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颧骨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颅颌面三维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螺旋CT三维重建评价颧骨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猴上颌骨对颅颌面三维方向的矫形作用。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月、2只牵引3月),1只作为对照;实验前后分别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各标志点的变化,分析颅颌面三维方向的矫形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月组主要表现为上牙弓矢状向的变化,后移约2.5 mm,垂直向、水平向均无明显变化;3月组上牙弓矢状向变化更为明显,后移约3.8 mm,上颌骨后移约2.5 mm。硬腭平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发生轻度顺时针旋转,1.5月时为0.98,°3月时为1.39°。结论:颧骨微钛板种植体支抗能有效后牵引上颌骨及上牙弓、抑制上颌矢状向发育,垂直向及水平向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颌面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用生长发育期雄性恒河猴3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只,实验组2只。于双侧颧骨植入钛板,通过镍钛拉簧牵拉上颌骨种植体,向后牵引上颌骨。牵引力值每侧2.94 N, 时间3个月。对比研究治疗前后面像、牙牙合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数值。结果 实验期间,种植体稳定;实验组前牙覆盖及上牙弓长度均显著减小,上牙弓宽度增加;实验组SNA、ANB减小,A点均后移2 m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颌平面角都增加,上颌骨轻度顺时针旋转。结论 口内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能抑制上颌向前生长,为治疗生长发育期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上颌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上颌骨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混合牙列期雄性恒河猴为实验动物,以种植在双侧颧骨体部的微钛板作为支抗,通过连接在钛板与上牙弓夹板拉钩之间的钛镊拉簧对上颌骨施加150g/侧的向后牵引力,持续作用4个月;通过模型测量和头影重叠描记的方法观察矫治结果.结果实验期间,颧骨种植体保持稳定;实验动物的双侧磨牙关系由Ⅰ类变为Ⅲ类,切牙由切(牙合)变为反(牙合);上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下颌骨及下牙弓则持续向前下生长.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颧骨种植体支抗向后牵引上颌骨的动物模型,其结果表明颧骨微钛板种植体可为正畸颌骨矫形治疗提供有效而稳定的支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研制一种用于上颌骨前牵引的新型支抗种植体。方法采用国际标准的钛合金材料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为两段式种植体机械加工制成,植入猴的上颌骨完成牵张实验。结果在所有实验中支抗种植体稳定性良好。结论支抗种植体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克服了以往上颌骨前牵引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颧骨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观察在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和颧骨周围相关骨缝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个月、2只牵引3个月),1只作为对照;HE染色和活体骨标记染色,观察上颌骨周围的颧颌缝、横腭缝、翼腭缝、额颌缝以及颧骨后部的颧额缝、颧颞缝、蝶颧缝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上颌骨周围4条骨缝发生明显的以吸收为主的组织学反应。由于骨缝的位置和走向不同,横腭缝、额颌缝表现为骨突顶部吸收为特征的楔形交错性反应;翼腭缝表现为骨突一侧骨表面沉积、另一侧表面骨吸收的位相性反应;颧颌缝兼有2种反应。颧骨后部骨缝呈现牵张状态,观察到骨沉积增加,破骨活动较弱,同样表现出3种不同的骨缝反应。结论:颧骨种植支抗后牵引使上颌骨和颧骨周围骨缝发生了有别于生理性生长改建的明显变化,但未发现破坏性改变。上颌骨周围骨缝组织学反应以吸收为主,不同骨缝组织学反应有所差异,上颌骨因此向后移动并伴有一定的旋转。颧骨后部骨缝发生了与传统口外弓作用不同的牵张成骨反应。  相似文献   

6.
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牙齿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牙齿过程中的稳定性,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特点.方法:4只成年beagle犬,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将国产微螺钉种植体MAS系统(长7 mm,直径1.4 mm)分别植入双侧上颌后牙根分歧或牙根间牙槽骨,每侧卜颌3枚,植入后即刻以其中1枚种植体为支抗,另2枚为对照,对上颌尖牙施以0.98 N远中牵引力,牵引时间为3个月.共植入24枚种植体,其中8枚加载,另16枚为对照.加力结束后检查种植体松动度和位移变化,同时测量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率.结果:8枚加载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固,在加载过程中发生了微小位移,平均位移0.74 am;加载结束后发生部分种植体-骨结合,平均骨整合率为43.7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在受到持续负载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稳固度,可以作为正畸支抗移动牙齿.  相似文献   

7.
支抗种植体在上颌前牵引中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种植体支抗直接牵张上颌骨骨缝成骨技术探索颅颌面骨发育不足治疗新方法,观察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支抗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方法:实验选用猕猴4只,分为A(4岁)、B(4岁)、c(6岁)、D(8岁)。采用自行研制的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行种植体植入术。位于前鼻嵴下方及颧牙槽嵴上各植入两枚种植体。以种植体为支抗进行牵张延长面中三分之一。牵张后4、6、8、12周分别取材。采用四环素荧光标记和组织学方法对上颌前牵引种植体支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稳定,组织学发现上颌前牵引支抗种植体周围有明显新骨形成,骨沉积存在于受到拉应力的一方;胶原纤维与应力方向一致。结论:种植体支抗在牵张过程中也能达到骨结合,成骨主要发生在受到拉应力的一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使牙齿产生伸出移动的有效性。方法选取3例上颌牙列缺损,整体支抗严重不足,同时合并上颌双侧尖牙埋伏阻生的患者,应用下颌植入的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垂直向牵引、伸长并排齐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观察埋伏阻生尖牙的萌出情况。结果6颗埋伏阻生尖牙均正常萌出,临床冠长度正常,牙周附着良好,牙无松动,牙髓活力测试正常,没有明显的牙根吸收,种植体保持稳定,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微型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可以使牙齿产生有效的伸出移动,实现了理想的垂直方向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9.
微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微型支抗种植体即刻加力的稳定性。方法  2 0 0g力值作用下 ,以微型种植体为支抗 ,牵拉犬上下颌第二前磨牙 ,以及种植体间交互牵引 ,观察 2个月后牵引侧和对照侧牙齿及微型支抗种植体位移情况。结果 被牵引牙齿均较对照侧发生明显位移 ,实验结束时微型种植体无松动 ,大多微型种植体位移不显著。结论 微型种植体植入后可即刻施加 2 0 0g水平力 ,用作移动牙齿的支抗  相似文献   

10.
有关腭裂的上颌骨生长发育的问题历来是腭裂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因为生长发育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很难将某个因素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前瞻性研究 ,在临床上研究腭裂术后上颌骨生长发育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于动物实验。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各种动物均曾被用于生长发育的研究 ,较常见的是大鼠[1~ 2 ] ,家猫[3 ] ,家兔[4 ] ,犬[5] 以及猪[6] 。尽管一般认为选择种系接近的动物会更有利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但迄今并未见到有文献表明灵长类模型优于其他动物。Bardach[7] 等人应用 8周小猎犬和 6周新西兰家兔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研…  相似文献   

11.
应用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总结近年来我们应用 12 2例种植体支抗的情况 ,为正畸医生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了近年来我们应用各类种植体进行支抗控制的情况 ,并简要总结了各种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方法及临床应用体会。结果 各类种植体都可以实现对支抗的有效控制 ,与其它种类种植体相比 ,新型微螺钉型种植体更适合正畸医生使用。结论 种植体支抗可以满足正畸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无牙颌一侧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后的有限元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牙颌一侧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后在力作用下支持组织中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无牙颌一侧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的不同修复方式以及不同加载方式作用下骨组织中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无论何种加载方式,在单纯健侧种植修复时,1位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应力值均很高;双侧种植修复后无论何种加载方式1位种植体周围骨皮质的应力值都大大降低。结论:患侧植入种植体能够降低单纯健侧种植时邻近缺损处的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应力,使支持组织中应力分布均匀合理,提高修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测量快速扩弓后上颌骨位置三维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快速扩弓(RME)治疗前后上颌骨位置三维方向的变化。方法使用螺旋CT,测量10例恒牙患者RME治疗前后上颌骨各测量点的位置和角度改变。使用配对符号秩检验对比分析各项数据结果。结果RME治疗后上颌骨各测量点均向前、向下移位。代表硬腭的PNS′-ANS连线在正中矢状平面上的投影顺时针旋转0·9°,而代表上颌骨腭突的PNS′-ANS在正中矢状平面上投影的角度变化不明显。冠状平面观,两侧上颌骨下部扩开量较上部大,二者相互向外侧呈楔形倾斜。腭中缝呈前后较小中间稍大的纺锤形扩大。结论RME治疗前后上颌骨位置在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上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应用螺旋CT可以对这种三维位置变化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上颌种植体支抗施加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前牵引力时颅面复合体骨缝处的应力变化。方法:用螺旋 CT扫描安氏Ⅲ类患者颅面部以获取原始二维图像 DICOM数据,建立颅面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种植支抗设计在3223间。模拟前牵引力值1~10 N,1 N 递增,方向平行于眶耳平面向前下呈0°~60°,10°递增,两两组合共70种工况。分析各工况下颅面复合体各骨缝处第一主应力及 Von Miese 等效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牵引角度相同力值不同时,各骨缝应力变化规律相同;牵引力值相同角度不同时,不同区间各骨缝应力变化不同。当牵引角度小于30°时,应力变化分析提示上颌体向前生长并向上旋转;等于30°时上颌体出现向前生长;在40°~50°时,上颌体向前生长方向与牵引方向大致相同;大于50°时,上颌体出现向前生长并向下旋转。结论:种植体支抗眶耳平面向前下30°~50°牵引加载力1~10 N 利于上颌体向前生长。  相似文献   

16.
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磨牙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观察上颌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观察种植体和切牙在矢状方向上的位置改变,通过模型测量的方法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8枚种植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上颌切牙切端平均水平内收6.99mm,在垂直方向上位置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颗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移动、旋转和倾斜移动,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与传统口内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强支抗的上颌前突患者30例,随机分为种植体支抗组15例,传统口内支抗组15例.分别于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制取寄存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三维模型测量对比牙的移动效果,通过头影测量比较颌骨及软组织的改变.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661±1.328) mm,压低(0.129±1.815) mm;传统口内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788±2.009) mm,伸长(2.623±1.776) mm.矢状向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垂直向位移有显著差异(P<0.05).②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0.608±1.045) mm,压低(0.720±0.805) mm,腭向移动(0.477±0.904) mm;传统口内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1.503±0.945) mm,伸长(0.072±0.690) mm,腭向移动(0.883±0.752) mm.矢状向及垂直向位移均有显著差异(P<0.05),横向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③2组之间颌骨及软组织指标的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上颌前突患者,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切牙的垂直向控制及支抗磨牙的矢状向、垂直向控制上优于传统口内支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