瘤的认识水平,以防漏诊、误诊,进一步提高食管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纤支镜代替胸腔镜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代替胸腔镜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恶性胸腔积液进行纤支镜代替胸腔镜检查,整个手术过程采用胸腔开放式方法,顺序检查肋胸膜、肺胸膜、纵膈胸膜、膈胸膜。对可疑组织进行活检。结果 经病理确诊为胸膜转移癌26例,胸膜间皮细胞瘤5例,诊断阳性率为96.8%。结论 本法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胸膜活检术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收治的3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行胸膜活检,特异性病理诊断21例,胸膜活检阳性率63.64%,5例行开胸活检,占14.29%,4例行CT引导穿刺活检,占11.43%,胸水查见恶性间皮细胞3例,阳性率9.09%,胸腔镜检查确诊4例,占11.43%。结论胸膜活检对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经皮胸膜活检的阳性率可达63.64%,可作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官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9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检示宫颈菜花状或黑色结节状,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异型性大.细胞形态多样而结构复杂,表现为痣样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HMB45、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s-100、HMB45检测对于确诊恶性黑色索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赵雨占  高立永 《河北医学》2010,16(10):1230-1232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见透明样肿瘤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异型,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肿瘤细胞表达V 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庆水  姜书传  黄后宝  韩杰  董昌斌  卓栋  王啸 《安徽医学》2013,34(12):1786-1787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女性膀胱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43岁,以排尿困难伴血尿2个月就诊,行膀胱颈肿块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颈口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提示HMB45、S-100、Melan-A及P53阳性.结论 女性膀胱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主张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辅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本病预后极差,应早诊断,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好发于皮肤,发生于黏膜者少见且组织学变异很大,给病理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容易误诊和漏诊。本研究收集了鼻腔、直肠肛管、阴道、眼球等处黏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1例,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鉴别诊断。1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3年经病理确诊为黏膜原发性恶性  相似文献   

16.
恶性黑色素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力争早期诊断,不断提高治愈、好转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09年2月经病理及部分免疫组化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结果:本组病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4岁,平均64.25岁。肢体及腹壁皮肤9例,眼、鼻、直肠、肛门、宫颈、阴茎等13例。临床治愈10例,稳定3例,病情进展3例,死亡4例,失访2例。结论:普及防癌知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强调恶性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颇为罕见。文章报道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3例示腭肿块呈褐色菜花样隆起,2例示上、下腭牙龈肿块,呈褐色斑块状及结节状,其组织学特点示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多样性,呈弥漫状,巢状,囊状分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阳性,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波形蛋白(Vimtin)阳性。结论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其预后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更为严重。确诊须与色素瘤,口腔粘膜黑斑等其他肿瘤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1例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临床及病理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于齿状线附件,大体呈息肉状;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Melan-A(+)。结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应做到早期诊断,对直肠下段、肛管息肉样肿物应考虑恶性黑色素瘤之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法国BVI公司超功能A/B超诊断仪,观察分析了3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超声显像的特点。结果:经确诊的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在B超图像上具有特征性改变,即脉络膜黑色素瘤变性隆起,穿破脉络膜的玻璃膜呈圆形,半球形,蘑菇状等实质性光团及弥散性扁平状球壁回声增厚,肿瘤内有挖空现象,近半数有脉络膜凹,部分病例有声影,可继发视网膜脱离及青光眼。结论:A/B超对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我院8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并就其临床发病诊断及病理形态特点,病理诊断要点,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讨论。肛门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且高度恶性的肿涮。在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8例肛管直肠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