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目的 比较应用连续缝合法与间断缝合法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技术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158例,其中102例(65%)应用连续缝合法(连续缝合组),56例(35%)应用间断缝合法(间断缝合组).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矫治.结果 连续缝合组体外循环时问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31±14)、(18±12)min,间断缝合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42±16)、(25±11)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9,3.61;P均<0.01).全部患儿手术后无死亡.主要并发症有: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连续缝合组及间断缝合组各发生1例,均于术后1周内消失;残余分流2例,连续缝合组发生1例,间断缝合组发生1例,分流束<3 mm,术后3~6个月复诊时自行闭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例,连续缝合组发生3例(2.94%)、间断缝合组发生6例(10.71%),其中3例于手术后1个月复查时消失,2例于手术后1年复查时消失.随访1~3年,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型大VSD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技术、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减少心内异物存留、降低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46例VSD耍幼儿,均合并重度PH,合并卵圆孔未闭(PF0)及房间隔缺损(ASD)32例,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下VSD 30例,膜周部VSD16例.全部患儿均在中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VSD均采取补片修补,ASD和PDA予以直接缝合.[结果]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为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存在3 mm残余漏.所有患儿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生长发育好.[结论]合并重度PH的VSD患者儿,尽早行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穿刺针及钩针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应用穿刺针及钩针为2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行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结果 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用时60.0~210.0 min,平均(120.0±5.7)min;术后15.0~42.0 h,平均(28.0±2.3)h排气;2~3 d进食,住院5.0~10.0 d,平均(7.0±0.8)d.术后疼痛3个月以上5例,浆液肿4例,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10~36个月无疝复发.结论 应用穿刺针及钩针固定补片,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可完成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缺损术后补片旁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以来我们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D—CDE)诊断了6例室间隔缺损(VSD)手术后补片旁漏的患者,有以下特点:(1)术前患者均为中等以上大小的嵴下型VSD;(2)VSD补片旁漏多发生于法乐氏四联症(F4)、右室双出口(DORV)及单纯大VSD的患者;(3)扇形超声观察补片旁漏间隙多在2.4mm;(4)利用2D—CDE可见收缩期通过此间隙的过隔血流信号;(5)连续多普勒(CW)或脉冲多普勒(PW)在此间隙右室面可测及高速射流信号;(6)配合心脏听诊诊断术后补片旁漏为重要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4年1月至1986年9月经右房修补室间隔缺损44例,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需用Dacron片修补的21例。全组男12例,女9例。年龄4~30岁,平均13岁,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9例,合并其它心内畸形8例。1例于2年前经右室切口补片修补膜周室缺,术后因缝线脱落发生残余漏,此次经右房入路再次补片修补成功。经右房修补膜周室缺有手术野浅晰,不影响右心室功能和减少传导束损伤等优点,对同时合并其它心内畸形,经右房矫治也有可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等优点。故经右房修补膜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补片法控制心脏直视手术中难治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共发生心脏直视手术中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7例,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6例)或涤纶片(1例)作为修补材料,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进行控制,对止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7例术后24 h心包纵隔引流量均不超过500 ml,未再发生活动性出血,无胸骨和纵隔感染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补片法可以有效控制心脏直视手术中难治性出血.自体心包片有很多优点,应尽量采用心包片作为补片材料,如果心包组织有水肿或感染等,涤纶片可以作为次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新鲜自体心包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修补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未经戊二醛处理的自体心包代替涤纶片进行225例心脏直视手术。结果:残余漏3例.死亡9例,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与自体心包的应用无直接关系,随诊病人(78%)无心包补片赘生物、穿孔、钙化及瘤样膨出等并发症。结论:新鲜自体心包用于心脏修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分型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63例次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在术中按Nyhus分型方法进行疝分类,根据分型选择充填物数量、缝合针数和补片固定方法,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术中分型:I型疝34例(54%),充填物平均缝合42针、补片不予缝合;Ⅱ型疝10例(15。9%),充填物平均缝合7.1针、补片与周围组织田定:Ⅲ型A12例(19%)、充填物平均缝合12.3针;Ⅲ型B2例(3.2%)、充填物平均缝合12.5针:Ⅲ型C1例(1.6%),充填物平均缝合12.7针;Ⅳ型疝4例(6.3%).充填物平均缝合24针。Ⅲ型和Ⅳ型疝补片固定方法均为补片与腹横肌腱和腹股沟韧带缝合。随访l-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率90.5%,其中随访1年以下21例;1~2年18例;2~3年11例;3年以上7例。2例复发分别为Ⅲ型和Ⅳ型疝,均于术后1月复发,复发率3.2%。结论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时对腹股沟疝进行分型,有助于对充填物数量、缝合 计数和补片修补方式进行选择,实施疝手术的个体化方案,有助于随访时对不同的痛变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效果作出评价。Ⅲ型和Ⅳ型疝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为经导管封堵术筛选室间隔膜周部缺损 (VSD)病例的作用。方法2 6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获取图像。结果  2 4例成功放置封堵器。VSD的大小平均为 6.4mm ,最大为 10mm ,最小为 4mm。放置封堵器的型号较相应VSD大 2mm ,最大为 12mm。VSD具体分型包括单纯膜部 5例 ,嵴下型 6例 ,隔瓣后型 13例 ,其中嵴下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 2mm ;隔瓣后型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 3mm。单纯膜部缺损易于封堵。 2 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1周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 3例隔瓣后VSD在封堵术后即刻存在少量分流。术后 1月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 ,1例残余分流消失 ,2例残余分流减少。 2例VSD封堵术中因为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结论 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保证VSD封堵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2年~1995年4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20例,经肺动脉及右室切口修补外,其中378例均经右房切口进行修补。对一般膜周部小缺损,牵开三尖瓣隔瓣及前瓣即可直接缝合;对位置偏高,膜部瘤形成或需补片修补的较大缺损,可垂直剪开三尖瓣隔瓣,均可显露清楚,完成修补。经右房切口室缺修补,手术操作简便,对心肌损伤小,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残余漏及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此手术径路应作为大多数室间隔缺损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蒸馏水处理的活性带瓣自体心包补片在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并与单纯心包补片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选取2003年6月—2006年5月连续50例采用经蒸馏水处理的活性带瓣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和2000年6月—2003年5月连续39例采用单纯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带瓣补片组均痊愈出院,随访1~36个月,无明显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单纯补片组除术后早期死亡1例外均痊愈出院,随访37~72个月,有4例患者反复腹胀、下肢浮肿,需长期服用利尿剂。两组患者的年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前/后肺动脉瓣上最大流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带瓣补片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单纯补片组(P<0.05),而单纯补片组术后1周肺动脉瓣中度和重度返流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带瓣补片组。结论:应用经蒸馏水处理的活性带单瓣自体心包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有助于降低术后肺动脉瓣返流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手术结果.方法 2000年8月至2003年9月,为26例房间隔缺损的患者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了缺损修补术.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8mm,直接缝合11例,补片修补15例.结果无死亡和任何并发症,平均切口长度(7.5±1.0)cm.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0±7)min,术后平均随诊时间(1.8±1.0)年.所有患者心功能NYHA Ⅰ级.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ProGripTM自固定补片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应用ProGripTM自固定补片修补腹股沟疝患者30例,采用Lichtenstein术式,观察3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补片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估(VAS),术后切口感染,阴囊水肿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52±15)min,补片固定时间(8±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1±1.1)d.出院时疼痛评分1~3分,平均(2.1±0.8)分.并发症发生低,无感染及复发. 结论 自固定补片应用于Lichtenstein术,术式方便,效果良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仍需大宗病例和远期随访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PVS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 194例小儿SPVSD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补片修补182例 ,直接缝合 12例。对 8例合并中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采用主动脉瓣成形术和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结果死亡 4例 ,病死率2 .1%。存活 190例 ,效果满意 ,14 2例随访 3个月至 16年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能参加正常活动 ,无残余漏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SPVSD治疗以补片修补为主 ,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有AI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筛选、术中监视引导及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对11例VSD,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患者,术前测量VSD形状与大小,术中监测封堵过程,术后随诊封堵效果.结果 VSD膜周部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安置13个封堵器,其中1例患者有两个相距较远的缺损,安置了2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直径为3~8 mm,平均(5.2±0.8)mm,选用封堵器直径应比VSD测值大2 mm,最大封堵器直径为10 mm.1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经封堵器残余分流;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 m/s(低于险值2 m/s),于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适应证的筛选,封堵器释放时间的确定,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入路Kugel补片在老年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腹直肌入路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嵌顿疝68例.其中手法复位5例,择期行无张力疝修补术.63例实施急诊手术,其中腹股沟斜疝55例,腹股沟直疝1例,股疝2例,腹股沟斜疝合并直疝5例.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为50~70 min,平均(55±10) min;住院时间7.0~10.0 d,平均(8.3±1.6)d.术后无补片感染及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8个月~5年,失访2例,余无复发及补片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经腹直肌入路Kugel补片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较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符合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尤其适宜于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较重的患者,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襞(脐正中襞或脐内侧襞)在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6月,该科开展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补片修补术120例,腹腔镜成人免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40例。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补片修补术组手术时间(35.5±8.5)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0.4)d,疼痛持续时间(12±3.2)h,住院时间(4.0±1.6)d,住院总费用(7 642.8±684.3)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随访6~75个月,无复发。腹腔镜成人免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20.4±3.5)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0±0.3)d,疼痛持续时间(10±2.5)h,住院时间(3.5±1.5)d,住院总费用(4 530.2±100.5)元。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应用脐襞修补成人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对158例膜周部VSD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双盘片封堵器,并行超声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53例患者成功实施了VSD封堵术,成功率为96.8%.未成功的5例中,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而放弃封堵术.153例封堵成功的VSD超声定位准确,包括膜部VSD 35例,嵴下型VSD 72例,隔瓣后型VSD 46例.其中嵴下型VSD的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1.5 mm,隔瓣后型VSD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3 mm.12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血流消失,术后1周超声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32例封堵术后即刻观察存在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28例残余分流消失,4例残余分流明显减少.4例术前存在三尖瓣口中量反流的患者,封堵术后2例反流消失,2例反流明显减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膜周部VSD介入治疗中对病例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的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及价值.方法 应用HP 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查13例拟行封堵术的残余漏患者,术前观测左右室侧残余漏口大小、漏口残端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距离,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护引导,术后追踪随访.结果 残余漏部位、残余漏左右室侧大小心血管造影检查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一致,残余漏距主动脉右瓣距离(2.1±1.6) mm(0~6.9 mm),距三尖瓣(2.3±1.8) mm (0~5.4 mm).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于术后3个月消失;1例术后1个月仍有分流,现在随访观察中.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修补术后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护引导、术后随访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尖肌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解剖学特点,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总结经漏斗心尖部右心室小切口修补心尖肌部VSD的经验.[方法]对三例伴有心尖肌部VSD的先心病患儿采用经漏斗心尖部右心室小切口间断缝合涤纶补片关闭心尖肌部VSD并同期矫治伴发先心病.[结果]三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心尖肌部VSD无残余分流.[结论]采用漏斗心尖部右心室小切口修补心尖肌部VSD是简便、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伴有其他心脏畸形的心尖肌部VSD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