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car degeneration,HLI))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过度蓄积,导致不同程度肝脏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K-F氏环。发病率报道不一,国外为1/3万~1/10万。国内尚无明确统计资料,但该病并不罕见。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差异很大,可累及各个系统,误诊相当普遍。本院自1990~2004年共收治HLD 21例,其中误诊12例,误诊率57%。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男 ,12岁。因反复乏力、食欲缺乏、腹胀 1年余 ,加重 10余天入院。患儿于 1年前开始自觉乏力、食欲缺乏、腹胀 ,先后 2次住院 ,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值均明显升高 ,肝脾大 ,按病毒性肝炎治疗无效。 10天前症状再发 ,并出现尿黄、恶心 ,再次入院。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查体 :精神萎靡 ,面色灰暗 ,营养欠佳 ,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 ,角膜K F环阴性 ,未见肝掌、蜘蛛痣 ,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 ,肝肋下未触及 ,脾肋下 6cm触及 ,质中 ,轻触痛 ,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医技检查 :血白… 相似文献
3.
我院1996—01/2006—10共收治肝豆状核变性(HLD)31例,误诊15例,误诊率48.38%,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临床肝胆病学》诊断标准,男8例,女7例;发病年龄5~41(平均20)岁,病程15d~9a,平均1a5个月。有3例家族中有同类病史。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 Wilson 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起病形式多样,易致误诊误治。本文对57例 HLD 病人误诊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有锥体外系症状,肝损害和精神障碍,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氏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病,以铜的转运和储存异常为特征。由于患者肝脏合成铜兰蛋白减少,导致血浆结合铜减少和铜在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丘脑、肝脏、肾脏和角膜等组织大量沉积,造成器官的解剖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临床出现相应症状。红细胞含铜量增加可以发生溶血性贫血,肝肾功能的损害可以导致骨骼的佝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薛东生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3):253-254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的临床症状各例不一.约占50%以上的病例以肝脏的症状开始,约20%以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症状.其余约30%以肝脏病和神经系统的混合表现开始.此外有一部分疾病以溶血型贫血为首发表现.少数以骨关节症状.血尿和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 ,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 5 4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资料及误诊情况。结果 :5 4例中内脏型 2 9例 ,脑型 14例 ,混合型 11例。K F环阳性率 87 0 %。早期均误诊 ,误诊病种多样 ,误诊时间半月~ 3 2年不等 ,早期确诊预后较好。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 ,尤其对儿童不明原因的肝损害、锥体外系病征者应及时作K F环、CP等检查 ,早诊早治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eular degeneration,HLD)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1例HLD误诊情况。结果本组6例以肝脏受损为首发症状,3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4例有肾脏受损,1例表现为佝偻病。11例分别在不同医院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胆囊炎、慢性胃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误诊最长达7年。结论对不明原因肝酶异常、血尿、锥体外系症状患儿应高度怀疑HLD,及时查血清铜蓝蛋白和角膜K—F环,以早期诊断,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易误诊为其他肝脏疾病的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发病率较高的可治性遗传性疾病之一,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时,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34例HLD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肝豆状核变性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6例误诊分析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443003]王敏肝豆状核变性是铜代谢障碍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目前少数几种能用药物治疗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之一。但本病的早期诊断不易.误诊现象普遍。现将我院近十年中资料较为完整的6例误诊情况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3.
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误诊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们所遇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 ticu lar degenera-tion,HLD)误诊3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2例,发病年龄4~49(17.5±10.2)岁,≤18岁者25例(71.4%)。均参照S tern lieb诊断标准[1],对具备以下2项者诊断为HLD:(1)具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2)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3)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4)出现震颤、肌强直及面具样面容等。入院后肝损害为主的临床分型按照杨氏分型法[2]。1.2首发症状本组均以肝脏症状首发。主诉包括:皮肤、巩膜黄染22例,尿黄21例,乏力19例,纳差13例,腹胀13例,双下肢水肿17例,尿少5…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该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被误诊。现将我院1976~1995年误诊的37例HLD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年间共收治HLD病人80例...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豆状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及首次误诊情况。结果86例患者中,神经、精神异常者44例,肝炎、肝硬化36例,关节痛5例。K—F环阳性占94.29%,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占91.80%,血尿酸降低占67.27%。头颅CT或MRI异常占85.41%。常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肾炎、精神疾患、关节炎、微量元素缺乏、类风湿、癫痫等,误诊率达52.33%。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及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肾脏损害,K—F角膜环是重要阳性体征,头颅CT或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本病易被误诊误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疾病症者,应及早通过角膜K—F环及铜代谢等检查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是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文总结近 10年笔者诊治的 12例 ,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7~ 10岁 4例 ,11~ 16岁 4例 ,18~ 2 4岁 2例 ,35~38岁 2例。职业 :除 2例工人外 ,余为幼儿及学生 ,均无铜作业史。1 2 临床表现 本组早期均有精神异常 ,继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随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动作迟缓、步态不稳、行动困难各 4例 ,声音低沉或嘶哑、少言语各 3例 ,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主动作、精神异常并有不能自控行为… 相似文献
18.
19.
20.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3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科自 1992~ 2 0 0 2年共诊治肝豆状核变性 (HL D)也称Wilson病 (WD) 10 3例 ,早期误诊 34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3例 ,女 11例 ,最大年龄 6 7岁 ,最小年龄 13岁 ,平均 4 0岁。误诊率 30 .1%。误诊为帕金森病 8例 ,小舞蹈病 2例 ,小脑性共济失调 2例 ,精神障碍型误诊精神分裂症 9例 ,神经衰弱 2例 ,肝型误诊肝硬化 5例 ,肝炎 4例 ,癔症 2例。2 讨论2 .1 误诊原因分析 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一。陈氏报告 WD92例 ,锥体外系症状 98.9% ,有K- F环者 89.1% ,精神症状者 83.7% ,肝损害者 2 7.2 %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