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对复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80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周。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评分、FDI评分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P0.05)。2)治疗后,2组H-B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H-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复发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49),研究组采取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方案,对照组仅采取透刺经筋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生物电信号、面神经功能(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Portmann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83.67%(P0.05);治疗1疗程后,研究组咬肌、提唇上肌、额肌生物电信号差及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B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面部残疾指数以及生物电信号差距,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深圳市中医院2021年3月—2021年12月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用药,观察组予针刺联合火龙罐综合灸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比较2组H-B分级、改良Portmann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H-B分级、改良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改良Portmann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普通针刺疗法与温针灸治疗的优劣差异。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2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1)、试验组(n=41)。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针刺疗法,试验组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予以统计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7.6%、82.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FDI评分(躯体)、FDI评分(社会)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患者H-B评分、FDI评分(躯体)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大秦艽汤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2组均予泼尼松、甲钴胺等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秦艽汤,连用4周。评价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14、21、28 d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的痊愈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对2组患者进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Portmann简易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与对照组86.1%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7.8%,与对照组58.3%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7 d、14 d后,观察组H-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经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FDIP评分和Portmann简易评分均明显升高,FDI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30.6%。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大秦艽汤,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并显著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刺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艾灸组、针刺+艾灸+中药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针刺+艾灸+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艾灸组和针刺组,且针刺+艾灸组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三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均降低,FDIP评分均升高,FDIS评分均降低,且针刺+艾灸+中药组明显优于针刺+艾灸组和针刺组,针刺+艾灸组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刺艾灸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面神经功能及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4周 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简易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的变化情况,FDI量表分为躯体功能指数量表(FDIP)与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两个部分。【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86.67%(26/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Portmann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P评分与FDI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DIP评分与FDI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 FDIP 评分与 FDIS 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针灸诊疗,观察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量表(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免疫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FDI躯体和社会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和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俞显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结合下关、牵正穴处行隔牵正散灸,对照组常规针刺,均每天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分级、Portmann、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H-B分级、Portmann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9/3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轩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99-10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给予针刺干预,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连续干预3个疗程.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评定H-B评分、改良后Portmann评分法评定Portmann评分,并比较2组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28/32),高于对照组的70.97%(2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评分、Portmann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翳风穴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翳风穴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观察组在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面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面瘫急性期以甲钴胺注射液于翳风穴进行穴位注射能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痊愈时间,提高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董氏奇穴联合火龙罐与常规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7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联合火龙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TDP照射疗法,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3周结束后评定面神经瘫痪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分、改良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躯体功能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Index Scale,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Life Function Scale,FDI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分、改良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两组H-B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分、改良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局部穴配合穴位注射对孕妇Bell面瘫(BP)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面部残疾指数(FDI)的影响。方法:将40例孕妇B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电针患侧丝竹空、瞳子髎、四白、颧髎、翳风、地仓和颊车,配合患侧足三里、阳陵泉穴位注射。每次治疗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取穴、操作和疗程同观察组中的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量表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DI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局部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孕妇BP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翳风穴三刺法联合面部腧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并随症配穴),远端腧穴(合谷,太冲,足三里)分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选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DI评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作为疗效标准,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69.4%和97.2%,对照组分别为44.4%和8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64例分为四组,将采用强的松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患者纳入温针组,电针组实施电针治疗,闪罐组在针刺后加闪罐治疗,每组16例。将四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House-Bro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对。结果:同其他三组相比,温针组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治疗前,且温针组数据最低,与其他三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温针组、电针组、闪罐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FDI评分(躯体)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温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比电针、闪罐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