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栽培方法在黄花蒿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培养及扩繁等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黄花蒿品种迅速扩大到露地大面积栽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黄花蒿的标准化、现代化栽培,提高其产量与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黄花蒿花序为外植体分别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和根的分化得黄花蒿组培苗;利用黄花蒿组培苗进行继代生根培养。并依次完成温室移栽和露地栽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组培苗、温室苗及大田苗的青蒿素含量进行动态测定.并与对照药材、野生药材相比较。结果:黄花蒿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茅分化率为100%.根分化率可达75%;黄花蒿组培苗生根率和成活率高.均在95%以上,且生长性状稳定:不同培养期的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均高于野生黄花蒿。结论:此方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适合用于迅速扩大黄花蒿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标准化种植。  相似文献   

2.
黄花蒿又名青蒿,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L.的干燥全草,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从中分离得到的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抗疟新药[1]。目前,商用的青蒿素主要来自植物提取物。除黄花蒿外,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他天然植物资源。黄花蒿虽然系世界广布种,但青蒿素量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据迄今的研究结果,除我国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黄花蒿中的青蒿素的量都很低(不足0.1%),无生产价值,使得青蒿素的天然资源相对匮乏[2]。天津地区黄花蒿资源丰富,但至今仍未得到开发利用。本实验…  相似文献   

3.
黄花蒿资源品质(青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生态地域性,可能是黄花蒿的不同生态型之间的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的表现。作者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区山峡武陵山地所属的川东南、鄂西、湘西及黔东北各地进行了黄花蒿的生态环境调查及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内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4.847‰~8.853‰之间,最高可达10.221‰,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黄花蒿中青蒿素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转化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解黄花蒿植株N、P、K的需求比例以及干物质的积累及N、P、K量和青蒿素量之间的关系,为肥料的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桂93001号黄花蒿为观测对象,定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其生物量和根、茎、叶、花中的N、P、K以及叶片和花的青蒿素量。结果 黄花蒿7月中旬前干物质积累量最少,青蒿素的积累量最大,8月中旬到9月底干物质积累量较大,9月底叶片的青蒿素量达到最低;黄花蒿植株N、P、K积累量较多的时期主要在其生长前期,其中N、K是黄花蒿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N、P、K在植株体内分配的比例为1∶0.12∶0.76,每生产100 kg黄花蒿需要N 19.6~28.2、P 2.0~3.4、K 13.6~17.3 kg。结论 施肥的重要时期主要放在生长前期,而肥料应以N、K肥为主,配施适量的P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N、P、K量确定其施肥量。  相似文献   

5.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抗疟特效药,其原料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生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从黄花蒿的分布、种质资源,以及气候因素、土壤条件、人工栽培措施、采集时间、采集方式等方面对影响青蒿素产量的因素研究进行综述.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青蒿素产量高低存在差异,气候、种质对其有影响,而土壤的影响则不显著;采集方式以及人工栽培措施的改进,可以提高青蒿素的量.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我国黄花蒿天然群体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SRAP分析。方法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以我国天然群体主要分布区域的60份黄花蒿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运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和Treeconw软件计算相关参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 24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出232条带,多态性比率(PPB)为81.47%。SRAP标记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90 5,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00 0。青蒿素量高的4个地区之间,多态位点百分率在50.00%~61.21%,平均为55.82%,SRAP标记的H值为0.155 7~0.179 3,I值为0.237 9~0.276 6;SRAP检测不同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43 2~0.872 7,平均为0.754 7。结论 SRAP标记能有效地揭示我国野生黄花蒿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黄花蒿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提取青蒿素后的黄花蒿残渣中挥发油进行综合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薄层色谱及GC-MS对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水蒸气提取法提取的黄花蒿残渣挥发油,每100 g干植物得油量为0.43 mL,提取总量约为黄花蒿挥发油总量的69%;薄层色谱分析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存在5个组分。GC-MS鉴定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共40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84%。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仍然保留与原植物相同的部分化学成分,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综述)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室徐继红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章元沛(审校)青蒿属菊科植物,其中具有抗疟作用者为黄花蒿(ArtemisiaannuaL.)。我国首先在黄花蒿中分离出有效单体青蒿素。随着青蒿素抗疟作用的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青蒿素储存部位并为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植株筛选提供选择指标。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确定青蒿素的储存结构,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储存结构腺毛状分泌腺密度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青蒿素储存于腺毛状分泌腺(BGT)和T-型网状分泌腺(NTFT)中,在叶中腺毛状分泌腺的密度与青蒿素含量正相关。结论 腺毛状分泌腺密度可作为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育种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黄花蒿最佳收获期和品种选育过程中最佳取样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任选黄花蒿15株,分别于营养生长后期、花芽分化期、盛蕾期和开花期剪取枝条,测定青蒿素含量。每次取样时,割取同一发育时期的黄花蒿10株,测定收获物的产量。另外,分别于花芽分化期和盛蕾期割取黄花蒿5株,测定1级、2级、3级分枝收获物的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结果 从营养生长后期到开花期收获物的青蒿素含量逐步降低。收获物和青蒿素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盛蕾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营养生长后期。同一单株不同发育期青蒿素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494 4~0.791 1)。在花芽分化期和盛蕾期,各级分枝的青蒿素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第3级分枝>第2级分枝>第1级分枝。结论 第三级分枝充分发育的现蕾期为最佳收获期;在育种中,营养生长后期为最佳取样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RAPD和ISSR方法分析了4种正品龙胆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正品龙胆的品种鉴定及栽培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优化RAPD及ISSR的PCR反应体系,对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从100个RAPD引物和32个ISSR引物中分别筛选出10个RAPD引物和4个ISSR引物。通过遗传距离系数UPGMA聚类法分析数据,构建类聚关系树系图。结论RAPD及ISSR的PCR反应体系可以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适用于龙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穰真  崔凡  王有为  李薇 《四川医学》2012,33(10):1681-1683
目的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大部分马拉色菌的RAPD分型结果与生化结果是符合的,但也有9株马拉色菌被归入别的种。同时即便被归入同一类的菌株也存在多态性的RAPD带型。对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进行SSCP分析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结论由此推断种内基因多态性会干扰马拉色菌的分子分型,而ITS1的序列是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 SRAP 和 RAPD 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9份石斛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用 40 对 SRAP 引物组合和 36 个 RAPD 引物分别对供试石斛的基因组 DNA 进行扩增。结果 SRAP 引物组合共扩增条带 1 977 条,多态性比率为 90.2%,遗传相似系数 GS 值变化范围为 0.330 2~0.789 2。RAPD 引物共扩增出 281 条带,多态性比率为 87.1%,GS 值变化范围为 0.494 2~0.773 1。利用两种标记得到的聚类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SRAP 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分类结果比较一致,较好地体现了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地域特性。在 9 个石斛供试种间,SRAP 的标记指数 MI 值 (16.46) 是 RAPD 标记 MI 值 (3.67) 的 4.5 倍,表明 SRAP 具有更大的标记效率。结论 两种标记皆可有效应用于该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而 SRAP 标记在石斛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研究中,则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袁菊红  孙视  彭峰  冯煦  夏冰 《医学教育探索》2007,(10):1555-1561
目的研究石蒜属4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一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用ISSR和RAPD标记分别对不同采集地的37份石蒜属植物(石蒜18份、中国石蒜10份、换锦花5份、忽地笑4份)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1)16条ISSR和17条RAPD引物分别扩增出229和215条带,多态比率分别为85.59%和69.77%,显然,ISSR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2)ISSR和RAPD标记检测同组供试材料种间或种内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分别为0.5459~0.9345,0.6419~1.0000,平均为0.6836,0.7428。两者相关系数r=0.8582,达极显著水平。(3)ISSR和RAPD标记的分子聚类结果相近,两种标记均能准确地把不同来源的材料先按种聚类,种间的分子分类结果与传统经典分类相符;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4)用POPGENE3.2分析的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与用AMOVA进行的遗传变异巢式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两种标记均可用于石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虽然ISSR标记在种间遗传多样性检测上分辨力较RAPD标记低,但ISSR标记能检测到更高的种内遗传差异性,更适合种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植物黄花蒿进行进取研究,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及时间对青蒿素收率的影响。萃取产物经简单的分析后得到纯度≥95%青蒿素产品,经TLC、IR、MS^HNMR和^13CNMR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柴胡药材干根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柴胡栽培种鉴别和药材鉴别奠定基础。方法 以柴胡栽培种干根为材料,采用RAPD和AFLP两种分析方法。结果 以筛选到的3条随机引物对9个柴胡栽培种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28条DNA带,平均每条引物组合扩增9.3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67条,多态性比率为71.43%;而在AFLP分析中,筛选出4对特异性引物,共获得107条DNA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6.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3.25条,多态性比率为86.92%。经统计分析,9个柴胡栽培种RAPD和AFLP分析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61~0.93和0.39~0.86。UPGMA聚类分析,两种标记方法均可将9个柴胡栽培种聚为3大类群,聚类结果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结论 以柴胡药材干根为材料,RAPD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均可用于植物种间及种下遗传关系分析,且AFLP条带较多,多样性丰富,更有利于柴胡属植物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来自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形态和不同生理生化特性的六株钝顶螺旋藻的系统进化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试图从DNA水平探讨它们长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作用下遗传进化关系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螺旋藻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及正确地进行种间分类提供参考.方法: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ITS序列对六株不同来源螺旋藻进行扩增,利用PopGen32、MEGA 5.0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进化地位的比较.结果:RAPD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六株螺旋藻分为两大枝,FACHB-HY独为一枝与其他五株亲缘关系最远.Spi-wz、FACHB-350、FACHB-793、FACHB-904和FACHB-834聚为一枝,而FACHB-834与其他四株的关系较远,Spi-wz和FACHB-904、FACHB-793和FACHB-350亲缘关系最近,ITS基因的同源性比较结果与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一致.结论: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螺旋藻株在长期的进化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上存在有差异,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和种资资源的多样性.RAPD分子标记和ITS序列同源性聚类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3种石斛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斛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遗传多样性,U PGM A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DNA进行随机扩增,共得到1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8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5.74%。采用U PGM A类平均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得出反映各种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在遗传距离(D)=0.63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RAPD对基因组的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差异不大。结论该标记技术对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分类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兔先天性青光眼网络膜血管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小鼠跳台法观察紫河车水煎液对由东莨菪碱及亚硝酸钠所致的小鼠记忆损伤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紫河车对小鼠记忆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抗缺氧及负荷游游泳试验结果表明,紫河车可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长负荷游泳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