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在重度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5例重度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指标[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费用,误吸风险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VFS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S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吸风险、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指标评分,缩短带管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费用、误吸风险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收治112例的脑外科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56例,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的HAMA、SDS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HAMA评分为(5.03±1.14)分优于对照组的(8.22±1.88)分;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DS评分(26.33±3.67)分优于对照组的(52.31±3.54)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全面护理。比较两组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满意水平;住院时间、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认知;护理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指标。结果:实验组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认知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炎症因子指标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炎症因子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护理在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控制机体炎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认知水平,患者满意水平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在本科室进行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5.84%,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加强气道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后防止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患者140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针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肺感染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肺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实施防止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肺感染发生率,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97-19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8年5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对象,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其中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为对照组,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为观察组;观察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气管切开拔管时间、康复率、预后效果(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气管切开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康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康复率,且缩短了康复时间、有效提高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7.
丰谢华  张超  甘静 《中外医疗》2023,(6):178-181+185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接受护理的94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情绪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5)。结论 采用程序化护理有利于减少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在老年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2例)和干预组(n=2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通气量(MVV)较对照组高(均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9.09%)较对照组患者(36.36%)低(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腹腔镜术后的老年患者采用呼吸功能训练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69-72
目的探讨Vitalstim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2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卒中相关药物治疗及康复医师指导下吞咽训练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Vitalstim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评分降低数值分别为(2.22±1.09)分和(1.30±0.8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研究组和对照组吞咽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66%、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81%、40.00%,有显著性差异(χ~2=4.074,P=0.044)。结论 Vitalstim神经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早期吞咽功能,并降低患者因吞咽障碍导致的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外科ICU患者共计56例,均在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情况。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入选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其中2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纳入到对照组,另外28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纳入到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以及护理之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研究组的依从率为96.43%(27/28),对照组则仅为78.57%(2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达到了100.00%,对照组则仅为82.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发生肺部感染的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邓清军  向志国  谢富连 《重庆医学》2013,(25):3044-3045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伤后24h内气管切开30例为研究组,受伤24h后气管切开27例为对照组,两组其余治疗方法均相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有12例发生肺部感染,10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6~10d,平均7.3d,死亡5例。对照组有19例并发肺部感染,8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11~18d,平均15.9d,死亡12例。研究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4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明显改善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训练促进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交叉电项针治疗,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廉泉穴,电极左右交叉相连;每天针刺1次,每周6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即28 d)。在纤维内镜下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渗漏-误吸量表(PAS)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8 d后,2组患者的FEDSS、PAS、CP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咳嗽反射的恢复,有助于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56-16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联合吞咽训练对老年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患者吞咽困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科收治的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患者190例。采取单纯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联合吞咽训练。干预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吞咽功能训练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为1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4%,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功能训练效果方面,观察组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评分为(11.9±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4±2.7)分,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无论是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还是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联合吞咽训练可有效降低误吸发生率,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基于食物形态调整的摄食训练在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03——2020-05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110例,其中55例行常规饮食干预为对照组,另55例实施基于食物形态调整的摄食训练为试验组,比较2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MMASA)、摄食能力(FOIS)、肺部感染发生率、患者报告结局(PRO)。结果 干预后2组MMASA、FOIS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7.27%(4/55)低于对照组21.82%(12/55)(P<0.05);干预后2组社会功能、症状、心理等PRO指标均明显上提高,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基于食物形态调整的摄食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可促进吞咽功能、摄食能力恢复,减少肺部感染,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干预。干预6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及并发症。 结果 干预6周后,2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5),且试验组SSA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总分以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试验组SWAL-QOL总分以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期间,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治疗仪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误吸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1-2014年收治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且留置胃管鼻饲患者11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与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胃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误吸、肺部感染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6.9%,而试验组仅为6.9%,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77.59%,试验组为9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82-85
目的探讨分析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86例,依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录像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运动想象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吞咽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咽喉部冰刺激联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采取咽喉部冰刺激联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每组84例。两组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前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WAL-QOL评分比对照组高,SSA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接受咽喉部冰刺激联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干预,可改善吞咽功能,提高营养状况水平,并发症更少,进而提升生活质量,有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接受治疗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与干预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理论干预。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各项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病房内活动、自理能力、对外界的关心和兴趣、责任心和社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自我效能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