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翔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901-902
百合病病名的由来,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主药命名说;②证候特点命名说;③病机命名说;④病因命名说。百合病病位在何脏腑,也有不同观点。①注重于肺;②注重肺心;③注重肺肾;④定位于肝。  相似文献   

2.
百合病探析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典籍的杂病之宗,其提及的"百合病"在理论及临床实践上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仲景所创立的百合地黄汤等经方经久不衰,与后世治郁名方逍遥散联合使用,为情志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仅就《金匮要略》提及的百合病及其治法做以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百合对于百合病来说既是主药又是病名,以药来命名病症的方法在历代医者那里都有不同的见地。从百合的寒热属性及药效方面对其命名进行分析,使得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从另一个方面得以明确。百合病热扰心神,使得神志异常,精神不安,必须利用脉证与一般的神经官能症做区别,使之能够正确的对百合病做出诊断。在百合病的治疗方面,要充分了解已经用过的治法。在前法治疗之后,若主症未变,可依照百合病正治之法,用百合地黄汤进行治疗,若在主症之外出现变证,则要根据不同的误治法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当的汗下吐法,张仲景分别给出了适用方,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不管是对病名的研究解析还是治疗的方法分析,这些对于临床的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惊风"一词,历经千年而沿用至今。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并载有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后世均遵此说,沿用惊风之名。本文从历史沿革、各医家对"惊风"病名之辨以及病名分类3个方面论述惊风之病名,望对各位医家研究惊风一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姚雯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0,30(11):1006-1007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古代又有哮、哮喘、哮吼、哮嗽、哮拔、天哮、水哮、久哮、喘鸣、喘呼、喘喝、喘吼、齁(鼻合)、齁鼾、齁喘、(鼻叚)齁、呷咳、呷嗽、呴嗽等多个相关称谓,各称谓含义从文字角度看虽略有差别,却均能体现哮病发作时的症状特点——气喘且喉中有痰鸣声,因此,均为哮病的相关病名。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是现代常见皮肤病,属中医古代“白疕”、“蛇虱”、“干廯”等证范畴,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当前医家认为其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外感风湿寒邪等已聚内热、素体血热等导致的血热,气滞血瘀,肌肤失养,是该病主要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7.
百合病的临床证候有:常默默不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想进饮食,但不能食,有时胃纳甚佳,有时又厌恶饮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微,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显著,服药后又呕吐不已,或下利不止,神志恍惚,自言自语,但从形体上看,又没有显著的病态。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神经官能症。患者女性,23岁,未婚。头昏不能站立,神志恍惚,有时胃纳甚佳,有时厌食,时有尿意,但又解不出小便(查小便未见异常),服中西药物无效,服药后反而呕吐、不利(查大便未见脓细胞、红细胞等)。  相似文献   

8.
赵天才  杨景锋 《河南中医》2010,30(8):729-730
张仲景辨治百合病,首论百合病成因主症治则以识病立纲;次论百合病救误治法以警示后学谨防误诊误治;继论百合病正治法示人以规矩准绳;列举百合病变证治法教人以知常达变;给药方法内治与外治合用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水生  赵贤俊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74-1575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中医有很多类似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仅就中医病名和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百合病     
连××,男,48岁,干部,于1980年10月14日来诊。一个月前因生气精神不好,性情急躁,少寐多梦、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近一周来坐卧不宁,烦躁不安,多疑,夜间尤甚。现证:神疲体倦,走路有欲倒之势,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曾多次去医院诊治,投安神镇静之品和舒肝理气,豁痰清热之药均无效。既往史:患阳萎5年。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神清语明,舌质红、舌  相似文献   

11.
百合病     
林瑞玉,女性,三十四岁,小教,门诊131318号。十数岁时曾患咳血,并常觉头晕,眼花,疲倦,心慌,面色乍红乍白,两手忽冷忽温。近年来,日渐加剧,善感悲伤,频作太息,口苦咽干;少腹如焚,脉象右手细弦而数,左手见缓,舌质淡红而苔薄黄。按此脉证属百合病。盖因浮火扰动,肺脏受伤,肺朝百脉,合则一宗,致生此病。当清气中之热,除血分之邪,用百合地黄汤加味,以泄热救阴。处方:苏百合五钱,熟地黄四钱,北小麦八钱,大红枣五枚,鸡子圆二粒(搅冲),李根皮三钱,杭白芍三钱,石决明八钱(先煎),肥知母三钱,炙甘草一钱。  相似文献   

12.
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动神经元病以肌肉萎缩、肌无力、肌肉跳动为主要症状,伴有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延髓麻痹症状。对于本病中医病名,根据本病具有的肌肉萎缩无力等特点,大多数中医学者将本病归属于痿证范畴,但这一认识在临床及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以“痦痱证”作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更切合临床实际,论述如下,试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理历代医籍中宿翳相关文献,据其病名所属疾病类别不同及出现年代先后,对各类宿翳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梳理。经研究发现,古籍中载有大量宿翳相关文献,历代医家主要据其自觉症状、体征特点、病因病机等不同而命名。通过研究确认,虽病名繁杂,但据其症状描述均属现代医学角膜瘢痕范畴,为角膜病病名规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古医籍中"风瘙痒""痒风""瘾疹""血风疮"症状描述和病机的查阅和分析,探究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能的中医病名及其演变和发展,认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瘾疹""血风疮"病名内涵广泛。将中医"风瘙痒""痒风""风行身体如虫行候"作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名,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哮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哮病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方面有诸多论述,但各时代对其称谓却不统一。因此,弄清哮病病名在历代的沿革情形,不仅有助于阅读古代医学文献,准确把握文献含义,还有助于有关哮病科研的开展。故主要从历史源流角度对哮病病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6.
百合病浅解     
<正>百合病由东汉医家张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提出,篇中详细记载了百合病的证候、治疗、病程及预后等。对于百合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多有争论,观点始终未能统一。笔者通过反复研究《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后,对百合病也略有体会,浅述如下。或虫或虫  相似文献   

17.
浅谈百合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所述百合病 ,历代医家注解不一。笔者反复细读领会原文 ,对照参考诸家之见 ,结合临床体会 ,有所心得 ,现略述如下。1 病因病机  读仲景原文 ,对百合病的病因似无明显提示 ,历代注家根据原文所述症状推测 ,主要有两种认识 :(1)伤寒虚劳大病之后 ,余热伤阴 ,影响百脉不和所致 ;(2 )因平时忧虑过多 ,情志不遂 ,机体功能失调所致 ,,笔者认为 :百合病为饮食 (主要是酒 )所伤。原文指出 ,患者“饮食或有美时 ,或有不闻食臭时”。说明本病患者多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脾胃损伤所致。对于百合病的病机 ,历代…  相似文献   

18.
百合病小议     
陆秋月 《河南中医》2003,23(8):14-14
百合病古病名 ,出《金匮要略·百合狐 或虫 阴阳毒病脉证治》。它的起因一部分是由于大病之后 ,心肺阴虚而生内热所致。而绝大部分是由于七情内伤而引起。《金匮要略》描写百合病为“意欲食复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欲食不能食 ,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都是形容精神情志恍惚不安的症状 ,这与《内经·疏五过论》篇“不在脏腑 ,不变躯形 ,诊之而疑 ,不知其名”的症候描述甚为相符。百合病的不变之症是“口苦 ,小便赤 ,吐利 ,如有神灵者。”百合病由外感温热转为阴伤 ,余热羁留者 ,其病较轻 ,从…  相似文献   

19.
百合病钩玄     
笔者从事中医脑科临床近30年,反复诵读《金匮要略》“百合病”条文,并结合临证实践细细揣摩,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看法,以求正于同道。1百合病可分两类百合病条文说:“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即寓有百合病有原发与继发两类之义。“其  相似文献   

20.
百合病浅析     
史琳茜 《河北中医》2009,31(10):1559-1560
百合病由东汉医家张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后并详细记载了百合病的症候、治疗、病程及预后等。但因百合病病状复杂,历代医家见解不同,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归纳整理所积累的资料后,对百合病病名、病因病机、病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前景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