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治疗大法。以经络而言,当有手足之分。“伤寒论”里并未详言,故致使后世学者对此各持己说。如:河间《宣明论》日;“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陶节庵《伤寒琐言》日;“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者,俗医之谬论也,人身之气,自平旦会于膻中,朝行手太阴肺经,以次分布诸经,所以一脉愆和,则百脉皆病。”按:所谓六经,是指手足同名六经而言,并非单指足六经。根据经络学原理,人体是一  相似文献   

2.
"伤寒传足不传手"首次由北宋著名伤寒大家韩祗和提出,后世医家争论不休。持相同观点的医家如朱肱、刘草窗等多以阴阳为总纲,根据五行生克观念,对伤寒六经的传变进行阐释;持相反意见的医家如刘完素等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错误认识,是因为足经发病的热病多,手经发病的热病很少,而且手经发病的热病病情轻微;当代医家刘渡舟、何任等从经络脏腑相应来分析,认为手足经都有所传,而且传经形式有多种,传经是活法,不是定例。笔者从《伤寒论》中六经归属问题、六经诸病证特点以及经络循行特点等分析,认为"伤寒足经症状多而手经症状少"的现象,不仅跟邪气性质相关,尚暗含经脉循行气化升降的理论,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3.
《伤寒意珠篇》是韩来鹤撰写的一部《伤寒论》注释发挥类著作,汇集了韩氏数年研究伤寒的心得体会。经考证,韩来鹤是明末清初人,此书成书于1683年,晚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1643年。《伤寒意珠篇》的学术特点及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手经主出、足经主入的观点解释“伤寒传足不传手”论,首提“伤暑传手不传足”,并以汗、吐、和、下、温、凉、补七法重新分类编排伤寒113方,以法统方,以症为纲,实现症、法、方的有机统一。韩氏独特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伤寒学的内容,促进了伤寒的学术争鸣,为中医八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治疗伤寒诸证的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天上为温病学说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推为温热大师,其所著《温热论》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然其篇中“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一句,颇令人费解.章虚谷释为“伤寒先受手足经,足经脉长故多传变,温邪先受手手经,手经脉短故少传变.”说理甚为牵强.故周学海力辟其非,认为“此义世皆以手足经释之,非也.伤寒也有不传经考,但传经者多,湿病传经者少,所以然者,寒邪为敛,其人以渐,进一境则转一家,放变证多.温邪为开,重门洞辟,初病即常兼二三经,再传而六经已毕,故变证少.”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仍…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温病、温疫、寒湿疫传变规律进行比较和总结。伤寒为寒邪从皮毛而入机体,以伤阳为主线,经六经传变;温病为温热之邪从口鼻入侵人体,以伤阴为主线,经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温疫为湿热戾气从口鼻而入膜原,经表里九传。寒湿疫为寒湿戾气从口鼻而入伏膜原,以伤阳为主线,表里分传,走表入里,或出于三阳肺卫之表,或入肺脾太阴之里,阻滞四焦。寒湿疫分为郁闭脱虚四个阶段,如伏邪不尽,常波及四焦,变证繁多,且后遗症多。  相似文献   

6.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病为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之危重阶段,下利是少阴常见症。宋本《伤寒论》少阴篇四十四条条文中,明言下利之条文有十五条,尚有数条少阴下利证者散于厥阴篇中。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4.2张锡纯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2.1主张以仲景六经统治外感热病张氏对外感热病,主张皆用伤寒六经分治。张氏认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皆可浑统于六经”,“以纳简于繁”;对温病家“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不以为然。并认为,就是《伤寒论》条文中标明“伤寒”二字的方证,也“恒统中风、温病而言”,非专指伤于寒邪。因此说,《伤寒论》诸方也决非只为寒邪而设,即如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4.2.2临床运用经方的经…  相似文献   

8.
正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热病为汗病也,而何尝有所谓阴证哉?遍考《素问》《灵枢》诸经,并无阴证之名,故刘守贞论伤寒,无问三阴三阳,皆一于为热,而无有寒者。故曰伤寒无阴证,阴证乃杂病也。然而仲景则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夫无热恶寒,则知无阳经之郁热,而发于阴,则知不从阳经之传入,故有四逆、理中之用。而谓伤寒之无阴证乎?不知伤寒之有阴证也。有真寒直中少阴经,而名为阴证者;有房欲伤肾,虚寒上下阴虚,而名为阴证者。此之阴  相似文献   

9.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推阐仲景之旨而能变通于其间,从阐扬伤寒伤足不伤手、脾胃病证治法、从脾弱论阴黄、调护重脾胃四个方面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阐发。为后世认识《伤寒论》太阴经、阳明经病证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病证下法、温中法的使用,阴黄的辨治,疾病从脾胃调护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伤寒传变以六经为主,兼论卫气营血,入里则以寒化为主,营血亦然;温病传变以卫气营血为主,兼论六经,入里则以热化为主,六经亦然。寒热错杂而气机不畅,是导致伤寒入里成蓄血证的原因,温病传变入里,气血两燔则导致动血证。二者的区别在于初始所感寒温邪气,对人体阴阳二气的影响,寒则伤阳,热则助阳,最终导致伤寒、温病治疗的分歧,伤寒重在"扶阳气",而温病则"顾阴液"。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对中医基本理论和内、妇科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针灸疗法也有不少论述,本人就有关条文进行初步探讨。太阳病 1、防太阳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条文说明太阳将传阳明,可针足阳明经俞穴,防止邪传阳明,古人认为针足阳明经可用三个穴位:趺阳(周禹载)、足三里(陈修园)、睛明(柯韵伯)。趺阳是冲阳穴的别名,它是足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之处,针刺后可使足阳明经脉气盛,能健脾化湿,使中气充足,增强体质,抵抗外邪;足三里是阳明经合穴,为阳明经脉气汇合之处,具有理脾胃、调中气、通调经络气血、祛邪防病作用;睛明是足太  相似文献   

12.
兼证论浅识     
“兼证”一词始见于金代刘完素《伤寒直格》,意在修正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迄今医家对兼证的含义各抒己见 ,所指非一。本文就有关文献资料钩稽整理 ,分源流述要、案例举证、要点浅析三部分对兼证进行探识诠释 ,藉此对“兼证”一词有确切了解。  相似文献   

13.
石膏论选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温病总病因的称谓,以与伤寒的病因即寒邪相区别。“上受”是温邪侵袭人体的途径,而寒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则可称为“下受”。“逆传”特指温病中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病变,是与伤寒中足太阳膀胱传至足阳明胃的病变相比较而言的,故“逆传”与顺传是基于温病与伤寒这两大类外感热病的特有传变特点的比较而言的,不能仅仅限于在温病范围内进行解释。“营卫气血”绝对不能等同于“卫气营血”,前者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而后者则代表温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大证候群和治则方药,侧重于病理,故人体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是相同的,但患温病和伤寒后的病机转归及治疗是不同的。本文尊重原著,探幽析微,还原了《温热论》这一经典原著第一条的原旨本意,厘正了某些业内人士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兼证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证”一词始见于金代刘完素《伤寒直格》,意在修正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迄今医家对兼证的含义各抒已见,所指非一。本文就有关文献资料钩稽整理,分源流述要、案例举证、要点浅古部分对兼证进行探识诠释,藉此对“兼证”一词有确切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 当前,对温病的传变规律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对温病传变规律中的顺传、逆传认识,不外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顺传;肺传心包,肺卫不解传入营分为逆传。其二、认为:手太阴肺传入足阳明胃为顺传,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属顺传。手太阴肺传入手厥阴心包为逆传,卫传营不属逆传。就此,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19.
六经之目,出《素问·热论》,依经络以论,病之常理。又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更以六经示深浅次序,此理精细。而有热则有寒,有实则有虚,此亦理之常,故张氏(指仲景)扩而充之,乃全经(指《伤寒论》)不言经络,惟就阴阳对待,虚实并峙之义,以标其病位也。雪按:一日传一经,是必无之木,然人身经络相通,表里互贯,阴阳循环,亦理之常。  相似文献   

20.
尤在泾注曰:“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与不传之异。”尤氏之言,颇合仲景之意。一、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此段凭脉蕴证,以脉静辖病不传,颇有潜意。方有执云:“不传有二,一则不传而遂自愈,一则不传而犹或不解……则始终在太阳者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