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元.李东垣“甘温除热”之理论进行研究。发掘祖国医学理论精髓,源古不泥古。方法:通过用补中益气汤及其变方——清暑益气汤的,临床应用,随症化裁治疗脾胃虚症患者。结果:病情各异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权衡缓急,适当配伍,使邪去而脾胃之气得复。结论:根据“甘温除热”的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审症求因,灵活组方,每能收到疗效。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怀林 《河北中医》2004,26(9):683-683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以“劳者温之”、“损者补之”为原则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独特的反治法则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明确指出“劳者温之”、“损者补之”。反世之“小建中汤”“当归补血汤”均属此法。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脾胃气衰、元气不足所致的阴火内生 ,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拟定了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 ,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临床上在“甘温除热”治则指导下 ,灵活辨治 ,每获显效。1 病案举例1.1 感冒发热 刘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甘温除热法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方法]以甘温除热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为主方结合辨证论治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28例。[结果]连续服药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治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3%。[结论]运用甘温除热法结合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误区 目前中医界多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所致,对其病因病机多认为系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蕴积中焦,胶结不解,加之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诱因,出现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温除热方联合耳穴贴压医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结果。方法:45例患者采取甘温除热方加减联合耳穴贴压法医治。临床成果显示:没有效果5例,有些效果5例,显著效果10例,临床治愈25例,总有效率89.9%(40/45);结论:甘温除热方加减联合耳穴贴压对于医治慢性荨麻疹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是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发热之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先后天水火升降失调而阳损及阴的一种反治疗法。因病本在阳,故用甘温补阳配阴以治其本,使阳生则阴长,阴阳相维而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7.
8.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首倡 ,为治疗内伤气虚发热大法之一。笔者验之临床 ,效如桴鼓。现将个人体会简述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 ,男 ,2 1岁。因畏寒、发热、咳嗽、咯痰 2 0余日入院。患者于 2 0多天前出现畏寒发热 ,体温39℃~ 41℃ ,伴咳嗽、咳痰。 1 0天前痰中带血丝 ,先后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环丙沙星等治疗 ,症状不见缓解。患者自行静脉注射海洛因 2年。体检 :T41 .2℃ ,P1 2 0次 /分 ,R2 6次 /分 ,BP1 1 0 /68mm Hg。神志恍惚 ,急性热病容。皮肤潮湿。倦怠少气懒言 ,睑结膜、口唇粘膜及爪甲苍白色 ,呼吸急促 ,双肺语颤增强…  相似文献   

9.
刘玲  孙维峰 《天津中医药》2010,27(5):401-402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0.
唐佩林 《山西中医》2001,17(5):59-60
甘温除热法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 ,是他根据《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的观点而创立的一种治法 ,专为内伤发热而设。纵观其应用 ,大致有 :脾胃虚弱 ,阳气不升 ,郁而生热 ;脾胃气虚 ,导致血虚 ,虚阳亢奋 ,外浮发热 ;脾胃气虚 ,兼夹外邪而发热。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临证当审其兼夹 ,酌情加减。笔者体会 ,阳虚加附片、肉桂 ;瘀滞加当归、桃仁 ;阴液不足 ,加生地、麦冬 ;血虚加熟地、首乌 ;邪火内盛加黄连、黄芩 ;外邪兼夹加苏叶、桂枝等。兹举验案 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临床适用范围(内、外、妇、儿、口腔各科)、指证、病机和方药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现状,说明该法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理想,有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的意义,认为临床运用指征的规范统一以及相应有效方药的实践推广应用是为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13.
甘温除热法始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氏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将甘温补益的药物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发热 ,这种治法称之为甘温除热法。当代名医蒲辅周就内伤低热产生的机理 ,曾提出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阳气者 ,烦劳则张”的理论相关。蒲老认为 :“‘烦劳则张’,实为阳虚 ,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 ,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 ,以致低烧”(《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6:54)。从上分析可知 ,甘温除热法的适应证是以脾胃气虚为主 ,导致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是应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后天水火升降失调或气虚,气血两虚,体虚(气虚,阳虚),外感等所致的阳损及阴出现发热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病本在阳,故用甘温之法补益脾胃,益气升阳,且甘养温运,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使脾胃气复,则枢机运转,清升浊降,亦即气旺则能生血,达到补阳配阴以治其本,使阳生阴长,阴阳相维而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热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书凯 《河北中医》2000,22(10):261-261
1995~ 1 999年 ,笔者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致的发热 1 6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 6例 ,其中男 1 0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 41岁 ,最大 55岁 ,平均 52岁 ;均经血象、骨髓象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史 1~ 5年 ,均以持续发热入院。入院后经抗生素、抗病毒及抗真菌治疗仍发热不退。均排除感染引起发热。临床表现 :身热 ,自汗 ,少气懒言 ,体倦肢软 ,口渴喜热饮 ,面色萎黄 ,纳少腹胀 ,食后胀甚 ,精神疲惫 ,形体消瘦 ,舌淡苔白 ,脉软弱无力。2 治疗方法2 .1 基本方 黄芪 60 g,人参 2 0 g,当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杨丽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391+393-391,393
本文从"甘温除热"之渊源、含义、所属方剂、甘温除大热之机理及临床的扩展应用等方面对甘温除热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热法就是选用甘温之剂治疗里虚发热的一种疗法,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则温之,损则益之"而创立的一种治疗阴火炽盛的一种法则,临床用于治疗某些发热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世医家一直沿用至今,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9.
20.
甘温除热法,古已有之,论成就之大者,当首推李东垣,其所立黄芪人参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无不至精至当,诚为千古妙方.笔者就此揣度有年,略有所得,兹引验案数则于后. 黄芪人参汤治高烧 朝某,男,36岁.1998年7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高烧2年余.患者于2年前因患"感冒"而发烧,经治后痊愈,嗣后每遇劳累则复作,近日又因劳累发热,体温38.5~39.6℃,体力尚可,惟于活动时略有飘忽感,胸口时觉窒闷,口干欲食冷物,食之则身有寒意.腹胀,入夜时有绞痛,纳差,大便粘滞不爽,肛门灼热.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尚和缓,偶见代脉. 详参脉症,热而不寒,体力未衰,大便粘热,脉来不弱,此当属实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