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LANDSAT ETM+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应用陆地卫星 7(LandsatEnhancementThematicMapperPlus,LandsatETM +)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方法 :对Landsat7获取的TM 2、TM3、TM4图像伪彩色合成 ,然后在ERDAS8 5软件支持下进行非监督分类 ,并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 ,分析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结果 :ETM图像非监督分类可将江宁县江滩地表分为 10类 ,除可识别的水体及裸露地表外 ,其余各类需实地勘察才能确定其所代表的地表景观。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分析发现 ,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中 ,主要为 5 ,6 ,7,9四类地表景观 ,其中以 6 ,9两种地表的比例最大 ,且以 6 ,9两种地表为主的孳生地的钉螺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孳生地的螺密度 (u =19 0 0 ,P <0 0 5 ) .结论 :非监督分类的 5 ,6 ,7,9类 (尤其是 6 ,9两类 )景观适宜于钉螺的孳生与繁殖 ,同时说明应用LANDSATETM +图像进行江滩钉螺孳生地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江宁县1991/1999血吸虫病流行与螺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张治英  徐德忠  孙志东  周云  周晓农 《医学争鸣》2002,23(11):1023-1025
目的:分析1991/1999江宁县血吸虫病流行及钉螺分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江宁县1991/1999血吸虫患者群检出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然而周期钉螺面积变化呈徘徊态势,江滩是江宁县钉螺的主要分布区域,占总钉螺分布面积的95%,江滩型钉螺密度明显于大山地型(P<0.01),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山地地区(P<0.05),在一定时期(1991/1998),该县血吸虫病的流与有螺面积,钉螺密度变化密化相关(r分别为:0.776,0.896,P均<0.05)。结论:江滩地区仍是血防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螺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江宁县气候因素在钉螺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求钉螺分布与环境气候因素的关系 .方法 收集江宁县 1990 / 1999螺情及同期的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间等气候环境资料 ,以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 影响不同流行区钉螺分布的环境因素不同 ,其中江滩型钉螺密度与1月份平均气温正相关 (r=0 .6 6 4 ,P<0 .0 5 ) ,山区型钉螺密度和 3及 10月份日照时间呈负相关 (r分别为 - 0 .710和- 0 .70 3,P均 <0 .0 5 ) ;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 ,江滩型钉螺密度与 1和 2月份的气温存在 Y=- 1.75 2 +0 .392 t1 +0 .2 74 t2 的关系 (其中 t1 ,t2 分别代表 1,2月份的平均气温 ,Y代表钉螺密度 ) ,山区型钉螺密度与 3月份日照时间存在 Y=0 .70 7- 0 .0 0 375 s3关系 (s3为三月份日照 ) .结论 山区型钉螺分布受日照影响较大 ,过强日照不利于钉螺的生长繁殖 ;而江滩型钉螺分布受气温影响较大 ,过低气温亦不利于钉螺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南京市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分布特征和钉螺控制效果,为制定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南京市螺情与灭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南京市钉螺面积共计1 511.42 hm2,较2011年钉螺面积下降了37.47%,现有钉螺主要分布在江湖滩地区,占94.88%。在不同类型中江湖滩地区的钉螺分布在边角滩、矮圩内滩和江滩其他环境;内陆地区的钉螺则主要分布在通江河道;山丘地区的钉螺主要分布在溪沟和草滩及渗水滩。2011—2018年活螺密度维持在0.07~0.15只/0.11 m2水平,逐年的钉螺分布面积与有螺环境药物灭螺覆盖率间呈负相关关系(P=0.007)。2018年市级开展灭螺效果评估,结果为钉螺校正死亡率90.53%,活螺密度下降率93.75%。结论 药物灭螺仍是控制钉螺密度的有效手段,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需强调药物精准灭螺与环境综合治理,协调好血吸虫病防制与长江保护的关系,提高成效,促进血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7—2021年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历史钉螺调查资料,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数据信息,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和分析钉螺新发现和复现环境形成的原因。结果 2017—2021年,全省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840.41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新发现钉螺559.14 hm2(占66.53%),山丘型地区为281.27 hm2(占33.47%);复现钉螺1 176.87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复现钉螺669.39 hm2(占56.88%),山丘型地区为507.48 hm2(占43.12%)。池州、安庆、芜湖3个市新发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9.35%,复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8.82%。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面积最多为2021年,分别为611.52 hm2和976.84 hm2。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主要分布传播阻断地区,分别占65.54%和84.30%;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类型均以滩地为主,分别占65.54%和52.12%。钉螺复现环境中,复现时间间距最长为50年以上。洪涝灾害、钉螺随水系漂移扩散等自然因素是造成新发现钉螺环境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新发现钉螺面积71.44%和21.75%,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水利设施建设、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可导致局部环境新发现钉螺。洪涝灾害是造成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占总复现钉螺面积72.29%,历史残留钉螺、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生态保护区禁止灭螺、水利设施建设等因素也是造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论 洪涝灾害是钉螺复现和新发现的重要因素,工程建设及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易引起钉螺复现和新发现。为及时发现并处置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防止钉螺扩散蔓延,应加强洪涝灾害后钉螺分布调查和历史有螺环境的常规监测,做好工程建设、苗木移栽等有螺土的处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武汉市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的各项螺情指标,探索螺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武汉市863个历史及现有螺点的螺情数据资料,建立螺情资料空间数据库。使用Arcmap10.2的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对2017年螺情监测的活螺密度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武汉市现有钉螺环境分布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中心在武汉市西南面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植被类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历史螺点现在环境类型和历史环境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现有螺点的现在环境类型与历史环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分布具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z= 14.386 223,P<0.001),钉螺分布呈聚集模式。钉螺分布热点在武汉市西南角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冷点集中在滠水近长江段东面区域(黄陂区)以及府河沿线。结论 植被类型和环境类型改变可能对现有螺点钉螺密度减少、消除,转化为历史螺点的过程有影响;武汉市钉螺分布具有地域聚集性且热点分布于东荆河流域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7.
山区水库常年灌溉对血吸虫病传播潜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山区水库灌区引水灌溉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为控制血吸虫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泾县陈村水库总干渠自流灌溉区,选择一处引水干渠和一条灌溉斗渠为螺情观察点,每月进行系统抽样查螺,观察钉螺含血吸虫情况;并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和结合已有的基础理论,推算感染性钉螺被毛蚴攻击感染的季节以及感染性钉螺生存时期。结果干渠分别在6、7月份,斗渠分别在7、10月份发现感染性钉螺;6月份舍尾蚴之钉螺,其被血吸虫毛蚴攻击感染最近时间在上年9月份。7月中旬舍尾蚴之钉螺其被毛蚴攻击最近时间在当年5月份,10月中旬舍子胞蚴之钉螺其被攻击时间在当年8月份及此后。理论上在干渠坡滩,6~11月份有感染性钉螺存在,在斗渠感染性钉螺可常年存在。干渠虽常年有水,但淹滩主要在4、5月份及上年8、9月份,而斗渠较浅且常年有水。结论在总干渠自流灌溉区,干渠内感染性钉螺的形成及人畜感染的发生与水位变化有关;而在小型灌溉渠中,血吸虫传播可在大多数季节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畜感染率和钉螺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和2001~2011年查灭螺、查治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1年全县尚有钉螺面积96.3273万m2,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003%。2001~2011年鹤庆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6项指标无相关性,但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自然感染率存在相关关系。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钉螺自然感染率等4项指标无相关性,而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3项指标有相关性。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家畜感染率无相关关系。结论对血吸虫人畜感染率与螺情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于指导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山丘型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有效防控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分步实施控制措施:①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重点采取查找病人病牛和查灭钉螺,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②监测巩固期(1989-2000年)在前期措施基础上,增加居民血清学监测,强化有螺点的处理。③净化期(2001-2009年)对原疫区和毗邻的非疫区查螺由常规方案的有阳性钉螺的地区每年查螺1~2次、连续5年无发现钉螺的地方每3年查螺1次改为即使没有发现钉螺都坚持每年查螺1次以上,通过增加查螺次数加大钉螺发现率;查螺框距由常规的一般环境10~20m一框改为5~10m一框,复杂环境框距由常规的5~10m改为3m,缩短查螺框距保证查螺质量;一旦发现钉螺,把常规药物灭螺连续3年改为连续灭螺5年。结果在1983-2009年26年中根据不同的防治阶段特点,每年坚持查螺查病。其中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总计查螺面积13684583m2(其中疫区5048541m2,非疫区查螺面积8636042m2),确定有螺面积425773m2,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551人,耕牛感染415头,野鼠阳性率6.71%,家犬阳性率11.76%,灭螺面积累计为2846877m2。巩固监测期(1989-2000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10259772m2,其中1989年发现残存螺点60m2,钉螺平均密度14.3只/市尺2,经解剖无阳性;2000年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240m2,钉螺密度4~5只/市尺2,解剖无阳性。对发现的2个残存螺点累计灭螺8次,对学生进行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未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0%,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期(2001-2009年)对疫区和非疫区反复查螺12次,其中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492616m2,未发现钉螺,非疫区累计查螺面积6508223m2,未发现钉螺,疫区居民血检2179人,抗体阳性率0.32%,阳性者粪检全部为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对非疫区居民血检1312人,阳性率0.23%,对阳性者粪检全部阴性,对流动人口血检407人,抗体阳性率1.72%,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卵。结论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地形环境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血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指导消除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金湖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的疫情资料、自评资料和工作资料进行审核。随机抽取3个镇各1个村进行现场评估。采用血清学方法(DDIA),每村人群查病不少于1 000人,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1粪3检)检查。 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1粪3检)每村查畜100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抽样村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钉螺调查,每村查螺框数不少于2 000框。对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监测队伍、疫情报告、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疫情处置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1998—2016年,累计DDIA检查73 555人次,阳性814人次,阳性率1.11%;粪检11 394人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阳性率0.01%。家畜查病2 150头,未发现病畜。累计查螺36 287.60 hm2,发现钉螺面积70.8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8.18 hm2。解剖钉螺8 560只,未发现阳性。现场评估DDIA检测3 016人,阳性率2.82%。病原学检查85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家畜查病290头,未发现病畜。查螺面积34.71 hm2,未发现钉螺。专业人员螺类鉴别、钉螺解剖、血清学实验和病原学实验等4项技能测试合格率均为100%,临床医生理论知识考试正确率为97.78%。资料评估得分为92.5分。结论金湖县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达到了我国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今后应完善监测工作体系,加强螺情、病情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陈勇  张世清  高岚  张戎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0):941-946
目的 分析2020年洪涝灾害对芜湖市钉螺分布的影响,为制定芜湖市“十四五”血防规划和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方法,调查芜湖市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环境钉螺分布情况,对捡获的钉螺压碎镜检,了解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统计活螺密度等指标。结果 芜湖市历史有螺面积为14 475.24 hm2,现有钉螺境面积为4 588.72 hm2,其中湖沼型及山丘型有螺面积分别为4 210.32 hm2和 378.40 hm2。全市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4.59%,平均活螺密度为 0.50只/0.1 m2。全市钉螺孳生环境 2 745处(块),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491处(块)和2 254处(块),分别占17.89%和82.11%。现有钉螺面积主要分布于滩地和沟渠环境,分别占现有钉螺面积的92.51%和6.29%,还有部分钉螺分布于塘堰、水田等环境。在全部历史有螺环境中,以Ⅱ类、Ⅲ类环境(目前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居多,共1 739处(块)(占63.35%)。全市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268.21 hm2结论 芜湖市钉螺分布点多面广,钉螺多分布于滩地,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本次调查在3个县(市、区)的30处(块)滩地环境出现钉螺扩散。要加强灾后螺情监测,并将Ⅱ类、Ⅲ类环境作为螺情监测的重点区域,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降低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防治进程的影响,促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研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09~2011年,在湖南、湖北2省3个典型的湖沼型地区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5个乡镇2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调查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畜感染状况、家畜饲养方式、垸内外钉螺分布及洲滩野粪污染、水体感染和人群疫水暴露状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累计调查村民9297户50857人次、家牛564户4077头次、垸内外钉螺面积11599.12hm2.垸外有螺洲滩野粪污染和水体感染状况14处130.73hm-1,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与家畜、野粪、垸外钉螺及水体阳性率、疫水暴露率均有明显相关关系(P均〈0.01),复回归方程Y人群感染率=0.424+0.242X家畜感染率+0.049x疣托暴露率。人群疫水暴露率、暴露程度及感染率受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35~60岁疫水接触频率较高的农民、渔牧民和樵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职业群(P均〈n05)。结论家畜传染源和疫水接触频率较高的职业人群对湖沼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流行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高危易感人群的监控,对湖沼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峡建坝生态环境改变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三峡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开发治理长江的综合性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多项效益 ,它的建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国内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成后都不同程度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影响 ,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 ,三峡建坝与血吸虫病关系如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 研究方法1 1 水文、泥沙资料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 ,部分资料为实地调查所得。1 2 流行病学调查人畜感染情况 ,中间宿主分布及扩散情况。1 3 社会经济行为因素调查以问卷调查居民社会、经济行为状况 ,人畜流动情况。1 4 类比调查 选择与三峡…  相似文献   

14.
仪征市2002~2008年钉螺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仪征市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期规划(2004~2008年)前后钉螺消长情况,探讨钉螺面积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08年间不同环境类型螺情指标逐年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江滩钉螺面积与通江河道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2005年前钉螺面积变不大。之后强化灭螺措施,江滩和通江河道实施综合治理,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内陆和感染性钉螺最终消灭。江滩钉螺面积与通江河道钉螺面积尚不能确定有线性相关关系(r=0.393,P〉0.05);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891,P〈0.05)。结论全覆盖药物灭螺结合综合治理有螺江滩和通江河道是控制钉螺面积直接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e evolution of a schistosomiasis endemic area takes the following patterns: it starts as a snail posi- tive but patient negative area and as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is continuously introduced, it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an endemic focus. As patients in- crease so does the endemic area, until all snail breeding grounds are heavily infected. Schistoso miasis spreads from the centers to the periphery or in certain dir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y. Isolated snail positive bttt patient negative foci far from endemic areas are not likely to become endemic unless some fundamental changes take place. The part which snails pla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should be studied in order to take approriate me asures for their control. In established endemic areas, the first step is eradication of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by treating all patients and infected cattle to save human life and prevent economic loss and prevent aggravation and spread of endemicity. The next step is to prevent snails at the middle and feet of mountains or hills from spreading to the plains and basins, especially to inhabited villages and cultivated fields.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沅江县室塔洲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三年纵向调查,提出由于当地具备适宜钉螺(?)生的条件,使螺口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加之,有来往船只停留,人畜活动频繁,野粪污染严重,使阳性钉螺检出率较高。这种地区就是血吸虫病的易感地带。阳性钉螺的存在,是确定易感地带的主要指标。三年内,发现阳性钉螺的分布具有相对明确的范围。可用杀螺剂重点处理高密度螺区和阳性螺区的钉螺为主要防治对策,同时反复查治病人病牛,以消除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常州市2008~2012年螺情变化情况,为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常州市2008~2012年的螺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州市2008—2012年累计有螺面积43.99万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94万m2,占15.78%。全市共查到有螺环境58个,其中江滩、湖滩、内陆、山丘类型的有螺面积分别为13.60万m2,7.30万m2,2.70万m2,20.39万一,所占比例分别为30.92%,16.59%,6.14%,46.35%。复现有螺环境的原因主要是灭螺效果差和外来输人。5年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55.09万m2,累计历史有螺环境改造面积87.40万m2。结论常州市近5年螺情有波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仍需加强螺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有效干预措施,评估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在3个典型的湖沼型地区选取22个乡镇128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以洲滩和村垸为建设单元,实施易感地带封洲禁牧、建立定点牧场、开展舍饲圈养等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观察干预措施前后人畜病情与螺情变化,评估干预措施对血吸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实施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3年后,主要传染源(牛)饲养户数和数量分别减少了42.86%和50.30%,钉螺孳生环境的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分别减少了89.72%和84.51%,人、畜(牛)、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1.93%、74.90%和92.42%,环境安全性提高了97.93%。干预措施前后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当地经济开发,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湖沼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