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方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通脉之功,主治厥阴伤寒。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笔者临床将此方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治疗多获佳效。  相似文献   

2.
<正>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源于《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炙甘草、大枣、吴茱萸、生姜九味药组成。原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后世临证发挥,运用颇广。本方散寒寓通脉,祛邪兼和营,辛温而  相似文献   

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妇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林 《陕西中医》2001,22(11):689-68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源于《伤寒论》第35 1条 ,由当归、桂枝、大枣、细辛、通草、炙甘草、吴茱萸、生姜所组成。是为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 ,内有久寒者而设 ,故能温经散寒 ,养血通经 ,降逆化痰 ,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带下 ,阴缩、阴吹、乳房窜痛等证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将治疗病案列举如下。  白带、月经后期 陈某 ,女 ,2 4岁 ,未婚 ,农民。 1 990年 5月 4日初诊。患者 1年来的白带量多 ,质稀如水 ,无臭气 ,经期推迟 1周左右 ,量少色暗 ,伴四肢逆冷 ,左肩关节痛 ,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余诊后 ,根据色脉症状 ,诊断为血虚中寒 ,湿邪下注所…  相似文献   

4.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载《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该方主治血虚寒凝、兼有久寒所致诸症。所谓“久寒”,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曰“久寒”,是指平素胃肠虚寒,有腹痛、呕吐清涎等症状;一曰“久寒”,乃指沉寒痼疾,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等症状。从吴茱萸、生姜并用,有温胃降逆,暖肝散寒的功效来看,以上两种意见均有道理,可以相互并存。  相似文献   

5.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治疗血虚受寒、经脉凝滞的常用方,由于血虚受寒、经脉不通的部位不同,因此常有不同的临床症状,黄文政教授灵活地运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血虚寒凝诸病,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左右,将黄文政教授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仲学龙  冯长江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40-1140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出《伤寒论》,药由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9味药组成,治疗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脉细等症。笔者研习《伤寒论》25年,临床辨证用治他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白芍、细辛、通草、桂枝、甘草六味药组成。此方来源于《伤寒论》。其原文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当归四逆汤,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剖析原文,本方主治厥阴伤寒,症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但是造成此种四肢厥寒的是因为阴血不足,寒邪内侵,致使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末。所以应用当归四逆汤温散寒邪,养血通脉,以除厥冷。后世对此方的应用有发挥,不仅局限在治疗厥阴伤寒,也用来治疗内科杂病。现将我在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几种病案,介绍如下: 一、风湿痛  相似文献   

8.
李开平  陈伟刚 《新中医》1995,27(3):56-5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新用李开平,陈伟刚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治伤寒厥阴病血虚寒厥证,《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笔者在临床上每遇化源不足,营血亏虚,阳气衰微,不能布达四肢而出...  相似文献   

9.
<正>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白芍、细辛、通草、桂枝、甘草六味药组成。此方来源于“伤寒论”。原文为:“手足厥寒,脉微欲细者。宜当归四逆汤,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芋生姜汤。”本方主治厥阴伤寒,症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但是造成此种四肢厥寒的是因为阴血不足,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见于《伤寒论》,原文谓:"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着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为: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此方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笔者于临床上对具血虚寒凝证之精神疾病,施之收效颇佳。兹将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精神疾病之经验与体会,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1.
当归四逆汤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辨:当归四逆汤,外感风寒,气血被阻,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非阳气虚弱,乃阴寒内盛。瓜蒂散与茯苓甘草汤辨:瓜蒂散,寒痰壅塞胸膈,胸阳被阻,不能外达于四肢之痰厥;茯苓甘草汤,寒改留胸,胸阳被阻,不能外达于四肢之水厥。结语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也是邪正交争、阴阳消长的最后阶段。它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其机转不外上热  相似文献   

12.
袁勇  戴永江 《中医药导报》2012,18(4):103-104
当归四逆汤源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中厥阴病篇,相关原文见于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和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相似文献   

13.
黄菁 《四川中医》2008,26(12):3-4
曾辅民教授认为,痤疮除肺热血热型、脾胃积热型、热毒型、血瘀痰凝型而外,尚有因阳虚而致的寒凝血郁型。治应温阳散寒、养血通脉、收纳浮阳,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封髓丹等方剂为基本方。  相似文献   

14.
<正> 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只有一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加减也只一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早年侍诊岳美中老师期间,介绍他用当归四逆汤治冻伤及1956年随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原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虽一方三治,但其主要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不仅是胃中虚寒;因吴茱萸既可温肝又可暖胃,决定了本方功效为温肝暖胃、降逆止呕,而不仅是温中祛寒。  相似文献   

16.
观察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内科的临床应用。采用基本方临床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治疗4例不同的内科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内科临床中应用范围广、疗效明显且安全,无副作用,对多种内科疑难病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刚 《国医论坛》2004,19(5):54-56
当归四逆汤为桂枝类方,该方原治厥阴伤寒。《伤寒论》第351条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云:“若其人久有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主肝,肝主藏血,肝血充盈,则可内灌脏腑,外注经络,四肢经脉皆得充盈温养,故四肢温和而  相似文献   

18.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方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微为阳虚之候,脉细  相似文献   

19.
按六经类方 ,即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 ,这种分类法较早见于元·王好古《阴证略例》及喻昌《尚论后篇》,而对这种分类法发明较多的是清代的柯琴。略述如下 :首先 ,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按三阴分经遣方 ,如“伤在厥阴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吴茱萸汤” ,“伤在少阴 ,通脉四逆汤加减、四逆汤” ,“伤在太阴 ,理中汤” ,是粗略的六经类方法。其次 ,喻昌《尚论后篇》卷二、卷四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 ,即“太阳经风伤卫方”1 5方 ,“太阳经寒伤营方”3 9方 ,“太阳经风伤卫寒伤营方”1 0方 ,“太阳合阳明方”9方 ,“阳明少…  相似文献   

20.
当归四逆汤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的第351条,原文虽只一条,但内涵丰富,蕴义较深,它既为外感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这两个方证在临床较为常见,故探究如下: 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1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本条的“手足厥寒”,即手足发凉,“脉细欲绝”,即脉纤细如丝,按之即无。这种症脉,多因素体营血不足,外受寒邪,气血被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