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类癌1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忖  张澍田 《北京医学》2007,29(6):330-332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80%)直肠类癌位于距肛门8cm以内的直肠,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对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反应阳性.内镜治疗4例,均无复发及转移;单纯局部切除4例,1例失访,3例随访4~6年无复发;手术治疗7例,2例失访,5例死于原发病.结论 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较小的直肠类癌适宜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
探讨我科近13年来诊治的5例直肠类癌患者,讨论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良恶性区别,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直肠类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 经过随访,31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5年总生存率是96.9%,死亡1例.结论 直肠类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为治疗方式的主要考虑因素,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该文就34年收治的消化道类癌56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其临床生物特性,比较不同部位类癌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结果表明:胃类癌的发病年龄高于直肠和阑尾;直肠和阑尾类癌常<2cm,而胃、食管类癌常>2cm;直肠类癌局限在粘膜下层,而胃、阑尾类癌易浸润至浆膜层;胃类癌的淋巴转移高于直肠和阑尾;不同部位消化道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不同;肿瘤的转移与肿瘤的大小、部位、表面情况、浸润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直肠类癌术前行内镜检查,确诊者4例;直径小于1cm的直肠类癌8例,仅1例伴淋巴结转移,选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直肠不典型类癌3例,直径均大于2cm,均有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伴肝转移,选用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手术进行治疗。结论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直肠类癌的大小、病理类型、浸润程度与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科于2007至今共收治直肠类癌2例,现综合临床资料、治疗及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45岁.因大便次数增多,肛门不适便伴坠胀感2年,病程中无便血,无消瘦,经肛检以直肠肿物收治入院.体检: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扪及包块.肛门指诊距肛缘4cm处可触及一约0.8cm×0.8cm大小粘膜下肿物 ,肿物为圆形,质硬,边界清,可活动,无触痛.指套无血染.肿瘤标记物阴性.活检病理"直肠类癌".行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直肠类癌,基底切缘未见癌".随访3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EUS)诊断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10年11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EUS结果高度怀疑直肠类癌且病变<1.0cm的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术后明确病变切除是否完整,切除完整后于病变切除创面边缘取材4~6块同时送检.术后病理评价EUS诊断准确率,分析病变侵袭性状况,以及内镜完整切除率.随访观察每半年1次,复查肠镜及肝脏超声.结果 共纳入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13例,均为采用EUS筛查高度怀疑类癌且具有内镜切除指征的患者.内镜切除均取得成功,病理证实类癌符合率84.6% (11/13),1例考虑为颗粒细胞瘤,1例考虑为间质瘤.11例类癌患者随访观察(37.7±13.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EUS在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在评价内镜切除指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镜治疗1.0cm以下直肠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类癌与类癌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上皮细胞肿瘤 ,它的组织结构像癌 ,具有恶变倾向 ,但较少发生转移 ,所以称类癌。类癌可发生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及胸腺、皮肤等部位 ,此外 ,约有 10 %见于支气管、胸腺、甲状腺、卵巢、宫颈和睾丸。类癌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 0 .4 %~ 1.8% [1] 。消化道的类癌可发生在食管到直肠消化管中的任何部位 ,Orloff[2 ] 报道以阑尾、直肠和回肠最多见 ,但谷元廷[3 ] 报道以直肠和胃发生者多见。因类癌细胞可分泌 5 羟色胺等物质 ,从而引起皮肤潮红、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和心瓣膜病变等征象 ,总称类癌综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直肠类癌16例临床资料,并复习近年有关文献.结果 下腹痛11例(68.8%),大便带血和次数增多各3例(各占18.8%),全部经肠镜检查发现肿块大小平均为8.8mm,其中≤10 mm占81.3%,距肛门平均6.8 cm,其中≤8cm占87.5%,术前诊断直肠类癌仅25%,多数诊断为其他病,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直肠类癌,14例实施直肠癌根治术,2例用肠镜行局部摘除术,无手术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69.2%.结论 直肠类癌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常规行肛门指诊和肠镜加病理学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为直肠类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类癌(carcinoid)生长缓慢,有别于一般癌瘤之生长迅速。又因类癌来自消化道粘液腺底部的嗜银细胞,故又称嗜银细胞瘤。类癌可发生在除食管外的消化道各部。在消化道中直肠类癌发生率占第三位。直肠类癌不多见,邹、吴氏各报告1例。我院1978年3月~1979年8月普查了西城区的8万职工,直肠指检51,760  相似文献   

12.
直肠类癌是一类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但随着肠镜普及使用及对病理诊断水平的进步,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因其生物学行为与直肠癌有明显不同,所以其治疗措施和预后也有别于直肠癌。直肠类癌发生于直肠黏膜内APUD细胞,尽管直肠类癌属于少见的肿瘤,但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笔者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治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借鉴直肠癌分期方式对直肠类癌进行生物学行为良恶性的判定,对43例直肠类癌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物学行为良性者24例,其中接受局部切除术23例,随访未见类癌复发或转移。生物学行为恶性者19例中,5例直径<1.0cm的低位直肠类癌行局部切除术,复发3例;14例行扩大根治术,6例复发,3例死亡。结论生物学行为良性的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已足够;生物学行为恶性的直肠类癌,应行根治性手术,但直径<1.0 cm且T2N0M0的恶性低位直肠类癌,可行局部切除术,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归纳26例直肠类癌的诊治。结果:除其中2例转外科行经肛门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外,其余24例行肠镜下EMR切除,全部病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直肠类癌,术后26例全部存活,随访至今,无1例复发,无肝脏等远处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直肠类癌是安全、微创、痛苦小、费用少的好方法,可作为治疗首选,如不能内镜切除,可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组直肠类癌患者直肠指检+肠镜活检正确诊断率可达92.6%。本组27例中17例行肛肿块局部切除术,2例行Dixon术,1例行Mile’s术,1例行TEM术,其余6例行ESD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27例患者其中25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2.6%,5年生存率85.7%。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率低,易误诊;直肠指检+肠镜病理为诊断直肠类癌首选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笔者医院1999年3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68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肛门局部切除术31例,结肠镜下肿瘤电切术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例,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16例,直肠前切除术(LAR术)4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术)4例.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7.5%、95.5%、89.7%.直肠类癌最大径<2cm组与≥2cm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浸润肌层组与未浸润肌层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生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TEM为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类癌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淡黄色隆起的肿物.55例行肠镜下治疗,2例经肛镜行局部切除治疗,1例经肛镜局部切除后辅以化疗,1例手术后辅以放化疗.成功随访50例,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肠镜检查及病理是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5例结肠类癌,5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有关结肠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直肠类癌是来源于直肠黏膜嗜咯细胞的比较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直肠是消化道类癌相对好发部位,是一种生长缓慢,进展隐匿,且具有相对的潜在恶性~([1])。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的普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新手段的应用,直肠类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本研究观察15例直肠类癌内镜及临床表现,探讨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为进一步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5例类癌均为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8月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在直肠类癌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组13例直肠类癌分别采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3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2例带蒂的直肠类癌在内镜下进行圈套手术治疗,5例直径>2cm或侵犯肌层或浆膜层的肿瘤,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Dixon手术),2例位于5~8cm的直肠类癌侵犯肌层的肿瘤行腹腔镜下改良Welch术 (其中1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患者在术中快速病理证实肿瘤侵犯深肌层,而中转行腹腔镜下改良Welch术),1例位于5-8cm的直肠类癌只局限于黏膜的患者在结肠镜下行黏膜切除术.1例肿瘤位于距肛门3~5cm肿瘤在1~2cm大小且经腔内超声内镜检查证实浸润直肠深肌层.并有淋巴结转移的实施腹腔镜下Miles手术.结果 2例分别因肝转移和肺转移仅生存2年以内,有1例经内镜下圈套治疗的病例在第一次手术后7个月发生局部复发.后在腹腔镜下行根治术.至目前仍健康生存.其余病例至今生存,未发生转移和复发迹象.有2例发生肛瘘,后经肛瘘挂线术得以治愈,有1例经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Dixon手术)术后发生结肠旁疝、肠梗阻,经开腹手术解除梗阻治愈.其余病例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对于直肠类癌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采用不同的微创手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