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郴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为进一步加强郴州市急救体系建设, 提高郴州市院前急救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方法 对郴州市2007年5月-2017年4月的143 834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男女之比为1.79:1;车祸伤居各类疾病之首; 空车以晕厥查因和儿童患者为主; 年龄在21~40岁死亡病例最多; 猝死和创伤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死亡原因。
结论 应以疾病分类、患者年龄以及好发时间为依据, 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针对车祸伤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危重病例等重点人群的救治, 应组织培训医务人员, 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展开急救工作, 以提高院前急救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深圳市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按行政区对深圳市公立综合性医院进行分层, 在每个区随机抽取1间综合性医院, 收集各医院急诊科于2016年上半年接诊的急性中毒病例, 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中毒起因、毒物类型和救治措施。
结果 共调查各类急性中毒病例697例, 女性多于男性。20~29岁年龄组是中毒最多的人群, 占27.98%, 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 占19.37%。0~5岁患者占9.04%。前三位中毒原因依次是意外(占36.78%)、自杀/自我伤害(占26.58%)和动物叮/咬(占22.84%)。最常见的四类毒物依次是有毒气体(占27.40%)、动物毒素(占22.81%)、农药(占12.05%)和安眠药(占7.60%), 其中一氧化碳中毒占总病例的25.82%。34.86%的患者进行了消化道毒物清除, 6.89%的患者使用解毒剂治疗。
结论 0~5岁、20~39岁是深圳市急性中毒重点防控人群, 尤其应加强一氧化碳、误服、叮/咬等非故意中毒预防的宣传教育, 重视对农药、燃气设备的管理和精神卫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20例急性自服药物中毒住院病人心理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地区中毒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某院中毒科收治的220例自服药物中毒病人流行病学特点,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量化分析急性中毒患者心理状况。
结果 220例患者中男性93例,女性127例。年龄范围8~95岁,平均(54.81±2.2)岁。农药中毒患者占比排最高的是杀虫剂中毒,占45.910%(101/220);药品中毒最常见的是镇静类药物中毒,占30.91%(68/220)。高发年龄段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重度抑郁患者占39.30%。年轻组抑郁罹患率及严重程度高于老年组,女性组抑郁罹患率及严重程度高于男性(P均 < 0.05)。
结论 有关部门应动态掌握急性药物中毒病人全年发病情况,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完善闭环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4-2018年期间宝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04-2018年宝山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9起,发病1 009人,死亡42人;除2013年外,事件报告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传染病事件在事件类型中最多(32起,占40.51%),报告病例数最多(632例,占62.64%),波及人数也最多(19 972人);发生时间呈现2个高峰,分别为3、4月份和11、12月份。不同事件的发生月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工厂企业是事件主要发生地(33起,占41.77%)。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急性职业中毒(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3.81%)。
结论 冬春季为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突发事件为主,工厂企业的职业中毒是主要致死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中毒事件能力的现状, 科学评价该市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能力。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 对7家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毒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毒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中毒事件现场处置情况、毒物检测能力、培训演练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
结果 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中毒防治工作人员84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15.03%。年龄分布较为合理, 本科及以上占大部分, 但缺乏年轻专业人员。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 6家设立了独立的应急物资储备场所、有个体防护用品储备; 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无解毒药储备; 1家配备了中毒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5家参加了针对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培训。
结论 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实验室装备、培训演练等诸多方面与应急工作需要尚有差距, 需完善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某车用活性炭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 提出职业病防治措施。
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 进行检测结果分析。
结果 该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化学毒物(磷酸、硫酸、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噪声、高温。经现场检测, 粉尘检测合格率为90.91%, 一氧化碳为75%, 高温为0, 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为100%。
结论 活性炭生产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粉尘、一氧化碳和高温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企业应重视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设计, 切实有效地做好职业病危害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168例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检测申请资料及其结果的分析,了解重庆市该类中毒病例的相关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中毒的发生,以及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提供相关指导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重庆市中毒控制中心2015—2018年所收集的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检测申请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户籍、疑似中毒时间、检出项目等。
结果 受检人群主要以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56.5%;农村送检比例为69.6%,远高于城市人群;检测申请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冬季;主要检出项目为大隆和溴敌隆,分别占58.0%和41.1%。
结论 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严重威胁农村少年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应加强该类灭鼠药的监管和中毒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一起群发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事件的深入调查分析, 了解该企业正己烷中毒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
方法 基于职业卫生工程分析、毒物分析及工作场所检测, 分析相关数据, 找出关键控制点。
结果 13名工人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中毒工人使用正己烷体积分数为21.10%的"白电油"进行擦拭工作, 车间相对密闭且缺少通风排毒设施, 部分岗位正己烷检测结果超过国家标准, 最高达274.59 mg/m3。经替换清洁剂及设置局部通风等防治措施, 有毒有害物质的现场检测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结论 降低正己烷浓度的关键控制点是利用低毒或者无毒的清洁剂替代"白电油", 并在产生有毒气体的岗位设置通风设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淄博市2008-2017年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发病规律进行分析, 为当地各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淄博市2008-2017年诊断的职业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7年淄博市共诊断职业病2 201例, 病种涉及7类40种。职业性尘肺病1 846例, 居各类职业病之首, 占总病例数的83.9%;其次是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199例, 占9.0%;第三位是职业性化学中毒, 117例, 占5.3%;煤矿开采和洗选、耐火陶瓷制品及材料制造、非金属采矿及制品三个行业居职业病发病前三位; 职业病患者主要分布于国有经济企业, 有1 048例, 占总病例数的47.6%, 其次是个体经济企业, 有733例, 占33.3%;中型企业职业病患者最多(699例, 31.8%), 其次是大型企业(513例, 23.3%)。
结论 近10年淄博市职业病发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为此, 政府部门、监管部门、用人单位须通力合作, 多措并举,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青浦区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现状,为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8年青浦区农药中毒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2006-2018年青浦区农药中毒病例884例,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85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799例,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比例为1:9.4。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占多,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占多;生产性农药中毒主要为中年人(41~65岁),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主要为青年人(18~40岁)。两组农药中毒病例性别、年龄分布不同(P < 0.01)。两组农药中毒季节分布不同(P < 0.01),生产性农药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占74.1%),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分布较为平均。杀虫剂是引起急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农药,占77.8%,杀虫剂中毒病死率也最高(P>0.05)。
结论 两类农药中毒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不同,应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提高夏季农药喷洒技术与个体防护意识、加强农药管理;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是引起该区急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也应加强对农村人群社会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