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4~2010年国内报道的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并分析文献,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结果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为主,偶可引起血氨酶可逆性升高和变态反应。肌炎、横纹肌溶解等罕见,一旦发生即较严重。结论阿托伐他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的一过性的,罕见某些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或药师在用药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患者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惠春  林大专  孙莹 《中国药房》2010,(44):4189-4191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24例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致单纯性横纹肌溶解症7例,横纹肌溶解并发肾功能衰竭1例,横纹肌溶解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肌病3例;致肝功能异常6例;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致过敏反应2例;致过敏性休克1例;致指关节疼痛1例。24例患者中,5例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例为低钾血症伴高血压和冠心病者,1例为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其他均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过60岁的16例(占66.67%),停药及相应治疗后22例(占91.67%)恢复正常,2例(占8.33%)死亡。结论:阿托伐他汀引发的肝功能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致横纹肌损伤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杰  许静  罗子玲  官碧琼 《医药导报》2012,31(8):1013-1014
通过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致横纹肌损伤病例,探索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及避免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作用。分析发现患者高龄、体型瘦小,是阿托伐他汀致横纹肌损伤的易患因素。提出药师实施药学监护的要点。建议为达到二级预防目的,换用引起横纹肌损伤风险较低的氟伐他汀继续治疗。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实践可以使临床用药更加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降脂药具有调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近年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断增加,其中肝脏、肌损害是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其肌损害表现为肌痛、肌炎和肌病,也可进展为少见但致命的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的溶解、破坏和崩解,导致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1].有文献指出,单用他汀类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为0.1%~0.5%,联合用药的发生率升高至0.5%~2.5%,常发生于合并多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糖尿病患者,女性略高于男性等[2].笔者近年工作中遇到1例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患者是高龄老年人,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及脑梗死等多系统的疾病,同时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属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以“他汀”、“横纹肌溶解”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VIP 数据库,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表现、用药关联性、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4 篇文献,合计59 例患者.他汀类药物所致横纹肌溶解症多发生于70 岁以上患者.乏力、肌痛是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辛伐他汀引起横纹肌溶解发病率最高,共35例(59.32%).用药至发病最短时间为12 h,最长超过10 年,多数累计用药时间大于1 年.经过对症治疗后,45 例痊愈,11 例好转,3 例死亡.结论:密切观察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他汀类药物对高龄、合并用其他调脂药的患者可能会增加肌病发生的风险,易出现肾功能损害,一旦出现横纹肌溶解,应立即停药,给予血液净化、碱化尿液、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瑞舒伐他汀”为主要检索词,对2000年1月—2014年9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瑞舒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12例病例报道,探讨其特点,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8例患者为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70.08±1.78)岁,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5~10 mg/d,不良反应一般在使用瑞舒伐他汀5 d后发生,主要表现为肝损害和横纹肌溶解。停药并进行相应治疗1周后不良反应明显好转,出现死亡病例1例。结论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加强用药监测、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是防控瑞舒伐他汀致不良反应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22例,分析案例涉及患者的基础资料,疾病史,药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史情况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等。结果 22例阿托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年龄 60岁患者的发生率最高(72.72%);不良反应以肝功能异常最常见(95.45%),肌肉疼痛不良反应较少见(4.55%);所有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后得以恢复,无死亡事件。结论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时,应给予老年群体及存在合并症群体更多的关注,并尤其注意联合用药情况,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尽最大可能降低阿托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秋水仙碱与他汀类潜在药物相互作用(potential drug-drug interactions,pDDIs)处方,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和Elsevier数据库关于秋水仙碱与他汀类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的个案和研究报道,进行文献分析;通过医院合理用药软件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秋水仙碱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所有门诊处方,鉴别出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并进行严重性分级。结果 检索到该药物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个案报道22例,病例对照研究1篇,观察性队列研究2篇;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生时间集中在联合用药21 d内,3例患者死亡;高剂量、高龄、男性和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增加该pDDIs发生风险;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收集到秋水仙碱联合他汀类药物处方72张,其中阿托伐他汀65张,瑞舒伐他汀6张,辛伐他汀1张,危险程度分级均为严重;1例患者联合使用秋水仙碱和阿托伐他汀4个月后出现肌病,1个月后好转;临床药师制定了7项预防措施。结论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秋水仙碱与他汀类处方存在pDDIs,需积极实施预防措施并加强监测,尤其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文献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洁  柴健 《天津药学》2008,20(1):27-2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有关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3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纹肌溶解症涉及6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最多 (占56.25%);6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占65.63%).结论:临床应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6,(6):1294-1298
目的:分析瑞舒发他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医药数据库,下载病例报告原文,统计病例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分析瑞舒发他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讨论其致不良反应的机制。结果:共检索到病例报告41例45例次不良反应,发现瑞舒发他汀致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系统(肝损害)和神经肌肉系统(横纹肌溶解症);高龄患者和剂量过大与影响CPY450代谢酶的药物联用是其主要致ADRs的相关因素。结论:注意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测,尽量使用最低有效治疗剂量,避免与影响CYP450代谢酶的药物联用,是避免或减轻其ADRs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喹诺酮类药致老年人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范铭 《中国药房》2010,(18):1704-1706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致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以"喹诺酮"、"沙星"为题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2004~2009年中有关喹诺酮类药致老年人(≥60岁)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137篇,共173例,并按涉及药品种类、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喹诺酮类药共有12种;以男性居多(63.01%);60~65岁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较多(30.06%);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33.53%)、变态反应(20.81%)、内分泌系统反应(17.34%),精神异常和癫痫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75.86%);死亡2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喹诺酮类药在老年人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警惕严重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莫西沙星玫老年人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安平  唐丽琴 《安徽医药》2012,16(3):414-415
目的了解莫西沙星致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以"莫西沙星"为题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2000~2010年中有关莫西沙星致老年人(≥60岁)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49篇,共73例,并按患者性别、ADR发生时间、给药途经、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以男性居多(63.0%);81~90岁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较多(31.5%);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41.1%)、消化系统反应(27.4%)、心血管系统反应(15.1%),睡眠障碍和烦躁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40.0%)。结论临床应重视莫西沙星在老年人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范铭 《中国药房》2012,(4):344-347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老年人不良反应(ADR)的情况,探究其发生规律,促进该类药物合理使用。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致ADR的文献资料(1998-2010年),筛选收集其致老年人ADR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发生时间、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老年人ADR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24种,包含270例病例。以第3代头孢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主(70.37%);60~65岁的老年人发生较多(27.04%);多表现为变态反应(47.41%)、神经系统反应(27.04%)、血液系统反应(10.37%);发生时间尤其应注意用药后30min内(33.33%)。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致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群 《中国药房》2010,(22):2093-2095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1月~2010年1月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查阅原文,共计121篇文献154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ADR在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较高(占36.36%),多发生于用药后10min内(占33.77%)。临床表现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表现复杂,以变态反应为主(占42.21%)。11例死亡病例中,有9例死于过敏或过敏性休克,并且都在10min内发生。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ADR,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麟  文彦丽 《天津药学》2014,26(5):31-3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提出参麦注射液临床合理使用建议,以达到个体优化治疗及安全使用参麦注射液的目的。方法:检索2002—2012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所报道的使用参麦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02例,并分别对患者的人群特征、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原患疾病、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等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参麦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多发于中老年患者(86.27%)。不良反应以即发型和速发型为主,发生时间集中在用药过程中,其中用药过程中10 min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3.53%,用药中30 min累计发生率为84.31%。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7.50%),表现形式主要为过敏反应;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32.14%)。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在临床应用参麦注射液时应辨证用药,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特别是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则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文武  王丽  卢洁  郭慧  张惠霞  刘超 《中国药房》2013,(44):4195-4197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中托哌酮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尤其是超敏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托哌酮病例报告数据;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e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托哌酮治疗中国人群引起ADR/ADE的文献并作系统评价。结果: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托哌酮致ADR/ADE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38.50%)、胃肠系统损害(30.2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66%)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腹痛、嗜睡、乏力、潮红、厌食等。系统评价最终纳入2篇有关服用常规剂量托哌酮致ADR/ADE的文献,一篇报告2例患儿出现嗜睡症状,另一篇报告1例55岁男性出现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症状。结论:托哌酮在中国人群中的ADR/ADE大多为说明书中已记栽的,且少见有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到的超敏反应。建议加强对托哌酮致ADR/ADE的监测,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确保公众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临床一线调脂药阿托伐他汀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文献检索2001年6月—2011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共收集34例,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结果 34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损害最常见(47.06%),其次是肝-胆异常(29.41%),老年患者(≥61岁)发生率较高(64.71%)。结论多种药物合用是导致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陈茂蓉  童荣生 《中国药房》2010,(32):3043-3045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4月收载的关于来氟米特所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剂量、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得到文献37篇,符合标准的病例45例。女性ADR发生率(75.56%)高于男性(24.44%),50~60岁发生ADR最多,为28例。39例患者给予剂量10~30mg,qd。用药后最常见胃肠道ADR发生在1~15d。来氟米特的ADR以消化系统最多(75.56%)。用药时间短(10d内),ADR较轻的患者对症处理后减轻或消失,无需停药;但用药时间较长(10d以上),ADR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立即停药,对症处理。结论:临床医师在合理应用来氟米特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ADR,以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