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11,12-EET延迟性保护作用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ERK活性及磷酸化ERK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11,12-EET延迟性保护中的作用。 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细胞外调节激酶(ERK)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磷酸化ERK的表达。 结果:I/R组缺血60 min及再灌注30 min两个时段±dp/dtmax均低于sham组(P<0.05),24 hEET+I/R组缺血60 min及再灌注30 min两个时段±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而24hEET+PD+I/R组缺血60 min及再灌注30 min两个时段±dp/dtmax明显低于24hEET+I/R组(P<0.05)。ERK的活性24hEET+I/R高于normal组,24hEET+I/R组低于24hEET+PD+I/R组。磷酸化ERK的表达I/R组高于normal组和sham组,24hEET+I/R高于I/R组,24 hEET+I/R组低于24hEET+PD+I/R组。 结论:外源性11,12-EET具有延迟性心脏保护作用,大量激活磷酸化的ERK参与这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部X线放射治疗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方法:用胸部单次照射X线20 Gy构建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损伤组、损伤组、假损伤+假手术组、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损伤+假手术组和损伤+缺血/再灌注组,于创伤后2周行心肌缺血/再灌注。通过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各组大鼠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用BI200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损伤+缺血/再灌注组离体心功能明显低于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损伤+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显著高于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损伤+缺血/再灌注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大于假损伤+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X线照射增加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和缺血预处置对大鼠再灌注心肌组织磷酸化ERK1/ERK2和p38 MAPK表达的影响,了解大鼠心肌磷酸化ERK1/ERK2和p38 MAPK表达与预处置有否关系。方法: 使用雄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60 min)和松开(30 mi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大鼠经手术并静脉给予6.24×10-8mol/L 11,12-EET,稳定20 min,结扎冠脉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5组:①正常组(norm);②假手术组(sham);③缺血再灌注组(I/R);④短阵缺血预处置组(SI+I/R);⑤11,12-EET预处置缺血/再灌注组(EET+I/R)。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细胞外调节的蛋白激酶(ERK1/2)和p38 MAPK的表达程度,并观察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30 min时,I/R组+dp/dtmax%、-dp/dtmax%和LVDP均显著低于sham组、SI+I/R组和EET+I/R组(P<0.05);而I/R组大鼠心肌ERK1/2磷酸化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5),明显低于SI+I/R组和EET+I/R组(P<0.05);I/R组大鼠心肌p38 MAPK磷酸化表达I/R组显著高于sham组、norm组、SI+I/R及EET+I/R组(P<0.05)。结论:6.24×10-8 11,12-EET mol/L具有保护心功能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大量激活磷酸化ERK1/2和抑制p38 MAPK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信号分子p38MAPK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SD雄性大鼠分为4组,即:N组(伪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黄芪干预组),C组(缺血再灌注+硝酸甘油干预组)。其中根据不同缺血时间各组又分为2亚组:A1、B1、C1组为缺血30 min再灌注;A2、B2、C2组为缺血60 min再灌注。术前/中监测心电图变化,模型成功72 h后观察左室压变化,随后取血检测心肌酶谱变化,取心肌组织检测p38MAPK的表达。A1组、A2组的血清心肌酶含量值(CK、CKMB、LDH、AST)均高于对照组(N组),左室压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相同缺血时间段比较,B、C组的各心肌酶含量值低于A组,B、C组左室压变化值低于对照组,而高于A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A1组、A2组的p38MAPK含量高于对照组,B1、C1组高于A1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B2、C2组高于A2组,差异显著(P0.05)。心肌缺血再灌注可激活p38MAPK信号途径,从而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Pringle法复制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肝缺血前给予1个IPC处理(缺血5min,灌注5min);B组:肝缺血前给予1个IPC处理(缺血10min,灌注10min);C组:对照组,单纯肝门血流阻断。肝缺血时间为30min,再灌注6h。测定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结果:经IPC处理后,大鼠7d生存率为100%,而无IPC处理组即为62.5%。再灌注6h,A、B2组的ALT明显低于C组,P<0.01,A组的ALT亦明显低于B组,P<0.01。检测A、C2组的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发现,A组的上述指标均比C组低,P<0.01。结论:IPC对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有显著的对抗作用,其中以缺血5min和灌注5min的IPC的作用较强。IPC的保护机理是通过下调Fas-mRNA的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挥发性麻醉药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17组,每组8只。采用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模型。按给药方式分为6大组:假手术组(含1亚组):自然灌流85 min;对照组(含4亚组):平衡15 min为1亚组,平衡后续灌15 min为1亚组,平衡续灌后缺血10 min为1亚组,平衡续灌缺血25 min后复灌30 min为1亚组;氟烷组(含3亚组):平衡15 min后,灌注含1.5 MAC氟烷灌注液15 min为1亚组,平衡续灌含药液后缺血10 min为1亚组,平衡续灌缺血25 min复灌含1.5 MAC氟烷的灌注液30 min为1亚组;1.5 MAC的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大组,各大组包括3亚组,处理同氟烷组。记录各组心脏在平衡15 min、给药后(或续灌15 min)、复灌30min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升高或降低最大速率(±dp/dtmax)、心率(HR)、冠脉流量(CF)。实验结束后测定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肌丙二醛(MDA)含量、高能磷酸盐(ATP)含量、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1)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组在给药后CF高于对照组(P<0.05);各用药组在给药后LVDP、±dp/dtmax低于对照组(P<0.01)、而LVEDP高于对照组(P<0.05);复灌30 min各用药组LVDP、±dp/dtmax高于对照组(P<0.01)。氟烷、异氟烷组在给药后和复灌30 min的HR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各用药组在缺血前、缺血期和复灌30 min的心肌ATP含量高于及复灌30 min SOD活性高于对照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氟烷、恩氟烷、异氟烷组在缺血前Ca2+-ATP酶活性低于对照组、各用药组在缺血期和复灌30 min此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4)在复灌30min,氟烷组的Na+-K+-ATP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和其它3用药组(P<0.05或P<0.01)。结论: 挥发性麻醉药可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缺血再灌注后,能明显促进心肌功能与代谢的恢复,而且能提高CF、心肌Ca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对抗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一开始即给予3次全心停灌30 s,再灌30 s处理作为缺血后预处理。记录心肌收缩功能指标,以Even’s blue-TTC法监测心肌梗死范围,并对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缺血后处理组左室峰压(LVSP)、最大左室收缩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22.97%±3.96% vs 缺血对照组 44.30%±13.61%,P<0.01)。观察复灌10 min时心律失常评分发现,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具有类似的心肌保护作用。5-HD组LVSP和+dp/dtmax低于缺血后处理组,心律失常评分增高,心肌梗死范围扩大。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部分通过激活线粒体ATP依赖性钾离子(mitoKATP)通道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缺血预处理(IPC)中金属硫蛋白(MT)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的IPC模型,与I/R心肌损伤比较。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n=6),开胸旷置2 h 20 min;缺血/再灌注组(n=12),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 h 40 min;经典IPC组(n=12),按经典的Murry法复制。以心肌MT的含量,心肌梗塞范围,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观察指标。结果:IPC组心肌MT含量明显高于I/R组(P<0.01),心肌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1),心肌SOD活性明显高于I/R组(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IPC组心肌MT含量与SOD活性呈正相关(r=0.91, P<0.01),与MDA含量呈负相关(r=-0.92, P<0.01),IPC组心肌梗塞范围明显小于I/R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促进大鼠心肌MT合成,MT可能参与IPC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处置缓解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缺血后处置模型。记录±dp/dtmax和LVEDP。用比色法检测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脏eNOS及ERK1/2的表达,RT-PCR方法测定心脏细胞色素P4502J3(CYP2J3)mRNA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IR)相比,缺血后处置组(IPo)±dp/dtmax均增高(P<0.01),而LVEDP、LDH降低(P<0.05);IR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CON)及IPo组(P<0.01),SOD活性低于IPo组(P<0.01);IR组大鼠心肌eNOS及磷酸化ERK1/2的表达均高于CON组和IPo组;IPo组大鼠心脏CYP2J3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和IR组。结论缺血后处置可能通过提高再灌注心肌SOD活性,增加氧自由基清除,而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障碍及细胞损伤;CYP2J3/EET系统有可能参与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DNA电泳和TUNEL分析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区心肌DNA电泳呈现典型的DNA梯形,而缺血预适应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未见梯形。缺血预适应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Bcl-2在各组均无阳性表达,bax在各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显著减少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分别于再灌注2h、12h观测肠系膜微循环、肠壁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按Hackel氏分度法判定肠道出血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平均动脉压、±dp/dtmax明显降低(P<0.05),小肠明显水肿、出血,Hackel氏分度显著升高(P<0.01);I-postC组与IPC组动脉压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上述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I-postC明显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肠缺血再灌注2h时,I-postC组肠壁血流量降低程度较I/R组减轻(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结论:I-postC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甘氨酰谷氨酰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甘氨酰谷氨酰胺对照组(Gly-Gln)、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甘氨酰谷氨酰胺组(I/R+ Gly-Gln)。I/R组及I/R+ Gly-Gln组分别灌注30 min后,全心停灌20 min,再灌注40 min,I/R+ Gly-Gln组于再灌注时在灌流液中加入Gly-Gln;正常对照组连续灌流90 min,Gly-Gln对照组灌流液中加入Gly-Gln。记录各组灌注时,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率(HR)及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同时在相应的时点分别测定冠脉流出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离体大鼠心脏缺血20min,再灌注40 min,导致严重的心功能抑制,表现为LVEDP升高,LVDP、±dp/dtmax降低;再灌注液中加入Gly-Gln后,LVEDP降低,LVDP、±dp/dtmax明显升高(P<0.01)。I/R+ Gly-Gln组冠脉流出液中LDH、CK活性明显低于I/R组(均P<0.01)。结论: Gly-Gln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左室功能下降,减少心肌细胞LDH、CK的释出,表明Gly-Gl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离体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减轻心肌缺血/ 再灌注(I/R)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 组、 粉防己碱组、粉防己碱+AG490 组,大鼠心肌I/R 模型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 (TTC)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冠状动脉流出物液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owerlab/ 8SP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HR)、左心室舒张压(LVD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 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ELISA 试剂盒测定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荧光法检测线粒体 活性氧(ROS)的生成率,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 表达以及p-JAK2、p-STAT3 信号分子的表达。 结果:与I/R 组相比,粉防己碱组LVDP 和+dp/dtmax 显著增加,LVEDP、心肌梗死面积和LDH 释放显著降低; 与粉防己碱组相比,粉防己碱+AG490 组的LVDP 和+dp/dtmax 显著降低,LVEDP、心肌梗死面积和LDH 水平显 著增加。与 I/R 组相比,粉防己碱组心肌p-JAK2、p-STAT3 和Bcl-2 表达显著增加,而Bax 表达降低;与粉防己 碱组相比,粉防己碱+AG490 组的心肌p-JAK2、p-STAT3 和Bcl-2 表达显著降低,而Bax 表达升高。与 I/R 组相比, 粉防己碱组ATP 含量显著增加,线粒体ROS的产生率显著降低;与粉防己碱组相比,粉防己碱+AG490 组ATP 含 量显著降低,线粒体ROS的产生率显著升高。结论:粉防己碱可能通过JAK2-STAT3 通路的激活促进线粒体ROS 生成减少和线粒体ATP 含量增加,从而减轻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Langendorff系统构建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探讨人参皂苷Rb1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人参皂苷Rb1(1、5、10和20μmol/L)预处理组,每组10只。大鼠开胸、结扎主动脉后,取出心脏置于Langendorff系统进行灌流,按照分组情况构建相应模型。采用Lab Chart电生理系统检测心率(HR)、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等相关心功能指标;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 1、LC3、p62和Lamp 2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eclin 1表达情况。结果人参皂苷Rb1(1、5、10和20μmol/L)改善由I/R损伤导致的LVDP和±dp/dtmax的下降,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其中10μmol/L浓度人参皂苷Rb1对心功能保护作用最显著(P<0.05)。Beclin 1在I/R组心肌细胞胞质中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加入人参皂苷Rb1(10μmol/L)后表达量减少(P<0.05)。与sham组相比,在I/R组发现自噬流受损: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和p62表达水平升高,Lamp 2表达水平下调(P<0.05)。加入人参皂苷Rb1(10μmol/L)后上述蛋白的调控作用被反转,自噬流通畅(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预处理通过改善自噬流受损发挥抗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中以10μmol/L浓度的人参皂苷Rb1保护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对大鼠离体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包括假手术(sham)组、I/R处理组以及心脉隆注射液处理组(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每组10只;运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制作大鼠离体心脏I...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SonoVue超声微泡靶向递送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左室舒缩功能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CM模型,再随机平均分成DCM组与aFGF治疗组。另选择正常对照组12只。aFGF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SonoVue-aFGF溶液并同时给予心肌定点超声辐照。干预后4周对所有大鼠行心导管检查,测定左室收缩末压力(LVESP)、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max)。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微血管密度(MVD),改良Masson胶原染色法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凋亡指数(AI)。结果:干预后4周,aFGF治疗组大鼠LVESP和LV±dp/dtmax与DCM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LVEDP较DCM组明显减低(P<0.01)。aFGF治疗组MVD测值与DCM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而CVF及AI较DCM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超声微泡靶向递送aFGF可有效改善DCM大鼠的左心室功能,有望成为治疗DCM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n=6):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LPS组)、PCA干预组(LPS+PCA组,分0.1 mg/kg、0.3 mg/kg和0.6 m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PS+多粘菌素B组,0.2 mg/kg多粘菌素B)。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法,经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主动脉环的张力变化。结果:LPS组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MABP)、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PCA干预组各指标较LPS组均有明显改善。LPS组主动脉环对去氧肾上腺素(Phe)刺激的收缩反应和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较sham组均下降;而PCA干预组(尤其是0.6 mg/kg剂量组)对Phe刺激的收缩反应和对ACh的舒张反应较LPS组则明显提高。LPS组的去内皮主动脉环对Phe刺激的收缩反应量效曲线较sham组明显下移,但PCA干预组的去内皮主动脉环对Phe刺激的收缩反应与LP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主动脉环对硝普钠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硝基-L-精氨酸甲酯和甲烯蓝预处理可以升高主动脉环对Phe的收缩反应。结论: 五步蛇毒PCA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逆转脓毒症大鼠血管的低反应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GC-cGMP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管生成因子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1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成功诱导后12周,运用MPA心功能分析系统评估心功能改变,Masson染色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毛细血管并计算心肌毛细血管/心肌细胞比值(capillary/myocyte,C/M),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 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明显增高(P<001),而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5);心肌C/M比值、 VEGF和Ang-1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心肌CVF含量和endostatin表达显著增高(P<0.05),但Ang-2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VEGF和Ang-1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表达下调,endostatin表达显著上调,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和对照组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的异质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中脑动脉阻塞(MCAO)后脑内TGF-β1mRNA表达水平,并且应用组织病理进行损伤程度评定。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程度明显重于“相应对照组”。糖尿病及对照组大鼠在MCAO2h时TGF-β1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后者增高比前者更为明显。再灌24h后TGF-β1mRNA表达量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糖尿病加重缺血/再灌性脑损伤;MCAO后TGF-β1mRNA表达增高可能有是机体一种抗损伤反应,糖尿病组抗损伤反应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