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篇中,分别论述了湿病、历节、血痹。三者虽然分散于三篇之中,但在病因机理、症候治则等方面却有其异同之处,故有必要加以鉴别。一、共同之处首先,三者的发病,均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关。如,《痉湿暍》篇中曰“此皆伤于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所致也”;《中风历节》篇中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虚,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血痹虚劳》篇中曰“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加被微  相似文献   

2.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之湿病则是病因命名。大凡因湿致病,临证有内湿和外湿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金匮要略·痉湿喝》篇主论外湿,列为11条,在治疗上备有6个方剂,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微取  相似文献   

4.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5.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6.
<正> 《金匮要略》中对湿病、历节、血痹三病分篇而论。但就其病因来说,均有受外邪的侵袭;从病理上看,三者都有经络的阻滞,均与脏腑相关,而非单纯之外感证;从病位上说,又都与肢体、肌肉、关节、筋骨相连;在病证上,多有痛、重、肿、麻木等症状;在治疗原则上,均以祛除外邪、益气助阳、养血通络为大法。所以对其三病,应从以下作以鉴别:一、发病原因:湿病是以病因来命名的。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  相似文献   

8.
归类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湿病本证以及类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出湿病外湿和内湿分别应用微汗法和利小便法治疗;湿病寒湿表实证使用麻黄加术汤,湿病风湿表虚证使用防己黄芪汤;湿热谷疸使用茵陈蒿汤;风湿历节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浸淫疮使用黄连粉等,临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综合各种治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9.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是以致病因素而命名的,一般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然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金匮》论湿病证治五条六方,皆以发汗为主。但证之临床,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而致病,故其治疗若外湿较重,病偏于表,应用汗法为主;若内湿突出,病偏于里,则应首先利小便,若表里湿邪俱盛,两法同用亦佳。  相似文献   

11.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将“颈、腰、脊、臂、脚掣痛”归于阳病十八的范围,把湿邪偏盛兼有表证者称为“风湿”或“湿痹”,在《痉湿暍篇》中论述,代表方剂为风湿三方;疼痛剧烈,遍历关节者称为历节,列于《中风历节篇》,治疗用乌头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这是对痹证论治的一个很大发展,临床应用更有针对性。后世医  相似文献   

13.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4.
毛开颜 《河南中医》2005,25(5):19-20
民国名医陈其昌(1855~1938年),字兆隆,河南省获嘉县后寺村人。陈氏早年束发穷经,曾为晚清贡生,品学兼优,蜚声学界。后在家乡教私塾。年四十方攻读岐黄,以医德之高、医术之精而享誉百里。他“积半世之揣摩,凭数年之心悟”,著成《湿证发微》,对于湿证一门,独具见解,别有发明,时为中州医界所推崇。晚年又于行医之暇探河图洛书之秘,著有《玄灯化棒录》,惜已失传。《湿证发微》分上、下两卷,上卷论医理,下卷述证治,计五万余言。全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纲,以病因证候为目,系统论述了湿病的发病特点、证治规律。上卷主题突出,层次清晰,论理精当;下卷条文简明,方证合拍,简炼实用。  相似文献   

15.
痹,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发生疼痛、重着或顽麻不仁的证候。其病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以致风、寒、湿之气乘虚内入,壅闭经络,不得随时疏散,久而为痹。张仲景论痹思想来源于《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旨。他根据病情虚实,兼证轻重,主要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痉湿喝篇》、《中风历节篇》和《血痹虚劳篇》等进行阐述;并把痹证的项、腰、脊、臂、脚(?)痛等,归纳于“阳病十八”的范围(见《脏腑经络先后篇》)。学习《金匮要略》关于痹证论述,深感辨证精当,处方灵活,现归纳于六法,分述于下。一、发表祛湿法《痉湿喝篇》与《中风历节篇》分别指出:“湿家,身烦疼”;或“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可与麻黄加术汤,或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16.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中心在脾胃。本病的病因是湿与热,湿性氤氲粘浊,热邪则具升散透外炎上之性,热蒸则湿动,湿粘而遏热,形成湿热互结,难分难解。在湿与热这对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湿而不是热。《温病条辨》论湿温病机的十九条条文中,因湿邪阻遏的就有十条之多。如“气分痹郁”;“吸受秽湿”;“三焦湿郁”;“湿郁三焦”;“秽湿着里”;“湿热久羁”;“湿凝气阻”;“湿郁久留”等等。可见《湿病条  相似文献   

17.
仲景辨治痹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尊崇。本文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以关节疾病表现为主或与此相关的病证 ,从脉因证治的角度展开讨论 ,以理清仲景辨治痹证的基本脉络 ,并推源溯流 ,分析和归纳古今的临证思路和经验 ,以供同道参考。1 病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即称为痹证。关于痹 ,《内经》中已有专篇论述 ,其偏重在理论 ,强调外邪的侵袭。而临床的具体证治 ,始于张仲景 ,仲景著作中除了湿病、历节、血痹、肾着之外 ,诸如湿痹、风湿、风痹、周痹等均和骨节疼痛相关 ,从现…  相似文献   

18.
祛湿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祛湿法;《伤寒论》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和相应方药,创立解表祛湿和健脾利湿等多种祛湿法;《金匮要略》将祛湿法分为微发汗和利小便两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晋唐时期发展了淡渗利湿等治法,创制清热祛湿方剂;金元时期拓展了宣上导下和升阳除湿等祛湿法,从上下、内外和三焦辨治湿病;明清时期确立了内科和妇科带下湿病的相应治法,温病学派完善了治疗湿温和寒湿等的多类祛湿法和方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余策群 《四川中医》2002,20(8):14-15
痹证,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从湿病、历节论治,认为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关节,及机体阳气、阴液亏虚,致经络痹阻而成,临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疗有汗、温、清、补等。  相似文献   

20.
对《中医内科学》腹痛湿热壅滞证治的商榷四川省绵竹县医院梁开发(618200)《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年版)腹痛之湿热变滞证,治法是泄热通腑,代表方是大承气汤加减,列举的主证是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清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儒数等。笔者认为,作为教科书,从理法方药规范严谨上讲,似有商榷之处。不当处请同仁们教正。1湿热銮滞证不等于是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中医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说:“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住、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因而可见,湿热变滞证与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它们揭示的本质是有差别的。前者的病因是湿热,病理特点是湿热銮滞,肠道气机阻塞,肺气不通;后者的病因是燥热,病理特点是湿热化火化燥,津伤热结,腑实不通。湿热已不是该证当时的主要原因,只是先前的原因了。《湿病学》讲道:“一旦湿热完全化火化燥治则与一般湿病相同。”既然治同一般湿病,其证候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湿热之候了。前者证候特点当见腹痛,大便演滞不爽、苔黄腻、脉儒数;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