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一生虽仕途坎坷,但生性豁达,志存高远。不仅诗如其人,清新豪健,而且常以茶会友,深谙茶道,每以咏诗为趣、品茶为乐,诗中还蕴含着养生之道和人生感悟,读之让人齿留清香,情趣无穷。 相似文献
3.
4.
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1):52-52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曲折,几番大病,数度流放,可谓艰辛备尝。然而他始终通达乐观,意志弥坚。直到晚年仍精力旺盛,创作不衰。这虽有多方面因素,但与他提倡并终身监守的睡眠“三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3):75-75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身外复何求。"杜甫的《江村》里表达了在治疗疾病时适当的身体康复的活动,如下棋、钓鱼、静神等对人体有益。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把他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经验融入《摄养诗》中:"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享年74岁,当时为高寿诗人。养生这门学问,不仅贯穿于他的生活,而且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题材。养生以动。诗人喜好步行游览名胜,有《玉泉》诗为证: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仗,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这是诗人游览西湖胜景——玉泉时的情景。可见他己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养生以静。诗人又善安居自乐,绝不自寻烦恼,看这首《消暑》诗:何以尚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间。酷暑苦夏,诗人自有对付… 相似文献
10.
11.
苏东坡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伟人和全才.在他留给后人的数量空前、堪称"苏海"的文字作品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宝藏,是一笔价值难以估量的精神遗产.而值得热爱养生者庆幸的是,在"苏海"中有许多东坡关于养生的内容和论著,值得后人研究、发掘和继承.据苏氏后裔、上海百岁名人苏局仙之孙苏永祁先生介绍:古往今来,介绍、研究东坡养生之道的学者、论著,林林总总,多不胜数,尤其是到了明末江苏人王如锡,从浩繁的东坡诗文论著之中,专门摘拣有关养生方面的内容,汇编成<东坡养生集>,总计达12卷24册细目凡1141条之多.真可谓集东坡养生之大成也.其对东坡养生追求执着程度之甚、所下功夫之深,令人赞绝. 相似文献
12.
13.
15.
1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9):111-111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非凡,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杭州任知府时,曾在闲暇之余研究医学,自己筹资建造了一座诊坊,专为百姓看病,被当地的百姓称作"儒医"。当时,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 相似文献
17.
裘沛然先生以瘦弱之躯而年登耄耋,且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见者或以“千钱难买老来瘦”相赞,裘老笑答:我不是老来瘦,向来就是瘦。“瘦因吟过万山归”,黄仲则这一诗句,为裘老所欣赏,似乎还为他所实行,用以勉励治学,还可以参照养生。有人以养生之道求教者,裘老以诗作答。写诗不一定是苦吟,对于老先生说来,吟诗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诗写得明白易解,略加说明如次。 其一 养生奥旨莫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 千古伟人尽黄土,死生小事不须惊。 养生当然希望延年益寿,这里说的“莫贪生”是指不要贪生怕死。为怕死而养生,心境就不会太平… 相似文献
18.
茶清净淡泊,茶汤色香诱人。茶以其清香沁肺、齿颊留香的韵味,高雅精致的品饮方式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成为举国之饮。深受佛道人士的喜爱;"茶禅一味"的理念,使佛教与茶道连结起来,推动了饮茶之风流行。文人雅士对饮茶推崇备至,留下大量以茶为题材的诗文。本文从中医养生的视角解读饮茶诗中所蕴含着精神保养、调畅情志以及饮食调养的养生意蕴。 相似文献
19.
陆 游 穴1125—1210雪字 务 观 ,号 放 翁 ,越 州 山 阴穴 浙 , 江 绍 兴县 雪 。他是 南 宋 伟大 的 爱 国诗 人 。陆 游一 人 生 坎坷 ,中年 以 后 又体 弱 多 病。 在 他的 《剑 南 诗 稿 》第 17-18 卷 的 300多 首 诗 中 ,至 少 有 20多 首 涉 及 自 己 的 病 体 。 而 这 位 多 病 的 诗 人 却 活 了 与 他 坦 荡 无 忧 的 心 怀 和 注 意 85岁 ,这 养 生之 道 是 分不 开 的 。 他在 《杂 感 》中 写 道 :“养 生 孰 为 本 ,元 气 不 可 亏 ;秋 毫 失 固 守 ,金 丹亦 奚 为 芽 以 …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名人和名言》一文中说过:“名人的流毒,在中国较为厉害。”先生对名人在“专业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这确实识见老道、极有眼光。其文以积弊为的,矢不虚发,深得我心之同然,惜人多忽之,殊觉可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