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朱良春治疗胃下垂对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良春老师治疗胃病亦有新、奇、验之独到之处 ,现择其辨证用药和辨病用药相结合治疗胃下垂的经验 ,加以浅析 ,以窥其“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4.
早在 6 0年代初 ,朱良春老师就广搜博采古今医家鼻药疗法 ,结合自己临床经验 ,写成“鼻药疗法初探” ,即鼻腔塞药或滴入或嗅入鼻腔而达到治愈痼疾的目的 ,且有确切的疗效 ,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整理者历年来仿朱师之法 ,亦将“鼻药疗法”广泛用于治疗杂病 ,获效良多 ,现选朱师治法部分加以浅析 ,以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名老中医朱良春论治常见皮肤病的经验,包括带状疱疹、荨麻疹、湿疹、小儿尿布湿疹和银屑病的辨证思路和方药,突出了运用虫类药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7.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当代名医之一,从医6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名驰南北,蜚声海外,对虫类药悉心研究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朱良春教授对僵蚕的运用颇为灵活,可将其功效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散风泄热、祛风解表,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型普通感冒、荨麻疹、银屑病、痘疹等;2平肝潜阳、熄风定痉,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抽搐、帕金森病、高血压脑病、百日咳、周围性面瘫、癫痫等;3搜风通络、活血止痛,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4解毒化痰、软坚消核,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淋巴结核、慢性咽炎、喉风、痄腮等;5软坚散结、化瘀消瘤,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胃癌、食道癌、肝癌、肺癌等)。 相似文献
9.
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药对举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良春教授为治痹大家,在治疗痹证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药对"临床经验,疗效独特,法度严谨,名为用药,实为用方,临床使用起来,游刃有余,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作者总结了朱良春教授在治疗痹证中常用的6个药对,并分析其配伍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习朱良春教授运用虫类药物的一些体会,通过对水蛭、土元、蟾蜍、全虫、蝼蛄、蟋蟀等的运用,体会到虫类药对临床的治疗作用,尤其在肝病中的应用,体会较深,对虫类药的运用和研究有一定启发。文中认为朱良春教授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一书,是当今虫类药临床应用之经典著作。是为中医者应当反复研读学习,体悟精髓,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与谋."可见"相与谋"者"道相同",或者"道相近".为治病牧人、养生保健而奋斗的中医同道,由于闻道有先后,行道有远近,而区分成大师与学童、卓越与平凡的种种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2.
张亚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0):19-20
首届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从医60余载,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一方济之起沉疴重疾,尤善于脾胃病的诊治。李老深究药性、变通用药;双向调节、寒热平调;性平之味、平剂建功;奇妙法度、精研药量;内痈外治、用药独到;合理配伍、善用药对。 相似文献
13.
张亚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8):19-20
首届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从医60余载,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一方济之起沉疴重疾,尤善于脾胃病的诊治。李老深究药性、变通用药;双向调节、寒热平调;性平之味、平剂建功;奇妙法度、精研药量;内痈外治、用药独到;合理配伍、善用药对。 相似文献
14.
15.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的成长之路,昭示后人要熟读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理论结合实践,勤学善思,独立思考。他认为欲登中医药之堂奥,思维方法是钥匙,理论指导及辨证治验是基础,辨证须先识症,辨证辨病结合。而最重要的是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6.
17.
李良邨,字浩然,福建省名老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治疗,独树一帜.李老以病人的临床证候为圭臬,溯本求源,详细辨证,选方用药,力争丝丝入扣,故收显效. 相似文献
18.
十四味温胆汤为朱进忠教授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味而成,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清热之效,主要治疗气阴两虚,痰热阻滞,郁而化火之证.十四味温胆汤是在温胆汤清胆和胃的基础功效上,加黄芪、当归、生地、麦冬、五味子、远志、石菖蒲、生地共同组成.此方既弥补温胆汤单纯治疗中焦病证局限,又加强清热益气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常运用此方化裁治疗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9.
朱西杰教授结合发病时间及病势情况把萎缩性胃炎分为四期,采用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运用温病理论治疗脑病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运用温病理论及临床验案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张学文教授多用清心开窍法治疗中风昏迷;滋阴熄风法治疗颤证;化痰开窍法治疗中风失语;滋补肝肾、化痰逐瘀法治疗痴呆。结论:张学文教授运用温病理论治疗脑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