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35例乙型肝炎免疫指标全阴性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肝活检标本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结果: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肝活检标本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29%,60.00%,68.57%。提示: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乙型肝炎免疫指标全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体内仍有相当高的分布;乙型肝炎病毒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高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乙肝患者肝组织和淋巴细胞内HBV检测及存在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HBV存在状态及其与肝内带毒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抽提肝穿刺活检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以HBV探针点杂交检测HBV DNA,并以Southern杂交分析其存在状态。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组织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7.1%和83.8%,配对计数的31例标本X^2检验显示,二者间有一定相关性(r=0.81,P〈0.05),整合型与混  相似文献   

3.
黄勇  窦科 《医学争鸣》2002,23(12):1103-1105
目的:研究β-连环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应运地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β-连环蛋白半定量检测。结果:有49例(78%)原发性肝细胞癌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低分化癌的β-连环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率在AFP高表达肝癌组高于AFP低表达组(P<0.05)。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患者2a生存率(11%)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32%,P<0.05)。结论:β-连环蛋白表达与肝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AFP水平呈正相关,β-连环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人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HBV—DNA的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五增生结了和肝癌的关系,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BV-DNA的表达。结果 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7.9%和44.8%〉差异无显著性。HBV-DNA在癌旁组织中主要位于胞浆内,而肝癌组织中以胞核定位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对小肝癌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7—2013—12间在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直径大小为1.5—3.0cm肝内实质性结节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肝穿刺活检,取得标本后送病理检查。结果:50例患者共穿刺129次,均成功取材。病理学检查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56%),转移癌5例(10%),肝硬化结节8例(16%),肝炎性结节5例(10%),肝结核2例(4%);病理阴性2例(4%),随访发现2例均为硬化结节。检查确诊率为96%。结论: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确诊率高、安全可行等优点,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43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PCR法检测结果,其阳性率为44.19%。较其他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低,提示可能与重症肝炎的免疫发病机理有关。同时发现PCR法HBVDNA阳性患者临床治愈和好转率为26.32%,而HBVDNA阴性患者则为50%,两组比较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性指标是判断重症乙型肝炎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易军  吴中  陈勇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4):150-151
目的探讨肝脏穿刺活检术在AFP(甲胎蛋白)阴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2000年9月-2009年7月79例有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肿块穿刺活检术的回顾性分析,来探讨肝脏穿刺活检术在AFP阴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79例活检均能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22例,转移性肝癌33例,15例未发现肿瘤细胞,肝癌阳性率为81.01%.全组无1例发生出血、感染和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肝肿块穿刺活检术对AFP阴性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标本取得率高、诊断率高及微创伤、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子水平观察肝细胞癌组织HBVDNA和癌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与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5例肝硬化的石蜡切片组织中HBVDNA和n-ras、c-myc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细胞癌中见有n-ras和c-myc表达增强,其检出率分别为68.9%(31/45)和40.0%(18/45),高于肝硬化组(28.0%,8.0%)(P<0.05)。40%肝细胞癌病例(18/45)两种癌基因同时过量表达,45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19例存在有HBVDNA序列(42.2%)并均具有n-ras或c-myc过度表达。结论:两种癌基因HBVDNA可能有激活癌基因作用,肝细胞癌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引起的死亡近年有所增加,据1991年的统计,一年有26000人死于肝细胞。癌。男性增加尤为显著,男女比例接近于3.90%的肝细胞癌合并有肝硬化,半数以上的肝硬化患者死于肝细胞癌。多数肝细胞癌是在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损害过程中发生的。过去认为,约70%的肝细胞癌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其余的则有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段乃荣  陈红  王岐洁 《医学争鸣》2009,(15):1422-1424
目的:研究TLR7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及其与IL-12,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探讨TLR7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8例具有不同HBV-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7mR-NA表达,患者按病毒载量分为低、中、高3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病毒载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12的水平,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直线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患者组中TLR7mRNA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3组患者间TLR7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且与血清HBV—DNA载量呈负相关,患者组血清IL-12比正常人显著增高,3组患者外周血清IL-12,低、中病毒载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075,P〈0.01).结论:TLR7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下降,TLR7与IL-12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对病毒清除有重要作用,其水平降低可能与疾病的慢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Yang SZ  Dong JH  Zhu J  Li K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9):595-59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MAGE-1mRNA和甲胎蛋白(AFP)mRNA表达水平其与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通过巢式RT—PCR,在围手术期检测了45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MAGE-1mRNA和AFPmRNA,并进行平均11个月的随访。同时以22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肝血管瘤、12例肝转移癌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进行了MAGE-1mRNA和AFP mRNA的对比检测。结果 MAGE-1mRNA在12例肝转移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检出率为33.3%(4/12);肝炎后肝硬化、肝血管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均未检出。AFP mRNA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检出率为13.6%(3/22),在肝转移癌、肝血管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均未检出。45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MAGE-1mRNA/AFP mRNA的检出率分别是术前42.2%(19/45)/51.1%(23/45),术后7d20%(9/45)/24.4%(11/45),术后28d15.6%(7/45)/22.2%(10/45)。统计分析提示,术后28d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检出MAGE-1 mRNA/AFPmRNA预示患者近期复发。并且双标志物联合检测较单标志物检测对预测复发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采用巢式RT—PCR的方法联合检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28d外周血中癌特异性的MAGE-1 mRNA和肝细胞特异性的AFP mRNA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的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联合免疫磁珠分类与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收集肝细胞癌(45例)、肝硬化(16例)、肝炎(20例)患者及健康人(18例)的外周血,以CD15和Ber-EP4免疫磁珠富集血液中的癌细胞,用巢式RT-PCR检测其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水平。结果 AFPmRNA在肝细胞癌、肝硬化和肝炎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2.1%.43.8%和25.0%,肝细胞癌组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比较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结论 联合免疫磁珠分类与巢式RT-PCR法可提高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乙型肝炎37例的血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肝组织中的HBV-DNA存在情况,阳性率分别是57.1%、87.1%和83.8%。统计分析表明,血清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与肝组织中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肝组织中的HBV-DNA阳性率的相关系数是0.81(P<0.05),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肝组织中的HBV-DNA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和TSGF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AFP mRNA情况和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6例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同时采用TS-GF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TSGF含量。结果: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53.5%(46/86),血清TSGF阳性率为80.2%(69/86),AFP mRNA阳性率与TSG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415,P<0.05)。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血清TSGF含量及阳性率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肝癌肝外转移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与血清TS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癌转移呈显著正相关。检测外周血AFP mRNA和血清TSGF含量对判断肝癌细胞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风险可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永杰  揭中芳  董家鸿  陈志宇  江艳 《医学争鸣》2008,29(16):1518-1521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其作为微转移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4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并进行平均6mo以上的随访;同时以8例肝硬化患者、4例肝增生患者、8例肝血管瘤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AFP mRNA的表达量.结果:复发34例.HCC组的术前AF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HCC的灵敏度为85.9%,特异性为90.3%,准确率为87.4%.HCC患者术后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术前.HCC组外周血术前、术后AFP mRNA水平表达量与术后复发转移有明显相关性,与TNM分期、血管癌栓或侵犯有相关性,但与术时肿瘤数目、癌细胞分化程度、包膜完整性均与血清AFP浓度无相关.术后HCC组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HCC患者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反映HCC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手术可促进部分HCC细胞脱落人血.监测外周血AFP mRNA水平对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1HBV感染状况及危害在所有型别的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危害最大、最深,它是人类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全世界约有3亿HBsAg慢性携带者,这些人中将有25%-30%发展成各种临床肝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约10%,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中TTVDNA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炎组织中TTVDNA的分布情况分析,探讨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乙型肝炎肝组织切片各为87、87和39份。以地高辛标记物制备TTVDNA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组织切片中TTVDNA。结果:肝癌组织中浆型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但两者核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织中浆型和核型阳性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肝癌组织中浆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织(P〈O.01),相反,肝炎组织中核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癌组织(P〈O.01);癌旁组织中浆型+核型阳性率与肝炎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浆型+核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织(P〈0.01)。结论:有3种可能:①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存在一定关系,TTV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炎期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核内,当肝细胞发生癌变后,TTV主要分布向肝细胞浆内转移;②浆型TTV感染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协同而易发生癌变;③TTV亦仅仅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伴随病毒。  相似文献   

18.
有用聚合酶链反庆(PCR)结合地高辛素标记的乙肝病毒DNA探针(HBVDNA-Dig)杂交技术检测了4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标本和46份血清标本中的HBVDNA。结果表明:PCR检出乙肝病人肝组织和血清中HBVDNA阳性率比为杂交高(P〈0.05)。在21例同时检测了肝组织和血清中HBVDNA的病人中,肝组织HBVDNA一率为57.1%;血清阳性率为61.3%;两者总阳性率为80.9%,说明PC  相似文献   

1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组织FasL表达与病程演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英  陈奕慧  李文胜 《海南医学》2006,17(12):115-116,146
目的 通过研究凋亡相关分子FasL在肝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活检组织单核细胞、肝细胞以及肝窦细胞FasL表达情况.结果 FasL在浸润的单核细胞以及病变肝细胞的胞浆内高表达,其表达程度和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正相关.结论 通过FasL-Fas机制介导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凋亡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及炎症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FasL阳性肝细胞可能发挥细胞毒效应,发生自杀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