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7年12月至2004年12月接受急诊PCI治疗大于60周岁的AMI患者72例(PCI组),同期病年龄大于60周岁未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PCI组72例住院死亡7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3.4±4.2)%、平均住院天数20.3(19.2±1)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16例、猝死1例。对照组70例住院死亡16例、LVEF(28.8±9.3)%、平均住院天数27.4(25.1±6.3)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39例、心肌梗死6例、猝死5例。结论急诊PCI治疗能较好地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 ,探讨不同病变支数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并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178例AMI患者 ,分为PCI组105例和静脉溶栓组73例 ,比较其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 (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PCI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成单支、双支、3支病变组。结果 :(1)PCI组与溶栓组比较 ,血管再通率 (99.0 %vs52.1 % ) ,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5.63±1.99)hvs (7.05±3.02)h]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0.9%vs8.2% )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0.5 %vs21.9 % ) ,再梗死率 (1.9%vs11.0 % ) ,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住院病死率PCI组低于溶栓组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9 %vs8.2% ,P>0.05)。 (2)PCI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溶栓组[ (59.76±8.56) %vs (55.65±9.51) % ,P<0.01] ;EDD水平显著低于溶栓组[(53.43±5.42)mmvs (56.55±6.89)mm ,P<0.01]。 (3)PCI组中单支血管病变组的LVEF比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组高 (P<0.01或P<0.05) ,而EDD低于后两者 (P<0.01)。结论 :与溶栓比较 ,直接PCI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左室功能 ,降低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8例AMI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12 h行急诊PCI,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开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复流现象以及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100%,其中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无复流患者,7例因血压不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9例行临时起搏器,7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术;9例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IRA的TIMI血流均恢复至Ⅲ级;住院期间无急性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患者.结论AMI行急诊PCI即刻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因AMI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52例,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前予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负荷量后,以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48h,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出血血栓并发症及1~3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靶血管再次重建术)和出血发生。结果52例患者PCI均取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出血并发症,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及慢血流发生。治疗无死亡,无再发心梗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围手术期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欣维宁联合药物洗脱支架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不增加出血危险性,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及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时冠状动脉储备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观察运动状态下血压、心率的变化。方法:应用心电图运动试验和Holter心电图检查对50名患者进行检查,结果:50例检出ST段压低31例(62%),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冠状动脉储备(CFR)降低者,心功能状态及运动量显著降低于CFR降低者,但运动状态下两者血压,心率及运动时间无明显差异,心功能状态与心肌缺血部位,大小有关。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时冠状动脉储备下降,心功能状态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优化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74例)和直接PCI组(54例),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65.7%)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两组IRA通畅率分别为96.9%和94.6%;住院期间两组均元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的57.5%(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AMI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就地与转院后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从基层医院转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至心脏中心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统计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PCI的AMI患者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共64例,其中从各镇医院转运的25例(转运组),首诊本院39例(本院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住院期间、4周以及半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转运途中无一例发生MACE,转运组与本院组相比分别是:首诊至血管开通时间139min vs 90min,造影成功率96.0%vs97.4%,住院期间MACE12.0%vs15.4%,随诊率80.0%vs79.5%。4周MACE16.0%vs15.4%,半年MACE16.0%vs17.9%,均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基层医院转运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与首诊本院患者一样,转运行直接PCI可挽救更多濒死心肌,减少近期及远期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老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PCI)及直接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AMI患者2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先溶栓必要时行介入治疗14例,B组直接介入溶栓8例。分析其冠脉造影(CAG)介入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MI分级、左心室功能(LVEF)及疗效。结果两组在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TMI分级、总开通率及血运重建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静脉溶栓提高IRA早期再通宰,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急诊介入治疗使IRA开通率高,但明显存在着再灌注时间延迟;老年人AMI联合治疗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实现梗死相关动脉快速、充分、持续性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降低死亡率,保护左心室功能。目前STEMI的冠脉再灌注疗法包括溶栓、直接冠脉内介入治疗(DPCI)和急诊冠脉搭桥。由于溶栓剂的多种禁忌症,使STEMI仅约1/3的患者适宜并接受溶栓治疗;且溶栓剂的TIMI3级血流率仅能达50%-60%,溶栓成功后5%-15%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再闭塞,15%-30%患者缺血复发,颅内 相似文献
11.
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的检出率及其与室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8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25例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以及72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心室晚电位检测。结果:心肌梗死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VLP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PCI)早期血运重建(CVR)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将AMI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常规药物(对照组34例)和常规药物加通心络胶囊(干预组34例)治疗,于PCI后不同时间点观察LVEDV、LVEF等变化。结果(1)CVR后1周时两组LVEDV相当;2周和1个月时对照组较干预组均明显增加(P<0.05);3、6个月时对照组无显著改变,而干预组显著减小(P<0.01)。(2)CVR后1周、2周和1个月时LVEF自发改善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个月时干预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LVEF无显著改变。结论常规药物结合通心络胶囊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左室收缩功能,预防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与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泵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泵功能衰竭患者146例,应用PTCA以及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46例患者中,92例有合并症,经治疗后除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外LV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54例无并发症者的LV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低危病变组、中危病变组以及高危病变组的LVEF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复杂程度组治疗前后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6例患者经PTCA以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均好转出院,住院时间为7~10d。结论PTCA与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泵功能衰竭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母体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了解其特殊时期的生理状态。方法 :对142例正常妊娠母体用无创超声心动技术及II导心电图 ,参照Weyman氏方法用录像带慢回放 ,测量各项指标。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测量血压 ,并与未妊娠的健康志愿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妊娠期血压无明显变化 ,心输出量(CO)、心率孕早期增加 ,随孕期逐渐增加 ,至孕末期分别增至最大和最快 ,每搏输出量 (SV)孕早期无明显提高 ,孕中期开始升高并维持。总外周阻力 (TPR)随孕期逐渐递减 ,对照组、孕早、孕中和孕晚期TPR[dynes/(sec·cm -5)]分别为1044 85±318 95、992 95±174 51、926 24±170 98和853 15±187 40(P<0.01)。结论 :正常妊娠期间为高流低阻血流动力学状态。早期CO的升高是由于心率的增快 ,随后才是心率和SV共同增高的结果。孕中期左心室的收缩功能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dPCI)与易化PCI(FPCI)对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符合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48例,比较dPCI组(n=27)和FPCI组(n=21)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再梗死方面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PCI组确诊至开始再灌注治疗时间为(59.5±16.4)min,FPCI组为(28.6±13.5)min,dPCI组时间明显长于F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CI组术后LVEF为(55.2±7.4)%,FPCI组为(60.4±6.8)%,FPCI组的改善优于d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CI较dPCI有相同的成功率及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i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1周后接受PTCA治疗(介入组),并在住院和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与30例行药物治疗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介入组术前29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和57例心功能正常患者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提高,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也有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壁心肌梗死和梗死相关动脉的开通是心功能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延迟性PTCA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减低近中期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O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药和洋地黄制剂,普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随访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内皮依赖性扩张百分率(FMD%)和非内皮依赖性扩张百分率(GMT%)、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结果:普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TC、LDL-C、HDL-C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TG水平无明显变化。内皮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通过调脂及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而改善OMI患者中的心功能,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起病12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已成为治疗AMI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在我国基层医院行急诊PCI术不容易做到,AMI患者行延迟PCI术治疗又有其局限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或严重狭窄的AMI患者发病1个月内行延迟PCI术治疗的疗效,探讨基层医院延迟PCI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为73.6%和74%;治疗血管与内支架的置入率为40%;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2支18处血管完全扩张,2支血管扩张50%达到血运重建的良好效果.结论 术前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特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PTCA及PTCA+Stent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