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兵  马新童 《新疆中医药》2007,25(5):122-123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十六卷,其文辞古朴,义理深邃,立法详明,病证相应,遣方精当,用药简要,验之临床,效如桴鼓。兹结合临床浅谈对经方运用之管见。  相似文献   

2.
经方新释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工具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经方和时方之分。就经方而言,《辞海》云:“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方相对而言。”《中医大辞典》又云:“汉以前的方剂称经方。其说有三:①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⑧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均称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为经方。但笔者认为:经方,不仅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之方,而且应包括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的确具经典、经验、经济之意涵和特色的方剂,前者为狭义之经方,后者为广义之经方。诚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所说:“经方是中医经典配方的简称,是数千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得以延续至今的临床技术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痰证、痰病既是常见病、多发病,又包括许多疑难杂症,广泛地涉及临床各科.中医认为痰有两种涵义,即狭义和广义的痰.广义的痰证临床比较复杂,故古代医家有“百病兼痰”、“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认识。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相似文献   

4.
<正>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世传丹溪著作因整理人员和时间的不同,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给后世研究丹溪学术思想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著作的来源及内容进行探讨,以梳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丹溪手镜》与其它7种著作进行对比和分析说明。1,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丹溪手镜》上卷第6篇《五脏绝死》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基本相同;《丹溪手镜》上卷第4篇《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与《千金翼方·伤寒宜忌第四》内容基本相同。2,与《太平圣惠方》:《丹溪手镜》卷上第5篇《五脏虚实》摘自《太平圣惠方》卷3《肝脏论》、卷4《心脏论》、卷5《脾脏论》、卷7  相似文献   

5.
四关穴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穴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李寿乐笔者多年来临床反复验证运用四关穴治疗危急重症,对各种心律失常、急腹症、急性乳腺炎、喉头炎等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四关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也,...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问世之前,中医的主要流派是“医经派”与“经方派”。此处“经方”只是经验方之谓,与后世崇尚的仲景方之“经方”含义不同,后者之“经方”是“以经论方”也。迨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祖国医学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得以问世,中医有了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第一部专著。由于该著“有论有方”、“以论统方”,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从根本上改观了汉以前中医临床缺乏系统理论的局面。笔者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仲景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中医?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中”,即中等之意,“中医”即中等医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第二种解释:“中”,念zhòng,即“符合”之意,“中医”,即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曰:“(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若让庸医治病,反而越治越坏,即我们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比如慢性肝病,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还是会发展、变化.再有一些病就是“真死不治”,如张仲景《伤寒论》里就有多条“死不治”的条文.第三种解释:“中医”,即指中国医学、祖国医学,亦即国医,与西洋医学相对而言.现代所谓“中医”,即取第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8.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释评:“肾者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有两层含义:一指五脏六腑之精气充盛,乃能输泻于肾并藏之,使肾精充盈;一指五脏功能健旺是保证肾正常泻精的前提。本句从肾精的正常排泄与五脏六腑之精密切相关的角度,论述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不  相似文献   

9.
<正> 《千金》载述中风之方药十分丰富,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张子和赞誉“孙氏《千金要方·风论》散、方,往往皆效”。现管窥如下。孙氏本《内经》之余绪,从广义议论,认为中风有五脏之中,分类有四。在《千金要方》隶属于风门,迨《翼方》始见中风之专论。《要方·卷八诸风》论杂风状曰:“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强调中风发病急,示人从治宜速,不能怠慢,亦宜汤药灸治并行,对五脏六腑中风之描述较为详尽。值得提出的是他认为病位与脑有关,“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医经典文献分析、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方法,从《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原文中归纳总结脏腑发病规律。五运太过之年的脏腑发病规律为:与岁运相通应脏腑受病、其所胜之脏受乘而病、其所胜脏之子复而发病;五运不及的脏腑发病规律为:与岁运相通应之脏腑受病、本脏所不胜之脏乘而发病、本脏所胜之脏侮而发病、岁运相通应脏腑之子来复发病。《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脏腑发病规律的核心是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即一脏有病,其他脏腑必然受病,反应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表现。提示在临床诊疗中,应从五脏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1 整体观念,为内病外治之依据 中医诊疾疗患,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不仅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且人体自身脏腑表里、上下内外亦为一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亦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说明五脏六腑虽居于内,然气血荣华的盛衰,必形施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而“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相似文献   

12.
所谓“古方”,有两方面的涵义。狭义的“古方”,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即所谓“经方”;广义的“古方”,指建国以前的所有方剂,包括经方和时方。本文所指“古方”,仅指前者而言。经方能治今病,近年来国内外临床报道较多,疗效亦很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惜近年来却有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医案意指医者在诊察患者过程中经由临床辨证思维与诊疗时作追踪的具体记录。历代文献中均有代表性的医案著作,不同时期的医案著作有其不同编纂方式与书写体例,在中国医学史上也各有其代表性意义。本文挖掘探源中医医案的因子传承与源流辨证,即《史记》是最早的中医医案记录,《普济本事方》则以医案作为临证经验的论述佐证,《伤寒九十论》是中医学首部记述性医案的著述,《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系统性病案汇编,《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书,《名医类案》搜罗诸子百家医案而成为最早的中医病案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是温病学重要的医案著述,《古今医案按》开创了全面评述古今医案的先河,《经方实验录》则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伤寒论》经方医案。  相似文献   

14.
正周春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经验丰富。今笔者跟随导师抄方学习,思想上深受启发,受益颇丰。周师常言:"研读经典,万不可泥于其义,逊于其变化。"笔者细细推敲,辨其深意并有所悟。《素问·咳论篇》[1]有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原文深刻论述了五脏有病皆能犯肺的思想,然经典所以  相似文献   

15.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7,48(4):375-376
答: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1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次症”、“或然…  相似文献   

16.
探讨经方、经方家、经方派、经方各家学说的概念,阐述经方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经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经方即是张仲景方,广义经方指汉唐名方。后世宗仲景之说,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规律为主要学术特点,并运用其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派别称为经方派,临床上擅长应用经方的医家称为经方家。通过对经方各家学说、经方学术流派的研究,总结经方派这一经方家群体的学术经验,展示经方家特有的魅力,为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原穴,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难经》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中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阴经以输为原,即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则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难经》说:“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病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  相似文献   

18.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何谓经方,即便中医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经秦汉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再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凡提经方,不但指《伤寒论》等书中之方剂,而且要包含方证之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疾病乃愈。  相似文献   

19.
一、经方的基本概念经方的涵义有二:一是经验方,即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所用的经验方;二是经论方,即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方剂的尊称。因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写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41-2544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现状提炼出经方治疗痛经的证治规律,以期充分发掘经方的价值,开拓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补中医现行教材未备之处。方法:检索并获取收录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所有关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的临床研究和个案经验文献,归纳出治疗痛经的所有经方的方剂谱,同时总结经方在临床运用时的加减运用规律。结果:通过循证医学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有众多经方及其加减运用对于痛经有较好的疗效。结论:经方治疗痛经具有广泛适用性,在临床上有发掘和利用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