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该研究通过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模型,观察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手术组(n=24),并于术后3、7、14和28 d取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数目、血管AT1受体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表达极弱,球囊损伤术后3 d已显著增加,术后14 d达峰值,术后28 d开始下降.②ATi受体mRNA于术后3 d明显增高,并持续至术后14 d,术后28 d恢复至对照水平.③GMP-140于术后3 d明显升高,术后7 d开始下降.④内皮损伤术后3 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至内膜层,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术后14 d VSMC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 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结论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和AT1受体mRNA表达增加参与了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平滑肌细胞(SMC)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球囊损伤内皮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及Bax/Bcl-2蛋白的变化。结果:球囊损伤内皮后第3d,血管中层出现凋亡的SMC;损伤后第7d,内膜和中层SMC凋亡率最高,凋亡的SMC主要分布在内膜层;以后逐渐降低,至损伤后第28d,仅内膜层有少量凋亡的SMC。Irbesartan显著增加SMC凋亡(P<0.01)。球囊损伤内皮后第3d,血管中层Bax/Bcl-2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后第7d血管中Bax表达最高,是假手术组的3倍,以后表达减少。球囊损伤内皮后Bcl-2表达逐渐增多,至第28d表达最高。Bax/Bcl-2也在损伤后第7d达最高,至第28d降至基础水平以下。Irbesartan使Bax表达增高、Bcl-2表达降低、Bax/Bcl-2升高。结论:Bax/Bcl-2参与了球囊损伤内皮后VSMC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肥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内皮损伤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MTT分析、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黄芩苷的作用机制。结果 黄芩苷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VSMC增殖,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阻断PDGF受体的激活和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整体实验显示,黄芩苷可预防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肥厚,明显降低内膜/中膜面积(I/M)比值(P<0.01);PCN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VCAM-1)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 黄芩苷通过抑制VSMC增殖而阻止球囊损伤诱导的大鼠血管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 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CV-11974(5 mg·kg-1·d-1)和溶剂,术后2 d、3 d、5 d和14 d处死。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2 d、3 d和5 d中膜平滑肌细胞PDGF-A mRNA和PDGF-A、PDGF B、PDGF-α(R)、β(R)阳性细胞率以及迁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处于收缩型。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明显抑制损伤后动脉中膜平滑肌PD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平滑肌迁徙。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两种收缩蛋白SM α-actin和SM22α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与血管收缩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建立大鼠颈总-胸腹主动脉血管内皮剥脱后内皮增生模型的基础上,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两种收缩蛋白的动态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VSMC肌丝和用生物法测定血管收缩反应性。结果: 血管内皮剥脱后,中膜SM α-actin和SM22α的表达下降,以术后7-14 d最低,VSMC内肌丝由致密变为稀疏,由束状变为网状,但是血管的收缩反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皮剥脱后,VSMC的增生及新生内膜的增厚可引起受损血管收缩反应性的升高,这是内皮损伤促发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 hRAMP1 )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颈动脉球囊成形术后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加贴壁培养法获得MSCs,并以携带 hRAMP1 的腺病毒转染MSCs获得 hRAMP1 基因修饰的MSCs(hRAMP1-MSCs)。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并球囊损伤血管成形术的兔模型,随机分为hRAMP1-MSCs组、MSCs组和对照组,模型建立成功后经耳缘静脉分别注射携带pAd2-EGFP-hRAMP1或pAd2-EGFP的MSCs和PBS,于细胞移植后7 d、14 d和28 d分别处死动物取材, 观察MSCs归巢、血管内皮化程度及内膜增生程度,同时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血管局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表达。结果: 细胞移植后不同时点hRAMP1-MSCs组和MSCs组损伤血管增生内膜均有CD3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分布,但以 hRAMP1-MSCs组内皮化程度明显,MSCs组次之,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移植后不同时点hRAMP1-MSCs组和MSCs组内膜增生面积及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以hRAMP1-MSCs组降低明显;细胞移植后不同时点hRAMP1-MSCs组和MSCs组血清VEGF水平和血管eNOS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 hRAMP1-MSCs组又明显高于MSCs组(P<0.05);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在hRAMP1-MSCs组最少,对照组最多。结论: hRAMP1 基因修饰的MSCs能更有效促进损伤内膜快速内皮化,重组 hRAMP1 腺病毒载体不影响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潜能。基因联合干细胞治疗能更好地促进损伤动脉快速内皮化,降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7.
胡萍  盛净  陆平  蔡文玮 《中国微循环》2009,13(6):494-496
目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了解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规律及病理机制。方法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使用2F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侧颈总动脉,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内膜、中膜增生的动态改变;对血管壁增殖的细胞进行鉴定;观察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物SMα—a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损伤后7天薪生内膜开始形成,至3月时内膜增厚达最大,管腔明显狭窄,损伤动脉壁可见细胞大量增殖,大部分为平滑肌细胞。损伤早期血管壁表达SMα—actin减少,至损伤后期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结论应用球囊导管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血管损伤动物模型,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平滑肌细胞的表型改变、迁移及增殖是内膜过度增生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胡萍  陆平  蔡文玮  盛净 《中国微循环》2007,11(6):368-371,414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R抗体体内局部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损伤术后,分别将缓冲液、对照抗体和IGF-1R抗体作用于大鼠损伤血管壁,观察三者对术后不同时期新生内膜增生、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结果经IGF-1R抗体干预后,与给予缓冲液和对照抗体干预相比:各时期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降低(P<0.01);损伤后早期,VSMC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损伤后期,电镜下可见到较多的凋亡细胞。结论IGF-1R抗体可以抑制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发生率,并可抑制损伤后早期V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处理模型组(model组)和藏红花素低、中、高剂量(10、50和100μmol·kg~(-1)·L~(-1))处理组。在3 d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体内外周血中EPCs动员情况;7 d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血清中促血管修复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1,SD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含量变化;14 d时,利用依文思蓝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情况;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颈动脉损伤小鼠损伤段血管中促修复因子相关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bF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model组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EPCs动员量和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MMP-9的含量上升(P0.05);损伤血管再内皮化面积下降而增生内膜面积和增生内膜与中层膜面积比显著升高(P0.05);损伤段血管中促修复因子相关受体VEGFR-2、CXCR4、bFGFR和EGFR的表达水平亦上升(P0.05)。而与model组相比,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处理组颈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EPCs动员量和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MMP-9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损伤血管再内皮化面积逐渐上升而增生内膜面积和增生内膜与中层膜面积比逐渐下降(P0.05);损伤段血管中促修复因子相关受体基因VEGFR-2、CXCR4、bFGF-R和EGFR的表达水平随之逐渐上升(P0.05)。结论:藏红花素能够促进颈动脉损伤小鼠体内EPCs细胞动员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从而对损伤血管发挥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一氧化氮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而一氧化氮合酶是其合成的关键酶,有关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体内转染对平滑肌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影响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体内局部转染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Wistar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模后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dCMV-lacz对照组和AdCMV-eNOS组,分别将PBS,AdCMV-lacz和AdCMV-eNOS体内转染至以上3组大鼠的损伤血管壁。转染2周后培养并鉴定损伤局部平滑肌细胞,并用RT-PCR法检测各组损伤及转染后血管平滑肌细胞eNOS 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转染后不同时期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AdCMV-eNOS组的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表达eNOS mRNA。3组大鼠转染后1和3个月,AdCMV-eNOS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值低于空白对照组和AdCMV-lacz对照组(P < 0.01)。结果显示,eNOS基因体内转染损伤后血管可以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在体实验研究川芎嗪对内皮祖细胞(EPCs)修复球囊损伤后的兔腹主动脉的影响,探讨更好的损伤性血管修复的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EBM-2培养基培养7d,获得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应用2.5F球囊导管造成兔腹主动脉去内皮损伤模型。将实验兔分为三组,每组6只,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EPCs组只使用EPCs,EPCs+川芎嗪组注射EPCs及川芎嗪,术后14d处死动物,并测量各组内膜损伤血管再生内皮覆盖率和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结果EPCs+川芎嗪组新生内膜/中膜厚度明显低于EPCs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高于EPCs组,两组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PCs可促进受损血管内膜修复,川芎嗪具有增强EPCs修复血管内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过程的影响。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名:瑞白)+损伤组(rhG-CSF预防组)(n=28):皮下注射瑞白30 μg/kg,每日1次,共7 d后,行左颈总动脉球囊拉伤,术后1 h(n=4)、3 d(n=4)、5 d(n=4)、7 d(n=5)、14 d(n=6)取材;生理盐水+损伤组(NS+损伤组)(n=28):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同上时点取材。应用扫描电镜、伊文氏蓝染色、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颈总动脉损伤后再内皮化、新生内膜增厚及细胞增殖的情况。通过RT-PCR检测血管壁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结果: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明显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的修复面积、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增加了血管壁eNOS mRNA表达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过程有血管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血管平滑肌增殖器官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机理及防治,建立一种体外VSMC增殖器官模型,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鼠主动脉段在体外拉伤内皮并经20%血清培养后,会出现中膜VSMCs的增殖.体外培养5 d后血管壁VSMC就出现不同程度增生,其中13 d的血管有明显斑块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有标记的增生VSMCs; RT-PCR检测显示,Hrg-1和SM22αmRNA的表达随培养天数增多而减少,至13 d检测不出.而在同样体外培养10 d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内皮损伤组培养上清中ET-1明显增多,Hrg-1、SM22a mRNA表达下调,Brdu标记增殖细胞增多,当加入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Q123后标记细胞明显减少,其中血清培养组与无血清培养组相比,以上检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鼠主动脉经体外培养能诱导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并且表型从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 ET-1和血清作用是该模型平滑肌增殖的主要因素.本模型为研究血管平滑肌增殖性疾病的机理和防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四逆汤(SND)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VSMCs增殖和凋亡在动脉损伤后再狭窄(RS)中的作用及SND预防PCI术后RS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兔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模型,用SND进行干预,电镜观察中膜和内膜增殖和凋亡的VSMCs超微结构特征。用α-actin标记VSMCs并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增殖和凋亡指数。84 d亚组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损伤段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 SND治疗组中膜内膜VSMCs增殖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细胞凋亡持续的时间较长,到术后14 d才达高峰,以后才逐渐下降。术后84 d亚组血管造影显示治疗组损伤段腹主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四逆汤能有效抑制VSMCs增殖,诱导其凋亡,减轻血管损伤后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兔髂动脉内膜损伤后PDGF-BmRNA在血管壁原位表达增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体内机制。方法:用球囊导管损伤兔髂动脉内膜建立VSMCS增殖模型,以自行设计、合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PDGF-B)cDNA探针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损伤后不同时期VSMCS表达PDGF-B mRNA与VSMCS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横断面积增加关系。 结果:血管损伤后VSMCS 表达PDGF-B mRNA增强,计数内膜(0.25 mm×mm)×4面积中PDGF-B 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2和4周的31.93±14.63,26.50±9.25和24.85±13.65。其表达与VSMCS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面积的增加密切相关。结论: 血管内膜损伤后VSMCS自泌性产生PDGF-B 是VSMCS增殖和内膜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设计的探针为原位研究兔VSMCS PDGF-B mRNA的表达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氟伐他汀对血管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 给新西兰大耳白兔行右髂动脉球囊导管内膜剥脱术,术后灌胃予氟伐他汀(8 mg·kg-1·d-1)治疗28 d,术前、术后3 h及3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1、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浓度;28 d后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结果: ① 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血清内皮素-1及血栓素A2浓度即明显增加,前列环素水平则显著下降;氟伐他汀治疗显著抑制内皮素-1和血栓素A2的升高;提高血清前列环素的水平;② 氟伐他汀治疗减轻了内膜TGF-β1的过度表达及细胞外基质(FN、LN)的沉积;③ 氟伐他汀显著抑制了内膜的增殖和肥厚。结论:氟伐他汀治疗抑制血管损伤后血栓的形成,减轻了内膜的增殖及内膜中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跨膜蛋白66(TMEM66)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组和TMEM66过表达组(n=10)。HE染色检测各组血管内膜增生情况。Western blot、q-PCR及IHC分别检测颈动脉血管中TMEM66的表达。CCK8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TMEM66过表达后原代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和迁移。结果颈动脉球囊损伤血管中TMEM66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明显增生,慢病毒特异性转染TMEM66过表达可显著逆转血管内膜增生(P0.05)。上调TMEM66能够改善PDGF所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P0.05)。结论 TMEM66可以改善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8.
Ren G  Wang Z  Li Y  Yang J  Liu P  She M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31-235
目的 了解凝血酶及其受体在血管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作用,以进一步阐明经皮冠状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为寻找再狭窄的防治途径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球囊导管损伤动脉内膜的方法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用纳米粒子包装凝血酶受体重组反义基因质凿pLXSN/ATR,用保护灌注的方法局部定位转染损伤后的大鼠颈动脉。结果 PCR检测发现重组基因整合,RNA斑点杂交观察到实验组大鼠颈动脉壁内有重组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表达,正义凝血酶受体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反义基因转染组新生内膜,中膜比例降低了40.9%。结论 反义凝因酶受体重组基因转基因表达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的增生具有抑制作用,提示凝血酶及其受体在PTCA后再狭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为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双基因共表达在血管再狭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携带反义凝血酶受体(ATR)和p21的双基因载体共表达后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再狭窄基因治疗寻求新途径。方法 以携带ATR或/和p21的单、双基因载体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rAAV)感染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用半定量RT-PCR检测各基因的整合与表达,MTT法测定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将携带AP双基因的rAAV导入WKY大鼠拉伤侧的颈总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凝血酶受体(TR)和p21两基因在动脉壁中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TR单基因的mRNA表达降低,p2l单基因表达升高,AP双基因得到了共表达;MTT法测定的生长曲线显示,双基因对hASMC增殖的抑制作用大于两个单基因;免疫组织化学证实,AP双基因导入后,TR基因的表达受到完全抑制,p2l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血管新生内膜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抑制。结论 ATR和p21双基因共表达在体外可明显抑制ASMC的增殖,在体内可明显抑制血管内膜新生和中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发现涉厦因素有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增生等。而VSMC的增殖和迁移在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很多研究发现:内皮素(Endothelin,E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加速VSMC的增殖和迁移。因此,ET在IS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