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对骨肉瘤的抗肿瘤效果 ,以及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 :5例经过病理确诊的下肢骨肉瘤患者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体外循环隔离加温灌注 ,从氧合器加入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 5 0 0万单位至70 0万单位 ,灌注区肿瘤组织内温度保持在 41~ 42℃之间 ,持续 6 0 min。灌注后 2~ 3周行肿瘤段骨切除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果 :新型肿瘤坏死因子灌注后 ,5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肿瘤缩小 3.5~ 5 .0 cm灌注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灌注区域的炎症样红肿 ,1例出现寒战 ,2例发生低血压 ,无肾衰。组织学发现肿瘤坏死率达 88%~ 96 %。随访 3个月至 2 0个月 ,平均 6个月。 4例存活 ,1例术后 3个月肺转移死亡 ,无 1例发生局部复发。结论 :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及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对骨肉瘤的抗肿瘤效果,以及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5例经过病理确诊的下肢骨肉瘤患者,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隔离加温灌注,从氧合器加入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500万单位至700万单位,灌注区肿瘤组织内温度保持在41~42℃之间,持续60 min.灌注后2~3周行肿瘤段骨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新型肿瘤坏死因子灌注后,5 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肿瘤缩小 3.5~5.0 cm灌注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灌注区域的炎症样红肿 ,1例出现寒战,2例发生低血压,无肾衰.组织学发现肿瘤坏死率达88%~96%.随访3个月至20个月,平均6个月.4例存活,1例术后3个月肺转移死亡,无1例发生局部复发.结论: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及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3.
自 198 9年 1月至 1999年 5月 ,应用氧合血停跳灌注行心肌保护 2 834例 ,男性 16 2 7例 ,女性 12 0 7例 ;年龄 7天~ 74岁 ,体重 3~ 91kg;体外循环时间 2 3~ 6 47m in,主动脉阻断时间 12~ 30 1m in,转流温度2 4~ 32℃ ,一些主动脉瘤患者温度降至 2 0℃以下。氧合血灌注量 50~ 30 0 0 m l。灌注方法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56例 ,持续温血灌注 2 5例 ,持续冷血灌注 30例 ,持续不停跳温血灌注 3例 ,余均为间断冷血停跳液灌注。开放升主动脉钳夹后 ,心脏自动恢复心律者 2 4 4 6例 ,自复率 87% ,手术死亡 117例 ,死亡率 4 %。转流中尿量50~ 12 0 0 m l,平均 ( 382 .35± 2 85.4 7) m l。氧合血停跳液灌注应根据不同病情、手术需要以及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采用不同方法 ,以达最佳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5月~1987年6月,对单侧脑胶质瘤进行颈内动脉(ICA)BCNU持续灌注化疗19例,剂量100mg/m~2(体表面积)/次,每4~6周重复1次。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选择性插入患侧 ICA。灌注2次以上,并得到临床和 CT 随访者12例,其中手术加放疗后复发者6例,肿瘤部分切除4例,穿刺活检2例。发生较严重并发症者2例,1例患侧眼失明,1例轻偏瘫。本组治疗无死亡。治疗结果:肿瘤完全消退2例;部分消退5例;稳定3例;恶化2例;有效率达83.3%。认为选择性 ICA BCNU 灌注在脑部胶质瘤综合治疗中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灌注肺的诱因和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灌注肺的诱因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6 2 8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 1 2例严重灌注肺的发生情况。结果 该组病人严重灌注肺的发生率为同期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 0 .331 %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 (1 2 3.7± 6 4 .3)min。发生灌注肺时 ,血气分析是 :pH7.2 98± 0 .1 30、PaCO2 (6 .4± 1 .4 )kPa、PaO2 (6 .1± 1 .5 )kPa(1kPa =7.5mmHg) ,气道压增加的平均值为 (1 5 .6± 4 .2 )cmH2 O (最高达 5 2cmH2 O) ,中心静脉压为 (0 .93± 0 .5 2 )kPa ,平均心率为 (1 4 9± 1 7)次 /min ,平均动脉压为 (8.5± 1 .3)kPa。平均呼吸机支持时间为 (39.2± 2 7.9)h。 1例患者呼吸机支持 1 1 6h后死亡 ,死亡率为 8.33%。结论 合并心内畸形 (如动脉导管未闭 )引起的肺部异常灌注以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可能是灌注肺发生的重要诱因 ,而灌注肺早期诊断以及维护心肺功能的综合治疗可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自 1998年 1月至 12月期间 ,我们应用 4 :1含血心肌保护液作为重症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的心肌保护共计 92例。临床资料 :92例 ,均为重症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38例。年龄 2 2~ 73岁 ,体重 4 8~ 82 kg,体表面积 1.5~ 2 .1m 2。在 92例手术的诊断中 ,风湿性心脏病作二尖瓣替换术 35例 ,二尖瓣主动脉双瓣替换术 2 2例 ,冠心病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 18例 ,主动脉瓣替换术 11例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 3例 ,心脏复杂畸形纠治术 3例。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 :92例均在静脉复合麻醉标准体外循环下作心脏直视手术 ,采用中深度血液稀释 ,血流降温。当鼻咽部温度降至 2 8℃时 ,阻断升主动脉 ,灌注 4 :1含血停搏液。第一次作主动脉根部灌注 ,一般为顺灌 ,是 4 :1高钾含血停搏液 ,其剂量为 10 m l/kg体重 ,一般以心电图呈一条直线为准。以后每隔 2 5分钟灌注 1次 4 :1含血停搏液 ,根据病情要求可以作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也可以作冠状动脉顺行灌注 ,每次剂量为 5ml/kg体重。在最后一次灌注时则应用代钾含血停搏液 ,以有利于术后心肌的复苏。在整个体外循环中 ,应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变化 ,特别是血钾量的变化。结果 :92例体外循环中动脉灌注压力维持在 6 .0~ 13k Pa,中心静脉  相似文献   

7.
单侧肺循环阻断致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民  许林  任斌辉  陈建  蒋峰  丁忠海  张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6):592-595,I0004
目的:单侧肺循环阻断是局部晚期中央型肺癌外科手术中常用措施之一.为了解单侧肺循环阻断时肺缺血/再灌注的特点,本文报道建立单侧肺循环阻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与传统的单侧肺门阻断比较.方法:9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6例;单侧肺循环阻断组30例;单侧肺门阻断组30例.术中监测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开胸时(对照组)、缺血1 h和再灌注1、2,4、6 h(对照组和2个实验组)取肺组织检测MDA、TNF-β和IL-8;取肺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结果:各组动物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缺血1 h和再灌注1、2、4、6h,单侧肺循环阻断组和单侧肺门阻断组肺组织MDA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单侧肺循环阻断组峰值滞后于单侧肺门阻断组.与对照组相比,单侧肺循环阻断组TNF-α峰值出现于再灌注2~4h左右,单侧肺门阻断组出现于再灌注2h;单侧肺循环阻断组和单侧肺门阻断组IL-8均于再灌注4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6 h单侧肺循环阻断组和单侧肺门阻断组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侧肺循环阻断组于再灌注4h出现较明显的肺损伤,单侧肺门阻断组则出现于再灌注2 h,且比单侧肺循环阻断组表现重.冉灌注6h 2组肺损伤均呈恢复趋势. 结论:肺外科中单侧肺循环阻断可致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损伤程度比肺移植中的单侧肺门阻断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肺减容术(LVR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手术适应证,总结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分析1999年9月~2003年9月间协和医院胸外科进行单侧LVRS的14例COPD患者资料。术前利用CT平扫、CT三维重建和核素肺通气灌注成像确定“靶区”。14例患者中5例行标准后外侧切口手术,9例行胸腔镜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TLC-75或胸腔镜专用切缝器(Endo-GIA)切除过度充气破坏的肺组织。比较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的呼吸困难程度及肺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以评价单侧LVRS的临床疗效。结果单侧LVRS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平均提高(38±7)%;6分钟步行距离(6MWD)平均提高(70±25)%;呼吸困难指数再分级:8例术前Ⅲ级中7例转为Ⅰ级,1例转为Ⅱ级;6例术前Ⅳ级中3例转为Ⅱ级,2例转为Ⅲ级,1例转为Ⅰ级。本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8%,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7%。结论单侧LVRS可以改善具备手术指征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且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尽量切除术侧无功能肺组织,防止肺漏气为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体外循环对胎儿的影响,探讨妊娠期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方法 2006.5~2008.9对9例妊娠期因严重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年龄23~30岁,平均24.8±2.7岁;孕龄13~24周,平均 17.7±3.8周;先天性心脏病6例,心脏瓣膜病3例, 其中8例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过程全程监测胎心;7例采用常温或浅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灌注,2例采用中、深低温,中低流量灌注方式;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60~80mmHg,流量3.0~3.6L/㎡, SvO2>70%,Hct>26%,依血气分析调整内环境;麻醉后给与黄体酮20~25mg. 结果 8例预后良好,康复出院;1例在术后18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无死胎及自然流产现象发生;麻醉诱导插管、体外循环开始、主动脉阻断及开放等操作对胎儿心率有明显影响;低体温和低流量可导致胎儿心率明显降低. 结论保持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及缩短低温灌注时间可减少心脏手术中死胎及流产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2 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5 1例先心病小儿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灌注 3 8例 ,中低温灌注 10例 ,深低温灌注 3例。心肌保护采用 4℃的改良st.Thomas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3 0~ 14 6min ,平均 5 0 .0 0± 2 0 .4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10 7min平均 3 6.61± 18.46min ,心脏自动复跳 3 8例 ,电击除颤 13例 ,无体外循环意外及并发症发生 ,全部安全脱机。结论 综合性的心肌保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