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维持内皮细胞内环境稳定和促进血管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可能具有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EPC 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与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仍未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的变异性情况。方法38例高血压患者,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用动态心电图仪测定24hRR间期的变异性(HRV)。结果心率变异性在试验对象明显降低,尤其合并有糖尿病者。随访发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试验组为16.7%,而健康组为0;心血管事件组的HRV明显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以HRV的3种指标而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都明显高于无发生心血管事件组3种指标,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为55%~66%,特异性为82%~95%,准确性为78%~91%。结论心率变异性降低对高血压及高血压糖尿病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进行十余年研究。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所指的根据血压水平高低和危险因素的多少,给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后进行HRV分析的文章,尚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对160例EH患者根据《指南》中“按病人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即血压水平的高低、危险因素的多少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进行HRV分析,探讨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与HRV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内分泌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对老年I,II期高血压病人40例与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了血清(血浆)t-PA,PAI活性,ANP,ET,AI,AII水平,分析了胰岛素敏感性(IS)与纤溶活性,BMI,ANP,ET,AII,BP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组PAI,ANP,ET,AI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t-PA,IS是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心血管内分泌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Hypertension)在2012年11月26日发表了一项关于血压控制时机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初始联合治疗方案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显著降低相关,越快达到血压靶目标则越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Hypertension, Nov.26th, 2012, publish online)。  相似文献   

6.
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以分析其对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36例单纯高血压及3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对两组患者的HRV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HRV减少(P〈0.05~〈0.01);而BPV增大(dSBPSD、dSBPCV、24SBPSD.P〈0.05~〈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病变,进而造成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善其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可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杂志》2008,16(2):139
尿微量白蛋白(MAU)是肾脏损害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心率增加与心血管死亡率密切相关。评估高血压病人MAU的国际研究(I-SEARCH)对21050名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其中18900例窦性心律的高血压病人进入最后的研究,分析心率增快与MAU发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一氧化氮水平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招募80例平均年龄为46.4±4.3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绝经前健康女性,20例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19例健康男性和20例高血压前期男性,测定四组血浆和EPC分泌的一氧化氮、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健康男性组和高血压前期男性组比较,绝经前健康女性组和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增加(P0.05);健康男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比高血压前期男性组高(P0.05);而绝经前健康女性组和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组血浆和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或循环EPC分泌的一氧化氮水平与循环EPC数量及功能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P0.05)。四组血浆和EPC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人群一氧化氮水平受到保护,且一氧化氮水平与EPC数量和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Peplau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双轨互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功能与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Peplau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双轨互动护理,评价两组患者心血管功能与心理状况并对比。结果 产后72 h研究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IMT、左心室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两组患者STAI量表评分均降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plau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双轨互动护理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在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与心理状况方面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文探讨雌二醇对去卵巢后高血压大鼠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方法 12周龄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8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2组,大鼠去卵巢后分别喂养安慰剂,雌二醇1mg/kg/day;未去卵巢组1组给安慰剂喂养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治疗3个月前后收缩血压,体重,全心重量,左心室重量,血浆AngⅡ浓度,血脂,血糖和尿素氮肌酐,尿酸以及肠系膜三级动脉血管壁/腔面积比。结果 (1)与未去卵巢组比,去卵巢后收缩期血压明显升高。雌二醇组治疗后收缩期血压均明显下降;(2)去卵巢后全心重量和体重之比及左心室重量和体重之比明显高于未去卵巢组;(3)去卵巢后血浆AngⅡ浓度明显升高,雌二醇治疗后AngⅡ浓度明显下降;(4)去卵巢后血浆TC、TG明显升高,雌二醇治疗后TC、TG浓度下降,去卵巢后血糖明显升高,治疗后降低;(5)去卵安慰剂组肠系膜动脉壁/腔面积比明显高于未去卵巢组,去卵巢雌激素喂养组比去卵巢安慰剂组明显下降。结论 去卵巢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不利影响。雌激素替代治疗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风险分级护理对高血压肾病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10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均接受维持性血透治疗,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实施风险分级护理;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两组均干预12个月,对护理后内瘘功能、超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病例数。结果 观察组经护理后内瘘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观察组超声检测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分级护理对高血压肾病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功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且能够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得以降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发表的1篇荟萃分析中,研究者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应该用于治疗高血压(CMAJ,2006,174:1737—1742)。基于老年人和年青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同,该荟萃分析旨在阐明不同年龄人群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研究首要终点是:全因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方法:该文汇总随机对照试验,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一线用药预防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疗效。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0岁)与年青患者(平均年龄〈60岁)分开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汇总数据,结果:汇总21项高血压试验中145811名患者的数据,发现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年青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危险比(RR)=0.8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观察叶酸调控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治疗的134例H型高血压患者,均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降压治疗,同时加用叶酸调控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及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后Hcy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发生率为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型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叶酸调控治疗可降低患者Hcy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脉搏波检测技术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组,并将62例正常血压者设为对照组,应用XXG-E3型心血管功能检测仪分别检测各组心血管功能。结果 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组之间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前后负荷、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状态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左室后负荷肝火亢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右室后负荷阴阳两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痰湿壅盛组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型及对照组。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特征;(2)体重指数、脉压及脉压指数与中医辨证关系密切;(3)脉搏波检测技术作为临床心血管功能的检验手段之一,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杂志》2008,16(2):190
血压水平对高危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仍不清楚。该文对缬沙坦心肌梗死试验中14703例伴心力衰竭和(或)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血压和心血管事件危险的相关性。评估前期高血压,心肌梗死后血压升高(SBP〉140mmHg)或血压降低(SBP〈100mmHg)与心肌梗死后6月及随后24.7月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发现前期高血压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危险比(OR:1.19,95%CJ为1.08~1.32)、脑卒中危险(OR:1.27,95%CJ为1.02~1.58)、心血管病死亡(OR:1.11,95%CI为1.01~1.22)及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或心脏猝死联合终点的风险(OR:1.13,95%CI 1.06~1.21)。  相似文献   

16.
该文比较发生高血压急症的患者与没有发生高血压急症患者,是否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较高(Jhypertens,2008,26(4):657-662)。方法:总共有384名高血压急症的患者与295个作为对照的患者,在2年之内接受随访研究。高血压急症指收缩压〉22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但无急性靶器官损害。对照组是进入急诊科收缩压在135~180mmHg且舒张压在85~110mmHg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构的作用。方法 3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mg,qd,疗程24周。用药前后均作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1)经缬沙坦治疗后左肥厚患者的LVMI明显降低(P<0.05),并降至正常范围;向心性重构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正常构型者IVS,PWT,LVM和LVMI均无改变(P均>0.01)。(2)缬沙坦能降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P<0.05),但动脉相对壁厚度和阻力指数的减少不显著。结论 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血管重构的改善有一定的疗效,可能需要延长治疗时间以观察到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初步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其影响。方法选择老年SA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各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中CD+细胞以鉴定EPCs,并进一步用倒置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Ⅰ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黏附能力测定试验、改良Boyden小室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分别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结果老年SA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也明显受损。SA组患者EPCs数量与收缩压、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SA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降低且功能减退,其数量降低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丹酚酸与氨氯地平联合使用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心血管效应.方法 取24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造成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并根据血压、血脂、体重水平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氨氯地平组、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4周,每周尾套法测血压,给药结束后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取血浆测定BNP和NO、Ang-Ⅱ水平,并取心肌,测定组织中Ang-Ⅱ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HR和LVEDP以及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水平(P<0.05,P<0.01),显著升高LVDP(P<0.01);同时,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均能明显升高LVSP和+dp/dtmax(P<0.05,P<0.01),降低血浆BNP水平(P<0.05),且联合用药组能明显升高-dp/dtmax和NO水平(P<0.01);另外,联合用药组的HR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组(P<0.05,P<0.01),-dp/dtmax和NO水平均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 丹酚酸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心血管具有协同保护效应,其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RAAS系统激活实现.  相似文献   

20.
敬告作者     
本刊近期将刊登下列专题,欢迎广大心脏专科医生、研究生踊跃投稿: 1.心血管影像学(CTA、MRI、IVUS、OCT等);2.结构性心脏病;3.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4.房颤处理策略;5.高危复杂PCI;6.心肌病;7.肺血管疾病;8.心血管外科治疗(杂交手术、瓣膜性心脏病外科治疗进展、心脏辅助循环装置、心脏移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