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局麻加快速置管的可行性。方法:放置置管是一项基础技术操作。按常规方法虽然科学但往往失败,由于插胃管过程中对咽喉刺激较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出现恶心、呕吐,难以一次成功。为此我院自1997年6月以来,对常规置管方法进行改良,采取局部麻醉加快速置胃管。实验对象选择置胃管病人100例,随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纽按常规方法操作。结果:实验纽插管一次成功率100%,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5%,恶心、呕吐例数明显高于实验组,对照纽插管失败8例。两组对照结果各项指标差别明显,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法特点是插管迅速、准确,病人痛苦小,符合生理学功能,操作方便病人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精神科拒食患者置胃管一次成功率.方法:对150例拒食精神科患者置管进行经验总结.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提高到99.8%.结论:根据拒食的不同精神症状,采取相应的置管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护患纠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发生率达57%~73%[1]。由于患者在脑卒中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困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可因吞咽障碍出现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尽早留置胃管给予鼻饲饮食  相似文献   

5.
昏迷病人插胃管方法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昏迷病人置入胃管是临床常有基础护理操作。传统胃管插入法是以单手托头进行操作。但应用中常有失败,原因是操作者单手托起昏迷病人头部并保持一定姿势,同时又要与另一手协调配合,感到力不从心,遇躁动病人更觉困难,故易致插管失败。另外,单手操作常因重力作用导致胃管滑脱,操作时一次成功率较低。为提高单人置管的一次成功率,我们试用“双枕垫头法”为昏迷病人插入胃管,比传统单手托头法成功率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急诊洗胃中不同置胃管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口服药物中毒的急诊洗胃患者,根据置胃管和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经口置胃管洗胃,舒适护理。对照组经鼻置胃管洗胃,常规护理。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配合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配合度、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置胃管洗胃,同时给予舒适护理,能够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意识障碍患者置胃管困难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意识障碍患者按常规置胃管有一定难度 ,笔者在1 997年 7月— 2 0 0 2年 3月 ,对 2 1例成年意识障碍患者(包括气管内插管全麻 )置胃管处理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中气管内插管全麻术中需胃减压置胃管患者 4例 ,其中 1例为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中胃管脱落需再置胃管者 ,另 3例为腹腔手术需扩大切口改全麻后置胃管者。轻、中度昏迷需鼻饲置胃管患者 1 2例 ,其中烧伤后败血症昏迷 2例 ,脑内出血行开窗减压术后昏迷6例 ,脑挫裂伤 4例。临床症状 :意识大部分丧失 ,无自主运动 ,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8.
史淑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4,(18):F0002-F0002
留置胃管常临床上应用广泛,经胃管鼻饲可为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等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治疗疾病,是促进病人尽快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胃肠道、胆道手术来说,术前留置胃管还能有效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用饮水法留置胃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置胃管是肠梗阻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笔者现介绍一种饮水插胃管法,此方法成功率高,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鼻胃管插入成功的判断与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功留置鼻胃管的方法。方法将100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0例使用导丝引导硅胶胃管进行留置,对照组50例常规留置胃管的方法进行留置。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插胃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一次成功率为94%,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插管一次成功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留置胃管的过程中,经鼻腔使用导丝引导硅胶胃管,可以提高患者插管的一次成功率,压力测定法简单易行,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淑岭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40-140
胃管留置作为最常用技术是基础护理的内容之一,虽然大部分护士能熟练地掌握这一操作技术,但是临床中置管困难和置管异常现象仍屡见不鲜。现就采取的留置胃管的方法和其操作中的问题进行简单说明。 (1)清醒患者:清醒患者操作前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避免紧张,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呛咳反应,随患者的吞咽顺势插入,注意与患者的吞咽动作同步。  相似文献   

12.
导丝导引插胃管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昏迷患者的鼻饲和外科手术引流胃液几乎完全依赖胃管 ,但昏迷患者没有吞咽动作 ,胃管的插入有一定的困难 ;手术中全麻患者则不仅不可能吞咽 ,而且因已经插入气管导管 ,胃管插入更加困难[1] ,故此时应用导丝导引插胃管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现将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2 5例 ,其中昏迷需鼻饲的患者 9例 ,全麻手术中发现漏插胃管 1例 ,全麻手术中胃管脱出 1例。年龄 4个月~ 80岁。全麻患者均无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咽部肿物及出血性疾病。1 2 方法 ①对确需插胃管患者 ,首先排除鼻咽部疾病和出血性疾病 …  相似文献   

13.
洗胃是抢救药物中毒患者最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因此能否在短时间内顺利置管,关系到能否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及减轻患者中毒程度。为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笔者将经CI置管与经鼻置管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丽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167-168
目的:通过对86例昏迷病人置胃管的临床观察,说明对昏迷病人下胃管的重要性。方法:通过2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实验组探测鼻腔,对照组不探测鼻腔)。利用X^2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成功率大于对照组成功率。结论:鼻腔探测对昏迷病人下胃管的护理操作中具有必要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留置胃管的固定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在使用传统的固定方式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近年来,护理文献也报道过各种尝试,但是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胃管固定不牢或固定过程复杂等缺点,经过护理实践中反复探索,我们总结出一种操作简单、快速、实用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胃管置入是急诊科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是洗胃法和胃肠减压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也是治疗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患者烦躁不配合以及胃管未妥善固定,造成患者自行拔出和胃管滑脱移位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胃管移位、滑脱可能引起胃液反流甚至窒息。同时反复插管易造成对病人鼻黏膜损伤、身心的伤害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同时增加护理人员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妥善的胃管固定是非常重要的。近年  相似文献   

17.
冯进 《中医药导报》2005,11(8):50-50,58
文章就胃肠减压时留置胃管固定方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改进组在胃管脱出例数与留置时间上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组。并对留置胃管固定的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后的方法的优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假性球麻痹是由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使患者舌肌、软腭、咽喉肌的功能失调,出现语言及吞咽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严重者不能吞咽,可造成吸入性肺炎和窒息。为满足治疗和维持营养的需要,假性球麻痹患者需通过置入胃管,从管内注入药物、流质食物和水分。假性球麻痹患者因其咽喉肌群的功能失调及吞咽障碍,置管时不能配合吞咽,向食管内置入胃管时会遇到抵抗力,尤其是意识清楚的患者,由于紧张、不配合、家属恐慌等因素常造成胃管置入失败。我科自2008年10月开始,对传统的置管方法在置管前准备、置管时机的把握及胃管的选择上进行了改良,经临床应用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管置人是基础护理中常见的技术操作之,虽部分护士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临床置管困难、置管异常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常规的胃管置人方法已显不足,因此对胃管置人的研究加注重体化与操作方法的样化,广大护理同仁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讨论。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留置胃管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其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做了一些总结,并分析了其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按常规方法操作大部分护士都能掌握,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存在各种影响胃管留置的因素,常常导致插管失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留置胃管的手段和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插胃管的成功率,本文现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