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78例CHF患者给予培哚普利2mg/d,1周后增加至4 mg/d,疗程4周,观测用药前后血浆BNP含量的变化。同时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CHF患者血浆BNP水平(458±218)pg/ml较对照组(21±7)pg/ml明显增高(P<0.01),CHF组BNP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关(r=0.762,P<0.01)。培哚普利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浆BNP水平差异亦有区别,依次为IV级>III级>II级(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血浆BNP水平明显增高,而培哚普利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30例冠心病合并以度CHE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法进行分组,并前瞻性观察经培哚普利治疗8、16周后、其心率变异性(HRV)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培哚普利治疗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显著变化,而HRV已有显著升高,尤以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两周后用放射免疫法测量TNF-α的血浆含量值.结果: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培哚普利减少TNF-α水平,可能与其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改善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30例冠心病合并轻度CHF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法进行分组,并前瞻性观察经培哚普利治疗8、16 周后,其心率变异性(HRV)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培哚普利治疗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显著变化,而HRV已有显著升高,尤以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为著,如rMSSD从(30±17)ms升高至(35±13) ms(P<0.01)、pNN50从(8±5)%提高至(11±6)%(P<0.01)、HF从(9±2)ms升高至(14±3)ms(P<0.01);而反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活动均衡性的指标LH/HF从1.5±0.2下降至1.2±0.4 (P<0.05) 。培哚普利治疗16 周时,随着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HRV进一步升高。结论 研究表明,ACEI可提高CHF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其早期效应不依赖于心功能的改善,提示应用ACEI治疗CHF,有可能减少心律失常性死亡。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应用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及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培哚普利(2~4 mg/d),治疗4~6个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检测结果和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常规药物洋地黄、利尿剂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CHF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培哚普利4mg,口服,每日1次和美托洛尔12.5mg-2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6个月,观察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心功能和左心室大小改变。结果 所有病人治疗后心功能均较前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左心室较前明显缩小(P<0.05),而对照组左心室无显著缩小。对照组1个月时心功能即有明显改善,6个月后左心室缩小才有明显效果。结论 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长期应用治疗CHF患者,有助于提高心功能,逆转左心室重塑,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与米力农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病人使用培哚普利2~4mg/dqd,口服使用4周;米力农0.5μg·kg~(-1)·10min~(-1)静脉注射,然后0.375~0.75μg·kg~(-1)·min~(-1),每日1次,静脉输注,总量5~10mg,7天为1疗程,间歇使用2疗程。对照组病人使用5%GS250ml+多巴酚丁胺40mg,5~20μg·kg~(-1)·min~(-1),静脉输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间歇使用2疗程。采用统一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二药联用治疗CHF,在临床和改善心功能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达93.6%和96.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和76.8%(P<0.01)。结论:培哚普利和米力农联用治疗CHF,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在心功能改善方面,均可起协同作用,产生良好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可减轻某些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侯玮  刘立新 《河北医学》2012,18(12):1789-1791
目的:通过对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探讨ACEI类药治疗CHF的临床疗效判定及作用特点,为临床应用ACEI类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承德市第六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临床明确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培哚普利观察组68例,对照组42例,治疗中使用培哚普利效果相关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培哚普利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结论:培哚普利在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心功能及抑制心肌重构等方面,疗效确切,是预防和治疗CHF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培哚普利治疗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衰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理。方法:将4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利尿剂和洋地黄治疗。培哚普利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加服培哚普利治疗约一一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NYHA,心功能和心脏结构,心钠素,内皮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各成分的改变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培哚普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状况,抑制心肌重构发生发展,血液RAAS受到抑制,ANF合成和  相似文献   

11.
周秀华  王红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40-142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方法检测84例CHF患者(雷米普利治疗42例;常规治疗42例)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Fas/Apo-1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84例CHF患者Fas/Apo-1水平显著生高(P〈0.01);CHF患者Fas/Apo-1水平随着心功能损害加重而升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米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as/Apo-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雷米普利组治疗后血清中Fas/Apo-1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中Fas/Apo-1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雷米普利改善CHF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旨在评价二者联用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将1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 例,采用常规治疗及培哚普利;实验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两组用药后18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比单用培哚普利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更有效,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70例CHF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常规抗心衰治疗,在心衰初步控制后加服倍他乐克,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HRV;出院后随访半年,记录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HRV各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总有效率97.1%(34/35),高于对照组的71.4%(25/35)(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再住院率17.1%(6/35),低于对照组42.9%(15/35)(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CHF,可提高患者HRV,增强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经强心、利尿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的心力衰竭病人,给予服用培哚普利治疗,起始剂量为2 mg,1次/d.口服,逐渐达靶剂量4 mg,1次/d,口服,疗程10~14 d,所有患者在培哚普利治疗前后都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内径(LVESD),左室舒张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动态观察血压、心率、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经培哚普利治疗后,42例心力衰竭病人显效17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左室收缩内径、舒张内径均较用培哚普利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 将6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3例),A组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FDP10g静滴,每日一次,疗程14do应用放射免疫法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B两组CHF患者抗心衰药物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并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FDP能降低CHF病人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内科治疗无效或恶化而改用血液透析、超滤、脱水治疗的12例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能耐受3h血透治疗;11例心衰得到纠正,抢救成功率91.7%;死亡1例,住院病死率8.3%;死因为心源性休克,未见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结论: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肝、肾功能恶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行血液透析、超滤、脱水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救治措施,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HRV)影响。方法46例CHF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2例常规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治疗组24例在对照组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用小剂量卡维地洛,逐步加量至目标剂量治疗8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心功能和HRV。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心率和血压,缩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值(P<0.001),改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其HRV时域指标24h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24h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频域指标低频率段功率(0.04~0.15Hz)(LF)和高频率段功率(0.15~0.40Hz)(HF)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进一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重塑,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付荣国  王莉  欧妍  周琳  郭蕊军 《医学争鸣》2007,28(20):1859-1861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长期正规血液透析、年龄(63.4±7.5)岁,心功能Ⅲ-Ⅳ级患者3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左旋卡尼汀注射液1.0 g/d(5mL),于每次血透后加入500 g/L葡萄糖40 mL中静脉输注,3mo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扩血管剂等常规治疗.观察1 mo和3 mo后患者对透析的耐受性和血浆肉毒碱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脏指数(CO)的改变,同时作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应用左旋卡尼汀3 mo后患者对透析的耐受性明显增强,血浆肉毒碱浓度从(30.4±8.0) μmol/L提高至(126.3±17.4) μmol/L;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LVEF分别有改善,其中LVEF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可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纠正心功能的有效辅助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长期单纯高血压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凋亡相关因子sFas与sFas L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长期单纯高血压病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2 1例 (高血压心衰组 ) ,及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单纯性高血压患者 19例 (单纯高血压组 )、健康受试者 2 4例 (对照组 )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Fas及sFas L水平 ,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值 ) ,了解sFas、sFas L水平变化与EF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1)高血压心衰组血清sFas、sFas L水平较单纯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和P <0 0 5 ) ;(2 )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之间sFas、sFas L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1) ;(3)高血压心衰组sFas、sFas L水平与EF值分别呈负相关 (r=- 0 4 748和r=- 0 70 14、P <0 0 5和P <0 0 1)。结论 由于长期高血压所致的慢性充血心力衰竭患者 ,其血清凋亡相关因子sFas与sFas L水平明显升高 ,细胞凋亡在此类心衰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