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年余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配合。结果:本组63例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目前已成为大肠巨大息肉的首选安全治疗方法。内镜护士在治疗中默契配合及切除后的病情观察和照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年余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配合。结果:本组63例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目前已成为大肠巨大息肉的首选安全治疗方法。内镜护士在治疗中默契配合及切除后的病情观察和照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莆田市第一医院就诊的70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预后结果。结果:本研究入组的70例患者的大肠广基息肉均一次性切除,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术中出血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穿孔,发生术中、术后出血的患者经钛夹夹闭后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结论:对于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内镜黏膜切除术一次性切除率高,患者术后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低,发生术中出血的患者可采用钛夹夹闭缓解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息肉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在我院内镜下行EMR治疗的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100%,并发症6.8%。结论 EMR在目前条件下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基本上可取代传统外科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5.
正大肠黏膜表面长出的一种可向肠腔内侧突出生长的赘生物,我们称之为大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结直肠肿瘤,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1],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因此,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及早诊治,对控制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大肠息肉主要依靠内镜检查来诊断和治疗,但息肉切除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2],如何防治大肠息肉内镜术后复发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息肉典型改变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寻与幽门螺杆菌、病理组织学改变、舌象等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内镜下胃息肉的辨证规律。方法:选择我院胃息肉患者131例,观察患者内镜下黏膜像的特点,以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内镜下四种中医证型与息肉分型及病理分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息肉形态、黏膜色泽、Hp感染、舌质、舌苔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虚寒患者内镜下息肉表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改变;息肉表面充血或糜烂在气滞痰阻证、痰热郁结证、痰瘀互结证三个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型;Hp感染在痰热郁结证与痰瘀互结证两种证型多见;舌淡苔薄白多见于脾胃虚寒证;舌红苔黄腻多见于痰热郁结证;舌质紫在痰瘀互结证型多见;气滞痰阻证型多见舌淡白或暗,苔白腻。结论:胃息肉中医证型与息肉黏膜形态、黏膜色泽、Hp感染、舌质、舌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之一,内镜筛查及早期干预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大肠息肉,本文从病因、中西医治疗、预防复发等几方面综述大肠息肉病的中西医诊治现状。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现代医学主张微创切除治疗,但难以解决大肠息肉易发病、可癌变、多复发等问题。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大肠息肉的诊疗新策略,临床可在“辨病-辨证-辨体”的“三辨”诊疗模式基础上,指导患者规避危险因素、阻断癌变风险及调理偏颇体质,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内镜检查及治疗手段,实现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结合精准预防、高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具有潜在恶变的可能,尤其是多发性、直径较大的息肉,内镜检查发现时应予切除。我院消化内科自2006年12月始对大肠多发性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大肠息肉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于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病变之一[1]。大肠息肉癌变率较高,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方法,但术后肠息肉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15%~60%的大肠息肉术后患者会在3~5年内复发[2]。如何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应用结肠灵灌肠防治大肠息肉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黏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型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脾虚湿热证少见(P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湿热证多见,与其他2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中,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亦多见,与大肠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大肠息肉的作用.方法:对68例大肠息肉患者行电子肠镜下氢离子凝固术治疗的体会加以总结.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痛苦少、耐受性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抑制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65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依证型辨证治疗,连续服用中药3个月,1年后随访复查肠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息肉大小、数量、病理类型、治疗方式是影响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治疗组为12.5%,对照组为3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邢学义  王志  李群霞  樊明红  石萍 《光明中医》2016,(14):2100-2101
目的验证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切除息肉的方法来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方法针对100例腹泻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确诊患者,经电切息肉后口服加味神术散治疗,后复查大肠镜;对照组50例,单纯手术切除息肉,后复查大肠镜。对每一位患者自入院后病情进行定期观察,在此期间两组未再服用任何可影响息肉生长的药物。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只有1例患者有息肉复发现象,复发率仅为2%。对照组有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2%。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要优于对照组单纯手术切除。结论加味神术散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高频电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范围也由对黏膜病变的治疗扩展至对黏膜下病变的治疗[1]。我院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32例,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胃镜发现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行超声内镜检查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6.4岁。间质瘤10例,其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8例;息肉15例(扁平,宽蒂或无蒂),其中食管息肉3例,胃息肉12例,早期胃癌2例,胃腺瘤2例,异位胰腺3例。1·2适应证病变边界清…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高频电息肉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但息肉切除术后出现的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常有报道.究其原因多出现于粗蒂息肉的电凝不足过度电凝或创面切割过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为8—71岁,平均年龄为43.7岁。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将275例患者分为电切除组,圈套切除组和微波组三组。结果:三组患者单发息肉、多发息肉、无蒂息肉及有蒂息肉等各种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结论:通过内镜的方法对大肠息肉病症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上三种方法中,电切除方法的效果较好,并且三种方法也可以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是传统而成熟的内镜治疗技术.针对其不能切除平坦或扁平隆起病变的局限,内镜学者开发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但对于大于2cm的平坦息肉.难以一次性完整切除,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又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特点在于可以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对于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在中医外科教材、诊疗指南及相关文献中记述有息肉痔、悬胆痔、垂珠痔、樱桃痔、肠覃、石瘕、积聚、癥瘕等。对大肠息肉现有病名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对肠溜可以作为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进行探讨,从病位、病机、转归、鉴别等方面认为肠溜比较符合大肠息肉的特点,可以考虑作为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按照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疗效及随访12个月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 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予以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