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在"治未病"领域。目前已经发布的针灸"治未病"技术标准和指南有《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和《中医基层适宜推广技术》。这些标准在研制方法、内容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在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筛选临床问题,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简便可行的常用针灸方法养生保健规范和康复规范,并开展针灸预防疾病、干预疾病自然病程的疗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中医"治未病"设备的现状及市场需求,为推动中医"治未病"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涉及全国7大地区25省,共调研658家机构,12,423名受用者。结果:华东、华中、华北地区的平均机构设备拥有量较高,中医医院的设备配备情况也高于其他机构;干预类设备购置率较高,药物干预类设备及非药物干预类设备购置率分别为40.42%和35.27%,信息管理类设备购置率最低(15.33%);各类设备每月使用20 d及以上频率的设备超过半数(54.08%),其中61.26%的非药物干预类设备每月使用20 d及以上,占比最高。结论:中医医院的中医"治未病"设备配备较完善,但存在地区差异,各类设备中干预类设备应用广泛、需求较大,应依据设备特点加强研发及完善,建立统一收费标准,为中医"治未病"研发及应用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对策对儿童哮喘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中山市坦洲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270例儿童哮喘患儿,其中90例有哮喘病史及处于哮喘缓解期患者为采取口服汤药内治防治,90例为采取穴位注射外治防治对策,其余90例为既服用中药汤药,又采用穴位敷贴及针灸的防治方法。并比测控制程度。结果:汤药组的病情控制率为85.5%;穴位组的病情控制率为82.2%;综合对策组病情控制率为94.4%。结论: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的中医"治未病"治疗对策对于防治儿童哮喘的发作相比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盛云 《中医药学刊》2010,(6):1306-1308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的防治思想、具体的防治方法亟待挖掘、整理和提高。在检索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治未病"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当前对中医"未病状态"的认识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对"未病状态"的表现分类概要进行阐述,为"未病状态"的辨识提供判别的临床参考,从而为明确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对象,为中医"治未病"应用路径和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分析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亚健康的内涵及中医“未病”的多重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显著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其发展变化过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原理和实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治未病”紧密相连,有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敬东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30-1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基本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认真落实执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能在全民中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大帮助。古人将这一思想高度地概括为"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二个方面,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方法。本文将对中医"治未病"的原理及具体应用方法,做一简明的阐释,以期对诊者或医师在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医学界有关"治未病"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治未病"思想内涵的探究;二是"治未病"在各病种中的具体应用,即外延的丰富;三是有关"治未病"如何在医院、社区等医疗单位实施,即管理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亚"即次等之意,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就是通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医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把预防疾病称为“治未病”,并总结了不少预防疾病的经验,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重要理论。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1.未病先防。就是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首先应该着眼于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相似文献   

14.
廖利平 《世界中医药》2009,4(2):104-104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结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何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以预防为主,节约卫生资源,为百姓造福;如何以中医疗效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和支持,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如何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具有丰富的预防保健理念、内容和方法。通过对中文核心期刊有关治未病研究文献的分析与梳理,总结了治未病的发展源流、思想内涵、当代临床应用以及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治未病是传统中医特有的预防医学理论,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自身的形神整体合一。方法:了解疾病的起因,采取内养外防、有病早治及瘥后调摄等多种综合措施。结果:治未病其宗旨就是培育正气,抵御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防病祛疾益寿延年。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显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当前最有可能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并领先世界,它将开创世界新的医学理念及模式,并将引领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和《灵枢·逆顺》中均有论述,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有具体论述,现代医学对“治未病”很重视,并与“亚健康”联系在一起,在肿瘤和无排卵性不孕症的治疗中也体现了心理疏导排除亚健康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中医学界有关"治未病"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治未病"思想内涵的探究;二是"治未病"在各病种中的具体应用,即外延的丰富;三是有关"治未病"如何在医院、社区等医疗单位实施,即管理层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拜读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本文根据《内》、《难》及仲圣等诸贤论述,揭示“治未病”之摄生、见微知著、治“病及脏”、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内涵,认为中医“治未病”:工程要从学习中国传统摄生术开始,要有真师传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要重视临床实践,并从自身开始,在艰苦实践锻炼中逐渐登堂入室以臻“透垣”、达“上医”水平。所渭“上医治未病”并非是不治病只预防;乃知“三因”、能“养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并善治危急疑难之病不使“及脏”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