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8年1月经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11例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反复咳嗽、咳痰9例,其中5例伴发热,4例反复咯血或痰中带血,2例胸痛;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2例.病变位于左肺下叶8例,右肺下叶3例,其中后基底段7例,内基底段3例,外基底段1例.术前诊断或拟诊为肺隔离症4例(36.4%),余7例术前误诊(误诊为肺囊肿4例,肺癌2例,支气管扩张1例),均经手术和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结论:肺隔离症的误诊率较高,诊断方法主要为CT、MRI,手术是本病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肺内型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成人肺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术前X线胸片、胸部增强CT、CT血管造影资料及手术治疗疗效。结果 20例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示肺叶病变部位肿块、轮廓清晰,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5例(25.0%),误诊为肺囊肿10例、支气管扩张症5例。43例术前行胸部增强CT扫描,示病变位于右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基底段23例、右肺下叶基底段19例;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胸主动脉26例、腹主动脉14例、肋间动脉2例、无异常动脉供血1例;肺叶病变部位团片状影,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及多发血管影;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25例(58.1%),误诊为肺囊肿15例、原发性肺癌3例。35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可见供应病变部位的异常起源单支或多支血管;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26例(74.3%),误诊为原发性肺癌5例、支气管扩张症4例。43例均行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3~65个月,4例失访,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肺内型肺隔离症易误诊,胸部增强CT扫描及CT血管造影有助于其诊断,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肺隔离症误诊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隔离症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术前误诊率高。现将我院2000/2007年间术前误诊7例肺隔离症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8~54(平均31)岁。反复发作咳嗽、咳脓痰3例,咯血或痰中带血3例,1例无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胸部X线和CT示病灶位于左肺下叶5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上叶1例。病变直径4~9 cm,病灶内多有不同程度的囊性变。1.2误诊情况术前误诊为肺癌3例,肺囊肿2例,炎性假瘤1例,纵隔肿瘤1例。1.3手术方法本组均经手术探查、术后病理检查而明确诊断。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叶内型行肺隔离症所在肺叶切除,叶外型行单纯肺隔离症切除。术中先处理异常动脉。术中见肺隔离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5例,左肺上叶后段1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1例。叶内型5例,叶外型2例。异常供血动脉6例来源于胸主动脉,1例来自腹主动脉。2结果7例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3讨论肺隔离症由P ryce在1946年首次报告,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是指部分肺组织与正常支气管树无交通,并且有来自体循环动脉供血的一种疾病,特点是该部肺组织与正常支气管和肺组织隔离开,由异常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肺段隔离症均位于肺下叶后内基底段,4例位于左下肺,1例位于右下肺;其中2例为增多增粗的异常血管结构,1例为实质性肿块,1例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囊性肿块;其中4例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5例均可发现异常供血动脉。结论:肺段隔离症具有典型的CT表现,特别是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在诊断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血管重建影像资料。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呈叶内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9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嚢性肿块5例,实质性肿块4例,混合性(嚢实性)肿块2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9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异常供血动脉直径5~14 mm,其中5例供血动脉进入病灶后呈多分支状,包绕病灶边缘或伸入病灶内部;11例显示引流静脉均为肺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手术病理结果,探讨320排容积CT增强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结合术前应用320排容积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与误诊原因。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6例表现为囊实性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无明显肿块,呈斑片状。连续层面或重建图像观察均可见供血动脉与病灶相连,其中来源于胸主动脉8例,引流静脉均至同侧肺静脉;来源于腹主动脉1例,引流静脉至奇静脉。结论应加强对肺隔离症的认识,重视CT增强扫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如年龄、临床症状、病变发生位置等,寻找异常供血血管以明确诊断肺隔离症,进而提高肺隔离症的确诊率,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我院1991年4月~1998年10月收治肺隔离症5例,其中术前2例确诊,3例误诊,后3例术中均发生程度不同的大出血,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56岁。术前X线胸片在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诊断为肺癌,术中分离肺粘连时发生大出血约3000ml,Bp 20/0mmHg,HR45次/分,用有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53例肺隔离症病例的分析,以期达到临床医生对这一临床少见病的进一步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8年至2009年收治的53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其远期疗效。结果 53例患者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32.7岁;病程1周到40年,平均68个月。40例术前诊断为肺隔离症,7例诊断为肺囊肿,3例诊断为支气管扩张,1例诊断为肺大疱,1例诊断为胸腔积液待查,1例诊断为肺癌。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50例采用开胸探查,3例采用胸腔镜手术。术后病理均符合肺隔离症。53例患者中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年,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先天性畸形,增强CT+三维重建是肺隔离症诊断的最佳辅助手段,因其可引起感染、咳血,甚至发生癌变,一经诊断,推荐手术治疗,开胸手术或胸腔镜微创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的经验,降低误诊率,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总医院2002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手段。结果27例肺隔离症患者中,术前确诊仅有18例,误诊为肺部良性肿瘤3例,肺脓肿3例,支气管扩张2例,纵隔肿瘤1例。行外科切除的患者有19例,其中13例经胸腔镜手术,6例开胸手术,均无复发;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8例,其中再发咯血1例来院行手术治疗。结论外科治疗是目前肺隔离症治疗的主要方法。围手术期积极控制感染对治疗的成功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隔离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8年来4例肺隔离症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肺隔离症术前鉴别诊断较困难,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即可以明确诊断,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注意滋养血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层螺旋CT技术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50例肺段隔离症患者为研究主体,采用3层螺旋CT技术诊断,将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记录疾病检出率。结果:3层螺旋CT技术疾病检出率为90.00%,与手术病理结果96.00%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肺内肿块存在异常密度灶,15例在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占30.00%,能清晰反映患者肺内肿块及肺组织异常情况。结论:针对肺段隔离症患者,采用3层螺旋CT技术诊断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对2000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误诊的8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反复咳嗽、咳痰、发热6例,胸痛1例,无症状1例,术前误诊肺囊肿3例、肺脓肿1例、肺癌1例、肺炎性假瘤2例、纵隔肿瘤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明确为肺隔离症。隔离肺切除1例,肺叶切除7例;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下叶实性囊性肿块应警惕肺隔离症。行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动脉供血血管是诊断肺隔离症的关键。确诊后行肺切除术,术中保持对隔离肺的警惕,灵活处理异常动脉。  相似文献   

13.
我院胸心外科自 1985~ 2 0 0 0年共手术治疗肺隔离症 8例 ,术前全部误诊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8~ 45岁 ,平均 2 6岁。误诊时间2周~ 3个月。误诊为肺癌 1例 ,肺囊肿 5例 ,肺脓疡 1例 ,纵隔肿瘤 1例。反复咳嗽、咳脓痰、发热 5例 ,咯血、痰中带血 1例 ,体检时偶然发现肺内病灶 1例。胸部 X线及 CT检查示病灶位于左下肺叶 1例。胸部 X线及 CT检查示病灶位于右下肺叶 7例 ,右下肺 1例。病灶直径 5~ 10 cm,病灶内有不同程度的囊性变。本组 8例均在术中确诊为肺隔离症。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7例 ,位于右…  相似文献   

14.
肺隔离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 19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中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6岁 ;病程 1个月~ 13a。临床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 13例 ,体检或以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6例。X线及CT检查发现单个或多个带液平面类圆形阴影 13例 ,肺内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多边形阴影 6例。术前诊断为肺隔离症 10例 ,肺囊肿 5例 ,支气管扩张症 2例 ,肺大泡 1例 ,肺癌 1例。1 2 术中所见  19例均手术治疗。 17例行肺叶切除术 ,2例行隔离肺切除术。术中见属叶内型肺隔离症者 17例 ,其中…  相似文献   

15.
肺隔离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经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7例,均为肺叶内型。全部病例均做胸部CT增强扫描。总结肺隔离症的CT表现。结果7例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两下肺后基底段。呈囊性病灶2例,实性病灶2例,囊实性病灶3例。病灶周围有条索影4例,斑片影3例;局限性肺气肿3例;在CT片上7例中有6例显示有异常供血动脉。结论CT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组织的变化,而且对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率高,在诊断肺隔离症中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肺隔离症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18例,其中肺内型16例,肺外型2例。全部病例均作胸部CT扫描,8例病灶薄层增强扫描。结果:18例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两下肺后基底段。呈囊性病灶5例,实性病灶4例,囊实性病灶9例,病灶周围有肺气肿9例,在CT片上18例中有13例显示有异常供血动脉。结论:CT在诊断肺隔离症上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能显示供血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CT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胸部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T检查肺段隔离症的诊断准确率为92.65%,明显高于X线的准确率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肺内肿块或者片状异常密度灶,35例患者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可表现为类圆型,20例患者位于右肺下叶后基底,呈现大片状,其大小约8.5cm×4.6cm×2.6cm,其内部密度不具有均匀性,可见小斑片含气灶。大部分患者有液性密度,可见小带状的分隔,增强扫描的边缘及分隔强化,其血管成像可见到增粗迂曲血管。结论CT应用于肺段隔离症诊断效果显著,诊断效率较高,肺组织的病变状况能够得到清晰显示,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肺隔离症1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237-3238
我院1989—09/2007—06共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15例,效果满意,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12~55(平均32.5)岁。除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外,其余均有反复咳嗽、咳痰病史,伴反复发热9例,间断咯血4例。病变位于左肺下叶12例,右肺下叶3例,其中后基底段11例,内基底段3例,外基底段1例。叶内型13例,叶外型2例。胸部X线及CT检查病变囊性表现5例,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肿块样表现5例,密度不均匀的肿块表现3例,支气管扩张表现2例。7例CT检查示病变与胸主动脉、脊柱或下肺静脉有条索状相连,呈现为尖部指向脊柱旁的楔状影,2例增强CT扫描示条索内有异常血管影,2例行磁共振检查发现病肺的异常供血动脉。术前确诊肺隔离症4例,高度怀疑肺隔离症3例,其余误诊为肺囊肿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癌、肺脓疡。  相似文献   

19.
刘文  苏旅明  李勃  张涛  王博  刘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247-5247
目的探讨提高成年人肺隔离症确诊率、减少误诊误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成年人肺隔离症的病历资料。结果术前诊断7例考虑到肺隔离症,误诊率为65.0%,所有病例于术中发现隔离肺异常血管,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PS。结论筛选疑似病例可以提高肺隔离症的确诊率,螺旋CT血管成像应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术中应妥善处理异常动脉。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18岁。主因低热、咳嗽2个月来诊。x线胸片示左肺下心缘旁片状密度较淡阴影,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团块状密度增高不均阴影。院外一直按肺炎治疗无效。患者自幼经常感冒咳嗽,多次诊断为左肺下炎症。查体:体温37.6℃,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大;左肺下叩浊音,呼吸音减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4×10^9/L,中性粒细胞0.76,血沉21mm/1h。超声示:左胸腔积液。胸腔穿刺3次共抽出暗红色浑浊液体约900ml,之后胸腔穿刺2次抽出淡黄色胸水共约600ml。胸水病理未发现瘤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异常。CT引导下行肺穿刺术抽出少许脓血性物质。肺穿刺术抽出物涂片发现抗酸杆菌,组织病理未发现瘤细胞,免疫组化符合结核感染。CT强化扫描可见由胸主动脉发出的血管与病变相连。诊断:肺隔离症并结核感染。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病变位于左肺下叶与膈肌之间,范围约15cm×12cm×8cm,质硬,上极与下叶粘连紧密,肿块供血血管由降主动脉发出,直径约1cm,符合肺叶内型隔离症表现。术后病理证实肺隔离症并结核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