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细菌耐药性危机加剧,人类生活与生产受到严重危害,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逐渐受到重视。国家颁布相关规定约束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弱药物滥用造成的耐药性问题。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作为抑菌药物具有多种优势,可单独作为抗菌药物,亦可联合抗生素减弱细菌耐药性,其作用机制也逐渐得到了阐释。因此,加大对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是研发新的抗菌药物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介绍中药抗菌优势,分析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价值,为中药抑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细菌分离、耐药性规律。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因此必须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广军 《中国药师》2006,9(3):266-267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耐药机制日益复杂。细菌主要通过4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菌药物结构改变而失活;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或数目,使细菌不与抗菌药物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相关性,研究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对2010~2013年12种抗菌药物年用量和医院常见病原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DDDs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0~2013年12种抗菌药物的DDDs呈波动状况,细菌耐药率逐年上升;DDDs排名前列的药物,细菌耐药性较高。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合理规范地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可以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带来的问题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中药因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越发受到人们重视。由中药制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单方或复方制剂以及中西药配伍制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而人们对其抗菌作用有效成分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本文就近几年来对中药抗菌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按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类、糖类、生物碱类以及其他类进行分类综述。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人们在近几年对其抗菌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白花蛇舌草总黄酮(FOD)提取自白花蛇舌草的有…  相似文献   

6.
细菌耐药性的流行趋势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耐药性流行是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日益严重问题。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是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流行需要联合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5~2006年细菌耐药性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江明 《安徽医药》2007,11(6):554-555
目的 探讨细菌耐药性变迁及与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 统计我院对三线抗菌药物严格限制前后一年内主要耐药菌株的耐药率变化以及药物使用频度,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限制政策实施前后,我院主要使用的三线抗菌药物用量减少了58%,细菌耐药性也较前改善.结论 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有一定的关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可能有助于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病原菌耐药性是指细菌使抗菌药物治疗作用下降的一种状态。耐药菌的出现使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细菌耐药产生的主要原因,全国范围内或区域医疗机构内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能够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国内外有关抗菌药物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性相关性的研究较多,国内缺少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研究数据。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其他病原菌的耐药性与常用抗菌药物消耗量的相关性,从宏观数据上把握两者间的关系,以期为医院感染的管理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新探索--噬菌体抗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加权 《医药导报》2005,24(4):296-298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大量地使用及滥用,且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而且耐药程度愈演愈烈,其中细菌同时对多种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尤为焦虑。如何面对耐药性的挑战成为非常现实和严肃的问题,从噬菌体病毒开发新抗菌药物的策略为此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探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5~2008年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分析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4年来DDDs一直处于第1位,临床用药选择倾向于价格更高、抗菌谱广的2线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列的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临床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第3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应引起临床注意。万古霉素对表葡菌和金葡菌的耐药率最低。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多年来居高不下。部分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应多方并举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生皆  卜春莲 《中国药房》2008,19(20):1557-1558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量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某医院2005~2006年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计算相关系数,描述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密切程度。结果: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的相关系数在0.6101~0.9730之间,相关均具显著性。结论: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呈正相关。应多方并举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国内、外近十年来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结果:中药抗菌可以通过抑制菌体内能量的生成、改变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抑制菌体内酶的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细菌内毒素的释放、代谢产物发挥抗菌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消除R质粒、抑制细菌主动外排泵、抑制β-内酰胺酶、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等途径逆转细菌耐药性。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思路深入探讨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物的发展及其细菌耐药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抗菌药物的发展史,也是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展史,伴随抗菌药物强大的抗感染疗效的同时,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得到拓展,人民健康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预防、治疗两方面的使用失控,使细菌耐药性迅速产生,如喹诺酮类药物,1986年在我国上市以后,同类新药迅速发展,近年其耐药率迅速升高,西方发达国家此类药比我国早上市3年,但是细菌耐药性情况却没有我国严重。“滥用抗菌药物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警告。1抗菌药物的发展,伴随细菌耐药性青…  相似文献   

14.
张耀东  汪邯郸  胡金陵 《中国药师》2012,(11):1632-1633
目的:探讨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浓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细菌室2011年检出的主要细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各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多数细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存在相关性,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碳青霉烯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明显上升,甚至某些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因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抗生素比其它所有抗菌药物更耐酶,具高效、更广谱的抗菌作用,已成为治疗院内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新一类抗菌药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形成,虽然眼前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  相似文献   

16.
喹诺酮类药物及细菌对其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结构、进入细菌体内的方式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简明阐述.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的原因入手,阐述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从染色体突变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几种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也同样在迅速增加和增强,成为困扰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确保抗生素的药效,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车注的一个问题。l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在临床上,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以适应的方式产生,即当机体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时,细菌为了求得生存而改变菌体结构来对抗药物的作用,因而耐药性总是发生在少数细菌中的,当耐药菌少量,不足以与大量敏感菌相竞争时,一般不足为害,但当敏感菌因使用抗菌药物而逐渐被消灭时,那些少量的耐药菌…  相似文献   

18.
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丽华  金琳 《天津药学》2001,13(4):9-10
抗菌药物的滥用,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等,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有必要对其滥用现状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712-2714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细菌耐药基因可由染色体突变或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转移并传播,介导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钝化酶,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外膜通透性、抗生素的主动外排泵系统和代谢途径及形成生物被膜来发挥对药物的抗药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是促进耐药菌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研制新型抗菌药物,开发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疗法等多种有效措施来控制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传播,需要不断地探索,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以及2种细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认识细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某医院2009年至2013年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2种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结果:细菌耐药率与多种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存在相关性。结论:所研究医院的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并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严谨的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抗菌药物的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