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屹  栗明 《云南医药》2004,25(3):265-266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 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 ,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肿癌综合症,占总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 ,CRC)的5 %~10 % [1] 。由于该综合症具有显著的家族特性,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出现结直肠癌(平均确诊年龄4 5岁) ,近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80例大肠癌患者,其中4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40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及3、5年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5.0%,均高于对照组的67.5%、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点显著,且预后比散发性结直肠癌要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多地通过临床家系调查,筛选出1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其中肿瘤患者共70例,分为典型组(A组)和非典型组(B组),将同期调查中的其余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关系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与C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病年龄、肿瘤情况、病理类型和预后方面差异显著。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不佳、结肠癌和多原发癌常见的特点,但其5年以上的存活率优于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结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明显,与散发性大肠癌生物行为有显著的差异,预后较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佳。  相似文献   

4.
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人们逐渐注意到某些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家族史,现将我们遇到的4例家族性结直肠癌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例 1]男,50岁。主因便血3个月于1999年12月2日入院。经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及局部活检示直肠下段高分化腺癌。于1999年12月2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直肠中下段于直肠腹膜返折处,单个,位置较低,约有 3 cm × 3 cm大小,隆起于肠腔,但未穿透肠壁,约占肠管1/2,表面有坏死物附着。乙状结肠系膜上有两个孤立硬结,切除后病理检查示:纤维钙化结节。系膜无明显转移,但肝  相似文献   

5.
王农荣  孙坚  王东海  谢文 《江苏医药》2003,29(5):398-398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临床少见 ,我们自 1987年至 2 0 0 2年收治 4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2例 ,女 2例。年龄 9~ 6 5岁 ,其中 30岁以下者 3例。病程 3个月~ 8年。以便血和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本组 4例均有便血 ,多为间歇性 ,血呈暗红色 ,量较少 ,与粘液混合或便表面有血。 1例为鲜红色血便 ,3例有大便次数增多 ;2例血便同时伴腹痛。 1例 9岁患儿伴发育不良 ,1例合并胃息肉 ,长期便血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本组病人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息肉分布在全结肠及直肠者 2例 ,分布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  相似文献   

6.
7.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该病于1721年第1次被报道[1],具有家族遗传性,75%~80%的FAP患者存在家族病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非出生后即发病,一般经历3个阶段,即潜伏期、肿瘤期、癌肿期,直到青少年时才会开始出现息肉,随着时间进展,息肉的数量、大小会逐渐增多变大,症状也会愈趋明显,若未经诊治,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完善肠镜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608例,划分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290例及正常对照组318例;收集性别、年龄、NAFLD患病率及代谢指标等,比较两组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是否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NAFLD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6;95%CI:1.50~3.10)。结论:NAFLD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1岁。因腹痛、腹泻1.5年,于2004—10—11入院。患者于2003—02无明显诱因出现稀便,3~4次/d,伴阵发性脐周绞痛,时有少量鲜血附于大便表面,量不多,余无其他不适。2003—05腹痛突然加重,诊断为“肠梗阻,多发性结肠息肉病”,予乙状结肠切除治疗。术后仍时有腹痛、腹泻。2004—05来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全结肠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者直径1.5cm,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男.45岁。因腹泻和便血4年于1991年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e).采用定期复查并多次行部分息肉电凝切除.1995-02-17再次复查及电凝切除息肉.病理证实距肛门齿线10cm处直肠息肉癌变.转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家族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其特点是在结肠和直肠内布满了腺瘤样息肉,如临床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能发生癌变。为了探讨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我们回顾了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诊治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